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916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x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1、曰:

叫作

2、发鸠之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

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

形状

5、乌:

乌鸦

6、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

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

9、炎帝之少女:

炎帝的小女儿

10、故:

所以

11、湮:

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

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

赛跑。

逐:

竞争。

走:

跑。

 

②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

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

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

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

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

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

没有赶到。

⑨渴:

他感到口渴。

⑩弃:

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

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

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

竟然

(2)乃不知有汉:

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4)得其船:

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

颜色鲜艳美丽;今义:

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注:

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

隔绝; 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缘(古义:

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

津(古义:

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

唾液)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局外人)

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

乐观,畅快)

扶(古义:

沿、顺着;今义: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

做标记;今义:

志气,志向)

延(古义:

请;今义:

延伸,延长)

悉(古义:

都;今义:

熟悉)

咸(古义:

全;今义:

一种味道)

既(古义:

已经;今义:

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

随即,不久;今义:

寻找)

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今义:

方向,对…)

果(古义:

实现;今义:

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7.同义词

都——1)悉:

悉如外人

2)皆:

皆叹惋

3)咸:

咸来问讯

4)并:

并怡然自乐

5)具:

具答之

沿着------1)缘:

缘溪行

2)扶:

便扶向路

邀请—1)要:

便要还家

2)延:

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

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

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

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

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

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

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

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

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

高兴的样子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或注释: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郭仲产云:

“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

”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神孟凃所处。

《山海经》曰:

“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纯云:

“丹山在丹阳,属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

宋玉所谓:

“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

精魂为草,寔为灵芝。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为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或注释: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

“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

”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

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

“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

“丹山在丹阳,属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

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

宋玉所说:

“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

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

”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

‘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

’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

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

’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

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

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

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

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王子坊

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

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

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

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

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

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

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

“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

”即相率归降。

秦民语曰:

“陕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

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

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皆有名字。

以银为槽,金为锁环。

诸王服其豪富。

琛常语人云:

“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造迎风馆于后园。

牕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衔铃,金龙吐佩。

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

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巵数十枚。

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

又陈女乐及诸名马。

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

绣、缬、紬、绫、丝、綵、越、葛、钱、绢等,不可数计。

琛忽谓章武王融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译文]

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面靠近洛水,北面到达芒山,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的一块市区,总的取名叫做“寿丘里”。

这是皇帝宗族居住的地方,民间称它为王子坊。

当时全国安定太平,八方边远部族都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庆,和光普照调节着风雨气候,老百姓殷实富庶,庄稼丰收,民俗欢乐。

没有听说过贫苦无靠的人吃给猪狗吃的东西,没有看见过孤独无依的人穿给牛马遮体的衣服。

在这个时候,皇帝宗族、王公诸侯、外戚公主占据着物产富饶、景色幽美的地方。

他们争相修建园林住宅,彼此夸耀,比赛豪华。

高门大屋,内宅深幽,房屋连着房屋,巨大的建筑物高耸空中,好象风从中产生,雾从中兴起似的。

每一家都建了高大的楼台、芬芳的亭榭;每座园中都有花木、曲池。

没有一处不是夏季桃李茂绿,冬季竹柏长青的。

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

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

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

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

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

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

“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

”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

秦民俗话说:

“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

元琛做秦州刺史时,很无政绩。

却派遣使者到西域一带寻求名马,远到波斯国才找到匹千里马,称它为“追风赤骥”。

次一等日行七百里的好马有十多匹,都给起了名字。

他用白银做成马槽,用黄金打成锁链。

众王侯都叹服他的豪富。

元琛常常对人说:

“晋朝的石崇只是庶姓富翁,还能穿用雉头毛和狐腋皮做成的衣服,在吃的蛋上画图画,在烧的柴上雕花纹,何况我这大魏天王的子孙,难道不该享受豪华奢侈吗?

”于是在后园建造了迎风馆。

馆内门窗上都雕了排列的钱币图案和青色连环文,建筑物上镶嵌着口衔吊铃的玉凤和口衔佩饰的金龙。

挂满白色苹果和红色李子的枝条伸到屋檐下,歌妓舞女们在楼上坐着可随手摘食。

元琛曾经邀请皇族亲友来家聚会,把各种珍贵的器皿陈列出来,金瓶银瓮就有一百多口,贵重的瓯、檠、盘,盒与此数量相当。

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各几十个。

做工奇特巧妙,是中国所没有的,都来自西域。

又陈列出歌女舞女和各种名马。

然后又领着众王侯巡行参观财物库房,华丽的毛毡和贵重的珠玑、透明如冰轻薄如雾的丝织品,堆满在仓库里。

绣、缬,绸、绫、丝、綵、越布、葛布、钱、绢等等,多得数不清。

元琛忽然对章武王元融说:

“我不遗憾没有见到石祟的豪富,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的豪富!

蓝田县丞厅壁记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

其下主薄、尉,主薄、尉乃有分职。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

“当署。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

“可不可?

”吏曰:

“得。

”则退。

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

谚数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

始至,喟曰:

“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

”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

“丞哉,丞哉!

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

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虢虢(原字为“氵”加“虢”,guó)循除鸣。

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

有问者,辄对曰:

“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

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

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

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

“您还要署一下名。

”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

抬头望着小吏,问:

“可以了吗?

”小吏说:

“就这样。

”然后退下。

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

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

设立县丞一职。

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

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

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

元和初年。

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

刚到时,他叹息说:

“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

”在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