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5272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8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docx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讲义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李步振

生物与环境

【知识要点聚焦】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的概念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阳光

(2)温度

(3)水

①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②水分多或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③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限制陆地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种内斗争:

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2)种间关系: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获得养物及生活条件的现象。

③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以及其他生存条件的现象。

④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l.适应的普遍性

(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

(2)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3)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2.适应的相对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2)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等对环境中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

(2)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有影响。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不仅是一个种的个体的总和,而且是有一定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总体。

种群可以用一些数量指标来进行研究。

这些数量指标往往只为群体具有,单独的个体并不具备。

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数量波动、扩散和迁移等。

以下着重讨论种群密度、数量变动等几个主要问题。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

它的统计可有两类方法:

(1)实际密度的测定方法

单位面积的个体数即实际密度。

可以用总数调查和取样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总数调查普查法:

是计算某地段中某种生物的全部存活个体数的方法。

如鸟、鼠可采取数巢穴的方法,人的总数统计则进行人口普查。

取样调查法:

是通过计算某地段中(样方)的生物,从而估计整体数的一种方法。

(2)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

相对密度表示的是相对数量。

动物的调查中常用的有粪堆、鸣叫声、动物活动所形成的土丘、洞穴、巢、蛹等进行估计,也可根据毛皮收购数量、拖网的捕捞量进行数目估计。

在植物的调查中用频率、丰度、盖度等进行种群数量的估计。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

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4、性别比例:

指种群种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中的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因此,种群的数量是经常变化的。

下面主要分析存活曲线、种群的增长等问题。

1、种群增长的“J”型(又称指数增长)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年增长率(指第二年的种群数量除以第一年的种群数量所得的倍数)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1=N0λ;

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2=N1λ=N0λ2;

n年后则应为Nn=N0λn。

如果绘成曲线图,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增长。

但更多的时候,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而是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

2、种群增长的“S”型(又称阻滞增长或逻辑斯蒂增长)曲线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抗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这个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见下图所示)。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因素。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四、生物群落的概念:

1.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的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生物圈与人类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在空间位置上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

我国是“人与生物圈”组织的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四、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

3.消费者

(1)初级消费者:

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

(2)次级消费者: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3)三级消费者:

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4.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营养级

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

3.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

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方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营养级,既不能够逆向流动,也不能够循环流动。

3.能量流动的效率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4.能量金字塔

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的能量值绘成的能量锥体呈金字塔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主要有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相反,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4.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5.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1:

光与植物的关系

光照强度对植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按照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植物分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和耐阴植物三种生态类型。

阳生植物要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阴生植物喜在潮湿、背阴的地方生长;耐阴植物介于两类之间,既能在阳地生长,也能在较阴地带生长。

日照长度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按照对日照时间的要求,植物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四类。

中日照植物在昼夜长短几乎相等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在甘蔗的某些品种中存在这种现象。

中间型植物受日照时间影响较小,不同日照都能开花,如番茄、黄瓜、刀豆、蒲公英等。

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也不同。

如蓝紫光能抑制植物伸长,使植物矮化,促进花青素等色素的形成,也能控制和促进细胞分化。

另外,红光能促使茎的生长、植物开花和种子萌发;蓝光激活同化二氧化碳的酶类。

例题1:

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

下图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

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受短日照处理部位。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和B,C和D是对照组实验

B.图中A和D,B和C是对照组实验

C.实验组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短日植物

D.实验组B、C可说明该植物感受短日照刺激的部位是顶端

【解析】要构成一个对照组,进行对照的两个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本题中的A和D中,只有一个不同的条件,即日照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A和D就构成了一个对照组,同理,B和C是另一个对照组,其变量是短日照的部位不同。

因此,B答案是正确的。

A和D这组对照实验还可以说明,该植物是短日照植物。

因此C答案也是正确的。

而B和C这组对照组实验只能证明感受短日照刺激的部位是根部,而不是顶端。

[正确答案]BC

【探究与点拨】①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生长。

日照时间的长度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意义不同。

波长0.4μm~0.7μm的光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的光波范围,也是一般动物视觉器官所能感受的光波范围。

波长0.7μm以上的红外光能够产生热量,以提高环境的温度。

波长0.4μm以下的紫外光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并可诱发突变和畸形。

但紫外光是动物和人合成维生素D的动力。

④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生活节律。

例题2:

(2002年粤豫桂高考)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

[正确答案]C

重点2:

温度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例题1:

环境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因素,不同动物对高温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以下是根据某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中的存活率制成的曲线。

某种动物在某环境温度下的存活数与死亡数各占50%,则这个环境温度就叫某动物的致死温度。

则:

(1)某动物的致死温度约为______。

(2)在环境温度为40℃时,其存活率为______。

(3)在环境温度为80℃时,其存活率为______。

(4)环境温度过高,引起动物热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

答案:

(1)52℃

(2)90%(3)0(4)温度过高使蛋白质变性而引起酶丧失活性

例题2:

曲线Ⅰ和曲线Ⅱ(见右下图)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

A温度在t1一t2范围内

B温度在t2—t3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下

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时

【解析】B正确。

重点3: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及有关曲线图:

甲图和乙图:

互利共生

丙图:

竞争(如大小两种草履虫,水稻和稗草)

丁图:

寄生

戊图:

捕食关系(甲吃乙,乙吃丙)

如何判断曲线图中哪一个是捕食者,哪一个是被捕食者?

捕食者是随着被捕食者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被捕食者的减少而减少。

例题:

(2002年上海高考卷)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正确答案]C

竞争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争夺共同的资源、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的斗争越激烈。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物种获得生存发展,另一个被淘汰;也可能导致其生态要求的分化而长期共存。

例如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幼苗,随着云杉的生长,两者矛盾日趋尖锐。

当云杉的高度超出桦木时,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代替。

重点4:

生态系统的成分

例题从理论上讲,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仍需要提供()

A能量B无机盐C二氧化碳和氧气D能量和无机盐

应选A。

重点5: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例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增多B减少

C基本不变D可能增也可能减

应选A。

重点6: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题:

在两个生态系统(草原和森林)的交界处有一个过渡区(生态交错区),生活在这个过渡区中的动物的特点是:

A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小

B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大

C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植食性动物较多

D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捕食动物和寄生动物较多

正确答案:

B

难点1: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例题](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答案】D

难点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例题]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应为。

【解析】这是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叫标志重捕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可以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N︰39=34︰15,N=39×34÷15=88。

【参考答案】88只。

难点3: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例题]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

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D消费者和分解者

选B。

难点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的区别:

[例题]下面4小金字塔哪一数量金字塔与“小麦—一粘虫——病毒”这一食物链有关

A

B

C

D

正确答案D。

数量金字塔是在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用有机体的数目来表示。

一般来说,向上一个营养级传递时,生物的体形增大,个体数目却减少。

如草食动物的数量多,肉食动物少,依次类推。

有时候数量金字塔会发生倒塔形。

如成千上万的昆虫以一株树为生,数量金字塔就发生颠倒。

【经典名题例释】

1.高考名题点评

例1:

(2000年上海高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

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

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盐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

(4)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

(5)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答案:

(1)戊甲、乙、丁

(2)丙(3)捕食和竞争(4)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5)3250kg

例题2:

(2001年上海高考)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计算公式是:

N︰[a]=[b]︰[c])。

A30B32C64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

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Aa×8n-1Ba×8n+1Ca×8n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

【解析】:

(1)根据计算公式:

N︰[a]=[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是96只。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因此,要使调查的数目较为精确,该种群的个体总数必须保持不变,即出生率和死亡率很低,同时很少有个体迁入和迁出,因此,第二小题一定选BC。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图形,再比较本题的图,不难看出甲图中幼年个体数远大于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最少。

甲图是增长型。

而乙图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都相差不大,属于稳定型。

(4)本小题属于数学上的计算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推算:

代数子代数

116

216×8

316×8×8

…           ……

n16×8n-I(2×8n)

由于亲代成鼠数为a,并且只有雌鼠(1/2×a)产仔,所以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1/2×a×2×8n=a×8n

(5)在生存条件非常有限的空间内(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4个月内)由于食物充足和空间相对较大时,鼠的曲线表现出J型增长,但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空间),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呈S型增长曲线。

因此,答案选C。

[正确答案]:

(1)D

(2)BC(答对一个给1分)(3)乙稳定甲增长(4)C(5)C

例题3:

(2001年粤豫桂高考)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

102千焦/m2/年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A、B、C、D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

为什么?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多少?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为什么?

[正确答案]:

(1)BB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5.7%(3)增加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2、创新名题点拨:

例题1:

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

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继续增高()

A鱼塘中生存条件有限,加剧了种内斗争

B池水变得不新鲜了,使很多得鲑鱼死亡

C死亡率降低,个体数量保持不变

D鲑鱼的生存竞争加剧了,导致大量的个体死亡。

【启迪】:

通过本题,同学们应该能够体会到创新能力试题的特点,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图和识图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本题中的曲线主要是研究池塘中的鱼苗的放养量与产量的关系。

对水产业有重要的价值。

【解析】:

A正确:

因为在这一实验中起始密度开始增加时,个体数量增多,最终的密度也会随着增加,但如果起始密度增加到一定的数值时,池塘中的个体的数量的密度达到一定的饱和数目时,就会加剧种内斗争(不是种间斗争竞争,D答案不对),使一部分的个体被淘汰,池塘中的个体密度就会保持不变。

因此答案只能选A。

例2:

下图为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两种吃仓粮和面粉的甲虫)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的曲线。

请分析下列问题:

(1)混合饲养的曲线表明存在着。

(2)生态需求越是一致也就越激烈,因此生态需求完全一致的两个物种,无法在同一环境中。

【启迪】:

同学们在掌物基础知识时,一定要把几种典型的曲线图牢记,这是一个种间关系的竞争曲线图,该图有一个特点,即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解析】:

在曲线图中显示,当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单独饲养时,数量均不断增加,但混合培养时,赤拟谷盗的数量不断减少,说明在混合培养的过程中,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为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进行了剧烈的种间斗争竞争,使其中的一种个体大量减少。

同时也说明了生态需求完全一致的两个物种是不能长期生活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

(1)种间斗争(竞争)

(2)种间斗争(竞争)长期共存

例3:

右图所示为新生儿体重曲线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新生儿的体重是3kg左右,重于或轻于3kg的新生儿存活率都较低,根据上述事实,在图上画出新生儿死亡率的曲线图。

【启迪】:

现在的高考题常常会出现一些新情景的能力思考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虽然在书本上没有,但学生应能够通过分析,解答类似的题目。

【解析】:

根据图中的数据,3kg的新生儿存活率都较高,而高于或低于3kg的新生儿存活率都较越来越低,因此,新生儿死亡率的曲线图绘制时可以明确,3kg时的新生儿死亡率最低,体重越偏离3kg,其死亡率就越高。

答案:

见右图虚线表示

 

3、综合名题点悟

例1:

右图为牵牛花、白芥菜的开花和每天日照时间关系图,试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何者为短日植物?

说明理由。

启迪:

短日照的植物在日照时间较短时就会开花,长日照时会抑制开花。

而长日照植物正好相反。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图表确定这两种植物的临界日长,低于临界日长开花的植物为短日植物,高于临界日长开花的植物为长日植物。

植物开花数达最高开花数的50%时的日照时数,即为临界日长。

根据图中曲线可知,这两种植物的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