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5847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

开花。

③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

不是说。

⑤衰病:

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

(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详解】

(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

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

远。

④帝乡:

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

(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归”“过”用得好。

动词“归”,聚集的意思,“过”,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归”“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和“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4.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

“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

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

中吕·普天乐·别怀

[元]张可久

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

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

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

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

“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选取“白雁、青山”两个意象,淡淡写景,点染乡愁。

长空之中若有若无的白云本无意,遥遥千里的烟本无心,南归大雁的一声长鸣本是自然之声,点点青山更是自然之景。

然而在内含沉闷抑郁心理情绪的小山眼里,白云似含淡淡愁绪;远眺归途更有遥遥烟波阻隔;在寥寂的深秋,一声南归大雁的长鸣划破长空,彼时彼人,难免倍觉凄凉;青山点点凝在色之中,愁思也如青山点点不散。

这些隐微宛转地勾勒了一腔绵绵离恨与缕缕忧思。

作者触物伤怀,也是以情观物,这种蔼寒烟笼翠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但此时他却是独对清秋暮景,便纵有万种情思,千般愁绪,又能与何人诉说呢?

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8.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的“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颔联中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用这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故B项中理解的“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D: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1.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请对下阕中的“藏”字进行赏析。

2.词中划线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藏”字突出了翠绿的树叶藏得住黄莺的身影,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与上片“树色阴阴”形成呼应。

2.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惆怅、对春将归去的惋惜。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翠叶藏莺”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照应;用“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地写出了初夏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