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304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听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听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听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听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潮.docx

《听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潮.docx

听潮

听潮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

 

朗读训练分四步:

 

(1)参看旁批默读;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朗读;

 

(3)分析内容后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

 

(4)表情朗读全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

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先看“阅读提示”;

 

(2)划出生字难词,依据工具书,做正音解词笔记;

 

(3)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

 

三.学习生字:

 

língniánàntīngchúnhuǎnghūyōngjiǎnhāngǔ

 

棂黏黯汀醇恍惚慵睑酣汩

 

náobólìsùháopáoxiàoxiàxìbōlàcìnì

 

铙钹栗(粟)嗥咆哮罅隙拨剌(刺)溺

 

四.解释词义:

 

深黯云汀琼台芳醇慵懒汩汩战栗罅隙欣幸(欢喜而庆幸)

 

五.朗读课文:

 

六.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4):

写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潮来时的状况。

 

第二部分(5——21):

具体描述观赏海潮的过程。

(按潮前、潮时、潮后分为三个层次,描述海景和人物感受。

 

第一层(5——12):

重在描写大海的“静态美”,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平静”美的感受。

 

12345

 

 

第二层(13——19):

重在描写大海的动态壮观,慕海潮,颂海魂,抒情怀。

 

第三层(20——21):

写退潮,表达了作者的“一来一去”“一样的美”的独到见解,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22):

抒发作者喜欢大海、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深化中心)

 

七.布置作业:

 

1.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重点:

 

1.分析第一部分,明确听潮的环境及来潮概况。

 

2.分析海睡、海醒、海怒三副图景。

 

3.学习作者对大海及潮声的描写,感受大海潮起潮落刚柔相济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第一部分(l-4段)

 

1.默读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低声朗读一遍。

 

2.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

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3.为什么说“这里是佛国”?

 

明确:

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

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

 

4.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

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

 

明确:

感官潮

 

“听见……音响”——听觉声音

 

“看见……飞沫”——视觉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

 

“黏在身上”——触觉动作(冲、黏、润湿)

 

5.用叙述语调朗读第一部分,教师视情况指导。

 

四.分析第二部分(5-21自然段)(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1.学生默读,搞清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明确:

一层(5—12自然段)写落潮

 

二层(13-19自然段)写潮涨

 

三层(20-21自然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

 

2.分析第一层(5——12)

 

(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

 

(2)思考:

潮落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特点的?

(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

静寂(或平静、幽静等)主要描写潮声的轻柔及海面的宁静。

 

(4)上面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法?

 

——比喻、拟人、衬托。

(由学生—一举例)

 

(5)此时作者对大海的感受是什么?

 

——“是幽静的愉悦的神秘。

 

(6)为什么要写“大小的岛”“星星”和“我俩”?

 

——是烘托气氛,突出大海的静谧及我俩浸沉在赏鉴大海的感情。

 

3.分析第二层(13——19):

 

(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

 

(2)学生思考:

涨潮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与落潮时相比较,听到的潮声和看到的海面有什么变化(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

凶猛

 

变化如下:

由落潮而涨潮,由涨潮而高潮,作者一直把它当个巨人去写。

说海睡了,海醒了,海怒了,赋予大海以人的灵性、姿态和动作,把它雄浑的气势,刚烈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4)这是什么手法?

 

——拟人。

 

4.分析海睡、海醒、海怒片段:

 

要求:

分别找出大海的动作、月光、声音和作者的感受(分组讨论)

 

明确:

(板书)

 

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动态吻喘、打、伸冲击、扑

 

推、踢、咬泼溅

 

海面鱼鳞般银龙样消失了

 

月光

 

声音沉吟……一般汩汩响雷般

 

温柔“仿佛……”“像……奏鸣”战鼓声……

 

芳醇“像……”千军万马混战

 

一样美

 

感受平静凶猛、雄伟

 

赞美(伟大乐章)

 

5.分析第三层(20——21):

 

(1)这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层写“我”与妻对涨潮的感受。

 

(2)作者认为凶猛的潮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种感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渴望战斗的火热的生活。

所以朗读来潮时,速度应渐快,情绪由欢快而炽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完成“预习与思考”/一

 

3.“研讨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重点:

 

1.分析第三部分。

 

2.学习写作特点。

 

3.分析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海睡海醒海怒图:

 

二.分析第三部分(22):

 

1.朗读

 

2.分析:

 

(1)本段为什么应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呢?

 

——因为“我喜欢海……”这句话,不仅是写退潮时的感受,而且是写涨潮与退潮两方面内容的总体感受,因而是全文的总结段。

 

(2)开始住下来时说“尽够欣幸了”,全文又以这句话收尾,两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

前面因住房位置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所以“尽够欣幸了”。

结尾表达听了“伟大乐章”后的满足心情。

 

(3)这一段有何作用?

应如何朗读?

 

——作者直抒胸臆,抒发溺爱大海的感情。

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

(朗读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

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

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五.分析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听录音朗读。

 

七.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全文。

 

2.朗读《致大海》。

 

3.背诵13——17段

 

歌声

 

吴伯箫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以“歌声”为线索组织材料,有层次地叙事、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运用朴实、真切的语言,抒发朴素、真挚的革命豪情。

 

3.启发学生认识并发扬延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记一辆纺车》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吴伯箫:

现代著名散文家。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散文集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

 

2.写作背景: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

 

A.陕北根据地的生活

 

B.有关蒋介石对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

 

C.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情况(王震的359旅)

 

D.介绍有关毛主席的题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第3段末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

 

(2)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四.学习生字:

 

xiǎnbàohānjiámǎotuólǚjǔjuéshāngniǎo

 

冼鲍酣戛峁驮缕咀嚼汤袅

 

làoshèjùpìhuìkàng

 

烙摄聚辟诲亢

 

五.本文以歌声为题的含义:

 

1.体现写作动机。

 

2.体现组材手段。

(以“歌声”为主线,生发联想,叙事抒情)

 

3.体现写作主旨。

(“歌声”的主旋律是革命——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歌声。

 

六.朗读课文

 

七.讨论练习

 

八.朗读

 

《几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