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438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x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

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

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预习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同学课前偶尔预习一下,且花很少时间预习(约10钟),预习时,大多数同学只是把段落标好,画好词语,最后通读五遍,能在不懂得词语旁边写上注释已经是很认真的了,找出重点和难点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检查尚处于做与未做阶段,至于怎么做,是否有成效缺少评价标准,以至于学生也只是注重预习作业的结果而忽略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恰恰是针对当前的预习情况,把研究范围指向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从而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途径、策略等,并根据学生的预习的反馈信息,把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把预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研究资料。

同时,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

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中“课前预习”和“有效指导”是两个核心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和“策略”是反映本课题特点的两个重要术语,将贯彻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

现界定如下:

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语文课前预习:

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

这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前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新课标》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预习活动有实效,即通过课前预习,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这里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有效果的。

此概念原本是相对于“无效”而言,但在本课题中更相对于“低效”而言。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

“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

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

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

他曾指出:

“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2.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

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

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

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4)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3.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学生现有的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与策划

1.实施调查

围绕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阅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书籍、小学语文杂志、网络搜索等渠道,以电子稿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每学期做好了一份“课题理论学习资料卡”。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语文学科工作组听课所思,积极撰写教学的随笔,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1)备课活动。

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

(2)磨课活动。

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3)后期总结阶段:

2013年4月—2013年8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报告2012年1月

2.教师研究过程中的的心得、反思及学生预习资料汇总随笔

3.资料积累2012年4-2013年4月

4.《学生课前预习个案分析》案例分析2013年5月

(二)最终成果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论文2013年8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意义和价值

1、学校现状及学生现状特征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已自成特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让我们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在课堂授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呢?

我们的想法是:

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

”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

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课前预习,是无师自通的一种学习之道。

现行的数学教材,是课程专家、学科权威和一线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教材的编写范式大都是——基本铺垫、呈现例题、平行习题、综合练习,这样的编写体系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

目前对课前预习研究的机构和个人甚多,形成了有关预习的各种经验和理论。

就预习的时间、作用、效果和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

预习时间理论而言可分为:

(1)及时预习:

老师讲课前,自学老师要讲授的新课。

(2)阶段预习:

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

利用假期,自学新学期所讲课程的全部内容。

其中较著名的山东杜朗口中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已趋于成熟,形成了预习课堂教学模式。

3、本课题的创新点

(1)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同步进行,研究人员分布广,可以搜集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信息。

(2)研究目标明确。

通过课前预习方式和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学校教改的步伐。

4、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独立自学式的预习正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坚持不懈地预习,学生的许多见解、判断经过老师的验证是正确的,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要在课堂上寻找答案,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讲效果和做笔记的水平。

学生在对教材有了了解后,做到胸中有数,在课堂上容易抓住听课的重点,笔记也会记得清晰明了。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刚开始预习的时候,也许只停留在对教材浏览一遍的基础上,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学习的深入、课堂听课的启发,就会迅速提高预习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就能逐步抓住教材的重点,把握教材的核心,突破教材的难点。

我们要想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是从预习开始的。

预习就是在教师开始讲课前,学生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把握课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己能力,并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具有良好的独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哲学理论依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社会学理论依据:

英国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塞宾斯在其《教育论》中指出:

“教育的储备应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学的方法应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教育学理论依据: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隐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素质教育理论。

心理学理论:

人的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公理:

习惯成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张天宝的教育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3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自主探究预习法。

(2)通过研究探索出教师指导预习法。

(3)通过研究探索出小组合作预习法。

(4)通过研究探索出检查反馈预习法。

(5)通过分层次课前预习法改革课堂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2)教师分学科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不同学科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同为文科和理科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

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如:

语文课前预习的阅读法、分组互动法,物理课前预习的模拟实验法、手动操作法,英语课前预习的互问法等。

(3)学校以班为单位分小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班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4)检查预习反馈情况,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5)各科教师把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教会学生自觉主动的预习养成习惯。

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第五中学七、八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编写正确合理的预习提纲、教育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预习。

(2)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交流,及时反思总结,形成论文和经验材料。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态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一年半,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年1月---2月)

(1)分析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方法和步骤。

(2)组建课题组,确定主持人和组员分工,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2月)

(1)分工落实。

(2)按照研究计划安排对研究对象进行影响、教育和观察。

第一步研究之初课前预习就是教师随便布置一些内容,有时检查有时不检查,对课上的帮助收效甚少。

为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预习内容,上课前必须检查,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为规范课前预习教师编写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分小组开展预习活动,每一小组设一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

第三步教师把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教会学生自觉主动的预习养成习惯。

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实施阶段,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预习的方式和方法。

(3)、组织经验交流会,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得出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出心得和论文。

3、总结阶段(2010年3月---6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课题结题大会

(3)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4)做好课题鉴定需要的各方面准备

(5)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六、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理论的形成

(1)“学习有法,学无定法”。

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各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但在课前预习方面各科仍有规律可循。

(2)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

契诃夫说:

“方法是才能的一半。

”学生善于运用预习(自读)方法,养成预习(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能力培养起来了,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2、“自我预习”---“小组合作”----“课堂提升”预习模式的形成

(1)研究之初课前预习就要求教师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布置预习内容,有的放矢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任务去完成。

在紧张而快乐的气氛中完成预习,并逐渐形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

(2)为规范课前预习,教师提前编写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分小组开展预习活动,每1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预习,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解决,集合多人智慧来解决,既融洽了小组成员关系,又显示了集体的风采,其乐融融。

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提升知识素质和个人素质。

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

(3)课前预习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课堂是教师教育培养学生最主要的阵地,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

因此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清晰、流程更加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更加自如。

因此,做好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将更为流畅、简洁、紧凑,对教学时间的调控安排将更加科学合理,不再无谓地浪费时间。

其次,学生的任何一项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建立在学生或多或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只是这种准备往往是“无意识”的。

教师要使学生的这种“无意识”的、比较盲目的课前预习活动,转变为“有意识”的、主动的课前预习,从根本上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和水平,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才能更加专注高效,因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必将得到提高。

3、经验总结形成论文

陈、王在研究之初,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编写预习提纲,并不断充实改进,写成《课前预习提纲的编写方法》一文。

施从数学课前预习入手,总结经验写出《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一文。

李在英语课前预习中对各班小组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小组合作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就是其成果之一。

语文教师赵在实践中多次组织教师讨论、反思写出《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反思》的文章。

此外物理教师石的论文《初中物理课前预习方法探索》已成稿,语文教师段永彬对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写出研究报告《做好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本课题主持人根据近一年半的研究经验,听取了各科教师的汇报,认真总结课前预习研究的得失,写成经验报告论文《课前预习是课堂改革的试金石》。

七、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本课题涉及到初中各科教学,层面较广,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这样有助于课题在更高层次展开研究。

2、现在我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