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291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x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

1综合说明

1.1项目建设背景

1.1.1前言

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皖国土资发[2012]180号文)文件要求,XX县国土资源局于2013年3月编制了《XX市XX县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上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方案》于2013年3月获得批复。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结合皖国土资发[2012]180号文等文件要求,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关标准,编制规划设计报告。

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皖国土资发〔2012〕180号)的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改造”、“需要全面整治”。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潜力是指在现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调整划入的基本农田中,已经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其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主要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已基本达到或即将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的标准。

“稍加改造”潜力是指现有基本农田中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但其配套设施工程标准与《规范》要求存在差距,通过“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经过适当投资可达到《规范》规定标准的基本农田。

“需要全面整治”潜力是指现有基本农田中,其配套设施工程标准与《规范》规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较大投资全面整治才能使其配套设施工程达到《规范》规定标准的基本农田。

根据以上标准划分,XX市XX县XX镇大沟等(5)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属于“稍加改造”类型。

1.1.2项目建设背景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我省将建成263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发[2012]63号文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皖国土资发[2012]180号)要求,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XX县国土资源局调查了解XX县基本农田情况和过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全面分析了2013年度“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合理安排“稍加改造”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了2013年“稍加改造”建设区域、建设工程、资金筹措等内容。

XX县将XX镇大沟等(5)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纳入2013年基本农田建设计划,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项目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务院、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项目区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3)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具备建设所必要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工程设施。

(4)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总之,项目区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且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通过“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经过适当投资即可达到《规范》规定标准的基本农田,实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1.2项目基本特性

1.2.1项目类型

本项目申报类型为省级投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2.2项目性质

项目性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按照国土资发[2012]180号文规定,项目建设潜力类型为“稍加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2.3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南严村、北严村、大沟村、火庙村、陈圩村等5个行政村。

项目区地处淮北平原,范围不规则。

纵坐标在3667035.295—3671713.284之间,横坐标在—之间。

项目区涉及I50G068052、I50G068053、I50G069052、I50G069053四个图幅。

1.2.4项目规模

(1)建设规模

根据《XX县土地利用现状图》(I50G068052、I50G068053、I50G069052、I50G069053)和项目区实测地形图(1/8000),项目区总面积2406.2594公顷,建设规模1968.3180公顷、不动工区437.9414公顷。

(2)投资规模

本项目投资总预算金额1475.97万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单位面积投资569.95元/亩。

1.2.5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区总投资为1475.97万元,投资来源于安徽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1.2.6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期限设计为2个月,根据当地气候和农时等条件,拟定2013年11月开工,2013年12月全面完成并竣工验收。

1.2.7项目工程布局及综合经济指标

表1.2-2项目特性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

——

——

1.建设规模

公顷

1968.3180

——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

公顷

1726.4411

——

3、新增粮食产能

万斤

230.51

——

4.项目总投资

万元

1475.97

——

5.项目工程施工费

万元

1296.24

——

6.亩均投资

元/亩

569.95

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计

7.项目性质

——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稍加改造工程

8.项目类型

——

——

土地整理

9.地貌类型

——

——

江淮波状平原区

10.水资源利用

——

——

坑塘、水库蓄水/河流供水

二、土地平整工程

——

——

——

三、农田水利工程

1、清淤排水沟

53882

梯形土沟

2、新建涵管

1

D800mm

3、新建农桥

145

桥面宽4米,跨度分别为3米、5米、6米和8米

4、桥套闸

1

铸铁闸门2米*2米

5、机井

178

6、暗涵

1

四、田间道路工程

1、修复田间道(4m)

4078

碎石路-水泥路

2、修复田间道(3m)

13432

碎石路-水泥路

3、修复田间道(3m)

19555

素土路-碎石路

五、综合经济指标

1.年效益增量

万元

636.99

——

2.静态投资回收期

2.51

——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XX县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缘,淮河中游,东邻固镇县、XX市禹会区、淮上区,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接壤,南与淮南市相连,北与濉溪县、宿州市墉桥区连接。

全境位于北纬32°43′—30°9′,东经116°45′—117°19′之间。

XX县城坐落于荆山、涂山脚下,涡河、淮河汇合处,距XX市区仅10余公里,距省会合肥约140公里。

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从东侧经过,206国道、307、225省道和京台、南洛等高速在此交汇,淮河、涡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九条黄金水道纵横畅流,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我县是全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也是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试点县,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素有“淮上明珠”之称。

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南严村、北严村、大沟村、火庙村、陈圩村等5个行政村。

项目区地处淮北平原,范围不规则。

纵坐标在3667035.295—3671713.284之间,横。

2.2自然条件

2.2.1地形地貌

XX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和江淮丘陵的结合部。

XX县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其余均为平原。

在残丘地貌中,除荆、涂二山海拔分别为258.4米和338.7米外,其余均小于200米。

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在平原地貌单元中,由于河流变迁,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河南泛覆盖及人工开河筑坝等,局部地貌不平整,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

据此特点又分为湖地、岗坡地、湾地三种小类型。

部分河湾地又分为河口洼地和泛滥平坡等最低单元。

湖地离河较远,地势较低,呈浅碟状封闭洼地,排水困难,易积水。

湾地分布于沿河两侧,由河水泛滥泥沙沉积而成。

岗坡地是介于湾地和湖地间的高坡地,因受侵蚀作用而呈缓坡状。

整个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坡降为1/8000—1/10000,绝对高度在15.5—25.5米之间。

2.2.2气候

XX县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降雨量900mm左右,因受东南季风及淮河气流影响,兼有南北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

其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夏雨集中,无霜期长。

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

2.2.3土壤

XX县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麻石棕壤、麻石棕土和棕壤性麻石土,pH值为6.5至7.5。

本县土壤的地域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水文条件及耕作熟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

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全县丘陵、岗地;紫色土零星散布于凤阳山南麓和县东皇甫山西侧的丘陵、岗地;潮土分布于池河、窑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石灰(岩)土分布于凤阳山南麓石灰岩的丘陵岗地;砂姜黑土在窑河沿岸零星分布。

项目区土壤为棕色石灰土,土壤pH值6.0—7.5。

盐基饱和度低于50%。

粘粒硅铝率约18,粘土矿物以蛭石与高岭石为主。

氧化钾含量约0.49—0.82%,游离氧化铁在10%左右。

2.2.4水文地质

XX县境内河流众多,分自然河流和人工河道。

主要自然河流自北向南依次有澥河、淝河、涡河、淮河、芡河、天河、黑泥河;人工河道有双龙河、青沟河、新淝河、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等。

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1%。

县境河水径流主要是靠上游客水和自然降水。

年均径流深约255毫米,径流量6.25亿立方米(10年一遇的丰水年为12.43亿立方米,旱年为1.48亿立方米);年均过境水272.2亿立方米(丰水年为534.5亿立方米,旱年为97.8亿立方米)。

县域内地下水较为丰富,水层分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

浅层水平原水位1—3米,沿淮阶地、岗地2—3米。

总流向西北—东南,属渗入蒸发型。

深层水含水丰富,150米以内有两层主要含水层,为承压水。

另外残丘地区还有小量的裂隙优质泉水。

在地质上,XX县位于徐蚌凹折带南缘。

平阿山以北属淮阴地台,平阿山以东至沿淮丘陵属淮阳地质,平阿山以南属淮南盆地北翼。

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XX县结晶基底,与低山残丘一带古老岩系相连。

蚌台凹以北构造线近南北,呈开阔平缓的向斜构造,与地质为断层接触,两翼时有奥陶纪灰岩及二迭、三迭纪紫红色砂页岩地层,形成复背斜构造;蚌台凹以南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亦为复向斜构造。

淮北平原为下降堆积平原,第四纪地层很厚,有较厚土层和砂层。

由于地质构造所致,在XX县域内有三条主要断裂带通过,固镇--怀远断裂带呈南北向从县域西部穿过,该断裂带距县城10公里左右;太和五河断裂带呈东西走向从县域北部通过,距县城20公里左右;平峨山断裂带城西北—东南走向从县域南侧通过距县城30公里。

2.3自然资源

2.3.1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38260.42公顷。

农用地面积189875.54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69%(其中耕地150492.51公顷,园地为962.29公顷,林地6034.88公顷,其他农用地32385.86公顷)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的高产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油等经济作物基地。

2.3.2水产资源

怀远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有来自江河的洄游性鱼类(如鳗鲡等)、半洄游性鱼类(如青、草、鳇鱼等)、内湖繁殖的定居性鱼类(如鲤、鲫、鳊、鲂、鳇、条、乌、鲶、鳜、刀鲚鱼等)、河蟹、虾、贝等资源。

最常见的经济鱼类达30余种。

2.3.3矿产资源

县境内荆山、涂山、平阿山、大洪山蕴藏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为花岗岩44亿吨,镁质大理石270万吨,石英砂15.7万吨,重晶砂9.5万吨、石灰石15亿吨,长石67亿吨,铁砂80万吨。

2.3.4旅游资源

涂山——白乳泉风景区现为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拥有禹王宫、白乳泉、启母石、卞和洞等名胜古迹。

其中和泉农庄为4A级旅游景区。

境内四方湖和芡河湖及荆涂山风景区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2.4社会经济条件

2.4.1社会经济

全县总人口137.09万人,城镇人口18.3万人,城镇化率为17.80%;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亿元,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由2.8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年均增长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6.4亿元增加到125亿元,年均增长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4.1亿元增加到56.6亿元,年均增长18.6%;利用市外资金由8.3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55.3%。

规模工业由51家增加到122家,工业增加值由8.1亿元增加到58亿元,年均增长40.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2%提高到67.3%。

农业总产值由48.8亿元增加到86亿元,年均增长4.6%,连续6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评为全国知名糯稻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为全省着名的泥鳅甲鱼黑鱼养殖基地;龙亢农场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活跃,三产增加值由21.5亿元增加到42.4亿元,年均增长11.6%,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房地产业加速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38.5:

31:

30.5调整为32.7:

41.7:

25.6元。

XX镇地处北部,距县城3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人口8.1万人,土地面积16.8万亩,是县北商贸重镇、安徽省重点建设乡镇、XX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亿,财政收入10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4元。

XX镇充分利用水网优势发展养殖业,其出产的被注册为“鲍贡蟹”和“梦螺”牌商标。

XX镇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其招商经验在淮安扩大会议上交流,被称之为“鲍集效应”。

2.5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及机械作业面积

项目区总体自然环境良好,绿化率高,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肥沃。

据实地调查,项目区农业生产现有农产品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项目区内70%以上的农户家中都有农用机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机械作业面积达到85%左右,机械化较高。

项目区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0,一年两熟,中稻亩产550公斤,油菜籽亩产160公斤,小麦亩产450公斤、大豆亩产200公斤。

2.6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涝灾、旱灾,另外低温冷害也时有发生。

2.7土地利用现状

2.7.1土地利用权属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晰,没有权属纠纷问题,土地所有权属涉及XX县XX镇南严村、北严村、火庙村、大沟村和陈圩村农民集体所有。

2.7.2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地类面积进行统计。

项目区总面积2406.2594公顷,其中耕地1767.7460公顷(其中水浇地954.9637公顷,旱地812.7823公顷),园地0.2479公顷,林地40.636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7.9724公顷,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193.9045公顷(其中坑塘水面26.2825公顷,沟渠167.6220公顷),其他设施农用地0.194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95.0374公顷(农村宅基地),水工建筑用地22.8582公顷,公路用地15.2031公顷,河流水面22.4594公顷;扣除园地、林地、其他设施农用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村庄,共计437.9414公顷,项目建设规模1968.3180公顷。

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结构表。

2.7.3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是经过对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耕地复种率的计算,从而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进行评价。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2406.2594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1968.3180公顷,不动工区面积为437.9414公顷,耕地面积为1767.7460公顷,根据调查项目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987.0204公顷,则根据相关公式可以得:

土地垦殖率=项目区内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1767.7460/2406.2594×100%=73.46%

土地利用率=项目区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2406.2594-437.9414)/2406.2594×100%=81.80%

耕地复种率=项目区内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2987.0204/1767.7460×100%=168.97%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为73.46%,土地利用率为81.80%,项目耕地复种率为168.97%。

可见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项目区对土地利用情况较好。

项目区内可利用后备土地资源贫瘠,只有通过工程技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2.7.4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现阶段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复种指数为1.69。

项目区地势属于平原区,经过长期以来的精耕细作,已经形成基本农田保护区。

近年来,经过农业开发项目不断投资,大部分田块已经实现平整,格田成方;项目区通电率达100%,水资源充足;雨热同期,气候条件比较好;道路格网基本形成,通达度比较好。

但项目区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如下:

(1)项目区内田间道路系统布局较好,但部分现有生产路和田间作业道路标准较低,道路坑洼不平,宽窄不一,多为土质,机械耕作通行不便,致使当地群众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2)项目区的部分主要沟渠边坡多处塌陷,且淤积严重,为稳定耕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亟待修复清淤。

(3)项目区部分少量交叉建筑物由于长期缺少维护,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进行相应的修复,且有些位置缺少相应的配套交叉建筑物。

综上所述:

项目区地形、通电、气候、道路、水资源等基础设施都较好,项目区选址合理,通过适当投资,就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3项目分析

3.1基础设施条件

3.1.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XX镇交通便捷,206国道越境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在镇南留有出入口,为XX镇发展道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区内农村路网已经初步形成,兴建村村通水泥路通至附近村庄。

项目区现状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0%左右,能基本满足项目区出行和农业生产要求。

项目区道路主要有以下问题:

①田间生产路部分为土路,一遇雨天路面泥泞,给项目区内居民生产带来不便;②现状少量碎石路欠缺维护,道路路面损坏严重。

项目区现状交通道路及利用情况详见下表3.1-1。

表3.1-1现状主要道路情况单位:

名称

区内长度

路面宽度

路面状况

备注

水泥路01

1065

4.3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02

275

3.8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03

688

2.8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04

929

4.2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05

292

5.6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06

760

4.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07

1342

2.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08

126

3.1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09

1073

3.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10

198

3.1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11

1113

2.9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12

1414

4.7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13

450

5.2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14

1357

4.3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15

976

3.4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16

877

4.2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17

481

3.7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18

314

2.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19

872

2.2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20

691

2.8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21

685

3.3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22

1156

2.7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23

508

2.5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24

243

3.1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25

918

3.2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26

625

2.9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27

264

2.2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28

1271

2.9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29

310

3.0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30

1028

3.4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31

454

3.4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32

161

4.1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田间道33

370

3.9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34

580

3.7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35

920

2.9

土路

路面损毁严重、坑洼不平

水泥路36

400

4.2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37

522

3.2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38

112

3.1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39

806

4.3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40

100

3.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41

318

4.1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42

1180

3.9

碎石路

路面损毁

水泥路43

696

3.5

碎石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4

676

3.1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5

266

3.2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6

677

4.3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7

1337

4.6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8

603

3.5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49

487

3.2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0

621

3.5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1

1514

3.1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2

458

4.3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3

504

3.5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4

702

3.2

土路

路面损毁

田间道55

300

3.8

土路

路面损毁

3.1.2灌排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一)灌溉系统骨干设施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为项目区东边的怀洪新河,项目区内外河流、坑塘水面及沟渠输水,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排水去向为项目区周边的天然河流。

项目区大部分沟渠较为完好,灌排通畅,沟渠交错,形成完善的灌排系统,能够满足项目区的灌排要求。

局部沟渠有坍塌损毁,需要进行修复。

表3.9-3现状主要沟渠统计表

沟渠名称

区内长度(m)

上口均宽(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