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5560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选择题 17章.docx

马哲选择题17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B

  A智慧之学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这说明:

D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C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6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B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7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这是一种: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8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理论与实践相分离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9“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

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C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1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C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B把绝对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C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D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12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方法论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原则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

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A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B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D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13从哲学发展史上来看,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

B

  A有神论和无神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4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

C

A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

B人生观决定并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

  C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D一个人只要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就一定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5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D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16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

17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A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18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B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1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2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

C

  A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B宗教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2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D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2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是因为:

C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坚持思维先于存在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2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承认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世界是否可知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2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27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8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这是C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29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B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

“凡可状皆有也:

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1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D

A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3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

3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C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4“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C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3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B

A片面性B直观性和猜测性C形而上学性D机械性

3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37哲学史上的一元论是承认D

  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哲学学说D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哲学学说

38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

3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D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4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容是: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物史观D认识论

44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4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

  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6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

D

  A坚持以人为本B强调人的主体性

C高扬人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D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4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C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8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是:

D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经验论和唯理论D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

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

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D

A普遍性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

3“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认为:

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4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物质,

是缺乏辩证统一性的物质观。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

正确的是:

B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

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B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

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列宁指出:

“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

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B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9认为“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未能看到静止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1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D

  A不可知论的错误B形而上学的错误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D唯心主义的错误

  16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B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7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命题是:

B

  A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18对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B

  A他抹杀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9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B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

  2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D

A时间B空间C绝对运动D相对静止

  2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2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体现了:

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的观点是: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的看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透过现象看到了运动的本质

  24芝诺“飞矢不动”这一观点是指:

B

A静中有动B动中有静C绝对运动D绝对静止

  25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

B

A可逆性B不可逆性C无限性D绝对性

  26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了:

C

  A时间的持续性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

  27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28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

29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在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两种相反表明:

D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30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C

A天然自然B人化自然C实践D自在世界

  32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本质表现在实践活动具有:

D

A主体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客观现实性

  34实践活动高于理论的品格,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

A客观实在性B自觉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制约性

  33对“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有:

C

  A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具有科学性

  B这一观点将工业和环境理解为主观的

  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爱好、心理和价值

D否认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象的客观性

  35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B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36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

其中体现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的关系是:

D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37马克思指出: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这说明:

C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9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是:

C

A思想情操B道德风尚C世界观和人生观D劳动态度

  40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是:

C

A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B客观条件C实践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

4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D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42意识的本质是:

A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D逻辑的集合

43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C

A错误判断B错误的世界观C客观世界D落后思想

  4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A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5(2001年文科第2题)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46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客体、主体、客体

  4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A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48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

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B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物质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5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C

A反映性B预见性C能动性D控制性

  5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2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

C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意识活动的创造性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