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1938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唐诗宋词》景物描写的方法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一错题讲解

 

木兰花·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简要分析

 

二内容讲解

方法一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分析本诗写景使用的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方法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颔联写景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方法三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析这首诗写景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方法四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如何写夜雪的?

方法五

▪秦淮夜泊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六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

七巩固练习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10)学生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已经了解了鉴赏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但是不系统,有一些以前也没有接触过,需要系统的把握。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2、掌握景物描写的答题思路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美

(三)过程与方法教师导入学生探究的方式

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系统的把握了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学生从这节课欣赏到了景物描写的景物美。

景物描写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a、比喻:

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拟人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c、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的特征。

2、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例1: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例2: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

例4: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例5: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

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4、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例2: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3: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5、五:

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例2:

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3: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1: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例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

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

《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水云低。

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的?

赏析下面这首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

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凄凉的环境。

后两句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景况,描绘了一幅良宵美景图,含有欢聚的情绪。

离愁是实,欢聚是虚。

形象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分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极其效果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夜静的赞美,诗的前三句都在着力刻画“静”,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感觉恰好相反,以动破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下片将雨滴比作真珠、水银,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

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这样写使得所写景物生动、形象,很富有动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用语言概括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答:

用白描手法,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练习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极其效果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分析本诗写景运用的表现手法极其效果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唐诗宋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课后反思

身心与学生一起沉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

现在,回想《唐诗宋词》的授课经历,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首先,鉴赏诗词,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避免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与个性体验。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

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

一首《将进酒》可能激发女孩子们的一腔豪情,一曲《雨霖铃》可能感发男孩子们的脉脉柔情,一首《锦瑟》可能引发大家万种惆怅、万般感慨。

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

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还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

这既是文学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审美境界。

  鉴于诗歌鉴赏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盲目追求作品赏析时的群体共鸣(即所谓标准答案),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

例如,在讲《青玉案》时,因为之前对辛弃疾的生平、性格、作品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我除了在授课时简单提及创作背景外,并没有做过多的补充,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我请学生讨论:

如何理解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

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解读方式也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

固然这些解读都非新声,但当时学生的发言对我的触动却非常大。

有些学生是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反衬加以评价;有的学生是知人论世,通过分析辛弃疾的性情、志向与政治际遇、人生处境来理解;有些则联系南宋同时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由南宋朝廷粉饰太平的做法来理解“那人”的正义感与时代感(这种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还有一位同学由处于寥落、清冷之处的“那人”联想到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而表达自己并未经历过但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缺少知音、独处高处的人生处境的体味,他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在这样小小的年纪就能够自然地去体会人生的况味、生命的本色,不由我不感动。

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营造的境界对学生内心的深深震撼。

人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既然语文教育格外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我们就可以、也应该积极地以唐诗宋词的人情打通并开阔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也许诗词是太古老的东西,但诗词里那个人情的世界亘古常新,就像唐晓明教授说的:

“唐诗是不死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

当诗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诗词时,诗词才是最有价值的,学生的主体性也被真正体现出来,而这样的鉴赏课才是有生命,有个性、有风格的;这样的诗歌学习才能真正产生愉悦感,才是美的享受。

  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直觉体悟,即意会,在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体味、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

直觉是个体的,它注重学生对作品的心领神会,即学生个人心灵的体验;它追求悉心体味、崇高灵性的把握性,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

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体察,是学生对文本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性的把握。

有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对于作品的意境、语言的鉴赏,则引导学生去自己展开。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人隐去了平生所历之事,而通过神话、寓言、比喻、引用前人成语等手段,使全诗基调哀怨,而意境迷离。

对此诗的体悟关键在于对其中独特意境的解读与欣赏,古往今来,解此诗者不少于几十家,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境界体验不同所致,学习此诗就不能去刻意追求师生间的群体共鸣,而要更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都非常感兴趣,虽然它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有个班的学生甚至在开课之前就要求由他们自己来讲。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萌发,老师更应该予以尊重、加以保护。

在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精心准备与积极参与下,这堂完全由学生主持的诗歌鉴赏课上的是很成功的。

  这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又一个反思,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定“学”。

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求学生配合自己,一旦担心学生不懂,就以包办来代替学生学习。

例如分析一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或艺术风格时,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这就压缩了学生的思考与体味的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便习惯、喜欢被灌输,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学生初进入诗歌鉴赏领域时,需要老师来引领,以避免走弯路。

以此为基点,当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增加、思考力、判断力、审美力提高后,老师就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仍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例如讲到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和北宋词作,建立了诗词的基本知识体系,具备了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

在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时,我让学生去比较《声声慢》、《永遇乐》中的“愁”与《一剪梅》中的“闲愁”是否相同,以此感悟这两首词的意蕴。

学生从词人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生活境遇、景物描写、语言等许多角度入手,都可以感悟并深刻的理解到前两首词明显比后一首感情沉痛、深重。

  《唐诗宋词》这本选修教材的一大优点就是在每个单元附有精选的自读诗词,既扩大了教材的知识含量,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利用教材的优点,在讲授必读篇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讲诗、开朗诵会、交流心得等活动,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

  反思《唐诗宋词》教学的时候,心中感触多,遗憾也多,但更多的是经验与收获。

山东省轰轰烈烈推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与空前活跃的各种教育教学观念为我们这些中学教师创造了独立思考与行为选择的空间,使得我们处于自己工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者,面对改革,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唯有这样,改革才有可能不限于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地深入进去、坚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