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4521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docx

初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

2010年初三历史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大变革时期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指社会制度的变化: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点:

政治上:

春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瓦解

战国:

群雄并立,变法改革——封建制形成

经济上:

春秋:

铁器、牛耕使用。

战国:

铁器、牛耕广泛所使用,经济空前繁荣。

奴隶制被封建制代替的原因:

(也叫变革的表现)

经济上:

铁器、牛耕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政治上:

地主阶级变法或改革——商鞅变法。

思想上: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一)重要知识点:

第7课: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变革:

(1)铁、牛耕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牛耕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2)水利的兴修: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岷江流域),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治水功臣:

李冰、大禹。

战国时期开发西部的成就:

都江堰)

2、商鞅变法:

(1)前提条件:

铁器牛耕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现实的压力。

(2)目的:

变法图强(直目);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根目)(3)原因:

铁器牛耕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根原);各国争霸现实的压力(直因)

(4)时间:

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见课本38页。

(分析:

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新兴地主阶级。

第一条打破了奴隶制土地国有现象,对封建制确立影响最大;按军功授爵,损害了奴隶主的利益;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大。

(5)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我国封建制确立。

(6)性质:

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封建制改革)与以往改革的根本不同是性质的不同。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途径是变法;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战国时期)

(7)成功的根源:

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潮流。

(8)对今天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了商鞅怎样的主张?

②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主张的?

③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选择:

1\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都在变化,下列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进步?

(C)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各国竞相改革③战争连续不断④甲骨文盛行⑤思想大解放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⑤

2、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肥料的使用D兴修水利

第8课:

文字的演变:

商朝的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晚期大篆——战国时期竹书帛书——秦朝小篆、隶书。

天文历法:

夏朝已经有了历法——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大30、小29、闰年加一个月)——战国时期测出一年24节气,以便按牌农业生产,这是历法的最大成就。

医学:

春秋战国的扁鹊——望、闻、问、切。

文学:

战国末的屈原《离骚》,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音乐: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第9课: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主张: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温故而知新。

(3)文化成就:

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3、百家争鸣:

(1)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2)背景:

见课文48页。

(3)主要代表及思想观点:

人物

时期

学派

主要思想

孟子

战国

儒家

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

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最先涉及环保)

墨子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庄子

道家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子

法家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商鞅、秦始皇)

孙武

春秋晚期

兵家

《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注:

五家中持对立观点的是儒家、法家;孟子最早涉及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

简答题:

1、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的两方面看问题;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借鉴。

2、对不爱护校园的行为,运用儒、法、道三家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儒家:

损害公务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

损害公务是违法行为,主张严厉惩罚;道家:

损害公务是无意识行为,主张顺应自然,学生自己觉悟。

总结:

说服教育为主,纪律惩罚为辅,自我觉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三者不应相互排斥。

选择:

1、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B因材施教C有教无类D为政以德

2、孔子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也,中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汉时期的特点:

政治上大一统,经济上蓬勃发展,民族关系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1、政治:

大一统的局面:

(1)秦统一六国:

(决定战役:

长平之战。

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焚书坑儒(李斯、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一次文化浩劼;军事上北筑长城,打击匈奴(蒙恬、西临洮——东辽东);开发南疆,修筑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

1、秦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开发灵渠。

练习:

1、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D)A修筑长城B使用圆形方孔钱C地方设县D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2、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封建王朝长期沿用的是(C)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郡县制D修长城

3、下列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B)①春秋时期的争霸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③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焚书坑儒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如何评价秦始皇?

第11课1、秦朝灭亡的原因:

根源:

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大泽乡起义——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3、作用: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性质)。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农民起义最终推翻秦朝(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4、起义失败原因:

根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直因:

秦军的强大。

5、本课相关成语:

破釜沉舟,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鸿门宴。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原因、结果)

3、汉武帝大一统的:

原因:

(客观)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

善于用人。

措施: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评价: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选择:

1、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相同之处有:

(A)①加强中央集权②派兵打击匈奴,巩固统一③加强思想控制④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⑤推崇儒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

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这就是(A)

A加强了思想控制B繁荣了文化事业C活跃了思想争鸣D促进了文字统一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了思想控制B繁荣了文化事业C活跃了思想争鸣D巩固了封建统治

5、简答题:

(1)秦皇汉武为加强思想统治,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秦:

焚书坑儒;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他们在政治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

郡县制;汉:

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3)军事活动上,有何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同:

大破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不同:

汉武帝夺回河西走廊地区,把匈奴赶到西方。

(4)秦皇汉武为中华民族及封建社会作出的贡献。

(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战)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

3、(和)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汉元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前往,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范围:

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时间:

前138年,前119年。

意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或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选择:

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C)A、了解西域的情况B、是西域的葡萄等作物传入中原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D、设西域都护府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纸的发明:

西汉早期的麻纸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蔡侯纸。

3、造纸术的发明和意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4、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5、医学:

华佗:

东汉末年,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6、张仲景:

东汉末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被尊为医圣。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佛教的传入:

(1)起源:

起源于古代印度。

(2)传入: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3)教义: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人只有忍受苦难,来世就可得到幸福。

(4)传播:

东汉明帝时,开始兴建佛寺。

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道教:

(1)兴起:

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创始人张陵,尊老子为教主。

(3)教义: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到成仙。

(4)影响: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影响。

3、《史记》:

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道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纪传体通史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

形象的展现了两千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1、政治:

政权分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①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②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初步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③形成:

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都成都;222年,孙权建吴,都建业。

2、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火烧袁军粮草;袁绍轻敌。

3、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选择:

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C)A、诸葛亮的计策B、地理上的优势C、孙刘联盟D周瑜的水平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因素是()

A、士兵不习水战B、骄傲轻敌C、后方起兵D、士兵疲惫

2、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②④)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3、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有:

(②③④)

4、①曹操②诸葛亮③刘备④曹丕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发展

1、西晋的兴亡:

(1)建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皇族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4)灭亡:

316年,被内迁的匈奴族所灭。

2、人口迁移:

(1)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

(2)中原人口南迁至江南地区:

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3、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

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晋朝,都在建康,史称东晋。

(2)前秦建立与发展: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重用汉人王猛为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3)经过:

383年,东晋前秦在淝水展开大战,结果前秦失败。

(4)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乱状态。

东晋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4、南朝建立:

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

(2)表现:

①兴修水利,开垦荒田。

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③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④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3)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下列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①③④)统一全国的是(③)

①前秦②东晋③西晋④北魏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根源);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目的:

巩固鲜卑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根目);接受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直目)(3)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源);改革过程中态度坚决果断。

1、下列哪一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认为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其主要依据是(D)A迁都

B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C和守旧势力做斗争D实现民族大融合,促就民族发展。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

(1)祖冲之:

南朝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贾思勰:

北朝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郦道元:

北魏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2、

(1)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被后人称为“书圣”。

(2)绘画艺术:

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石窟艺术:

主要代表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七年级历史下册

1、朝代更替:

隋——唐——宋——元——明——清

2、学生看课文第一课“南北重归统一一”一目,掌握下列要点知识: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皇之治。

隋炀帝暴政——618年隋朝灭亡。

3、学生看课文第一课“隋朝大运河”一目,掌握下列知识点: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

洛阳;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

自北向南依次是、、、。

地位: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

大的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4、学生看课文第二课,掌握下列要点知识:

618年,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

李世民即唐太宗——贞观之治。

(原因:

开明思想:

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摇薄赋,发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连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措施:

经济上: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政治上:

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注意人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表现即定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

5、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之治(重用人才—姚崇,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勤俭节约。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局面的表现即定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7、学生看课文第三课“盛世经济繁荣”一目,掌握下列知识点:

农业:

看课文13页5条(水稻育秧移植;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新工具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

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商业:

四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有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8、学生看课文第四课,掌握下列重要知识: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创立:

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

科举制完善于唐朝,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人数,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

武则天:

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增设诗赋为主要内容,在长安、洛阳八次面试应试者。

影响:

科举制改善了同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废除:

清末。

目的:

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

9、学生看课文第5课掌握下列知识点:

民族政策: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

战争: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

设机构:

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和亲: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吐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金城公主——尺带朱丹,合同为一家。

10、学生看课文第6课掌握下列知识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开放与交流的政策。

贸易往来频繁:

与欧洲、亚洲、非洲都有往来。

(29页图)

与日本:

隋朝时,已有遣隋使来中国。

遣唐使:

唐太宗年间最多。

日本受唐文化影响——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

目的:

弘扬佛法。

建筑:

唐招提寺。

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新罗: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货物的首位。

天竺:

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长安、那烂陀寺。

《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11、学生看课文第7课掌握下列知识点:

建筑:

隋朝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唐都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大明宫含元殿)

隋隋科技:

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诗圣;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12、学生看课文第8课掌握下列知识点:

书法:

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绘画: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写意画先河。

石窟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学生结合探究过程复习9—14课(提示:

了解有关图片及资料,掌握重要知识点)

1、学生看课文第9课,掌握两宋的发展史。

(1)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北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1127年,金灭北宋。

北宋与金:

1127年金灭北宋。

辽:

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契丹、上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西夏、兴庆。

辽与北宋:

澶州之战——宋真宗、寇准。

澶渊之盟——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北宋与西夏议和。

(2)南宋与金的关系:

金:

12世纪初,女真族、阿骨打——金、上京。

南宋:

1127年,赵构在临安(杭州)称帝,建立南宋。

1276年南宋被元所灭。

南宋与金:

岳飞抗金——郾城大战。

宋金议和:

(内容:

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作用: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4页图)

2、学生看课文10课(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掌握以下知识点:

(1)农业: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劳动力,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

表现: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种植有很大发展。

(2)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四川“号为冠天下”、江浙);棉织业:

(海南岛——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制瓷业:

南宋:

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北宋:

景德镇瓷都;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