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1851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docx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北辰政办发〔2015〕23号附件

 

天津市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5—2020年)

 

2015年1月

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5—2020年)

前言

北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

据统计,气象灾害损失占北辰区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对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影响严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影响越来越复杂,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应对难度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防灾减灾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编制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天津市气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津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6]84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津政办发[2007]111号)、《天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津政办发 〔2010〕127 号)、《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天津市和北辰区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

规划范围为全区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5—2020年。

本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暴雪、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1.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1现状

1.1.1防御工程现状

北辰区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辖9镇5街,有126个村民委员会、107个社区居委会。

全区耕地面积27.71万亩,其中排涝能力达二十年一遇标准的19.24万亩,不足三年一遇的8.47万亩。

境内现有市级一级河道7条,二级河道7条。

一、二级河道上共有区管扬水站14座,全区共有扬水站点147座,总排涝能力330.82立方米/秒;共有1个泛区和2个蓄滞洪区,滞洪面积165.88平方公里。

全区万亩以上灌区6个。

全区总蓄水能力为4906万立方米。

其中:

大兴水库设计蓄水能力为882万立方米,永金水库设计蓄水能力为804万立方米;永定新河深槽设计蓄水能力为1600万立方米;一级河道蓄水能力800万立方米;二级河道蓄水能力350万立方米;深渠蓄水能力220万立方米;坑塘蓄水能力250万立方米(包括华北河废段蓄水量120万立方米)。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21.81万亩,建成防渗明渠414.61公里,埋设管道394.91公里,控制面积17.0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8.33%。

现有蓄水河道及镇村骨干渠道136条。

1.1.2非工程减灾能力现状

北辰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断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防灾减灾思路日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明显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效果显著。

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在区政府领导下,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区应急救援支队气象保障组。

在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在行政村设立气象信息员,建成了一支近200人的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

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

初步建立本地化的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业务;在全区9个镇建设了12套自动气象站;在重点设施农业示范园安装了气象电子显示屏;在区气象局建有设施农业棚室监测平台和气象信息预警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取得较明显进展。

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

提供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遥感监测、生态气象质量评估、科学种养殖知识等多样化服务产品。

通过区政务网系统、手机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局网站等为各镇街以及农业主管单位提供服务。

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建设。

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六有”标准,在9个镇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各镇街信息员、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人员发送手机气象短信,初步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

1.1.3存在问题

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基层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应急能力弱,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不够普及,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镇、街、村、居等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较弱;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预报精细化程度、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缺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建设的需求。

1.2 形势

2015-2020年是北辰区高速发展、全面跨越的重要时期。

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

“将北辰打造成天津北部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天津北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打造成为天津北部具有现代化都市气息、体现天津形象和水平的标志性地区”的奋斗目标。

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

强降水、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

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构成更加严重威胁。

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建设、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安全运行。

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愈加严重。

2.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为抓手,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地方多发、频发气象灾害的防御为重点,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2 原则

2.2.1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

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2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坚持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各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联动机制,落实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全社会参与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

2.2.3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2.2.4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2.2.5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的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

科学监测预测气象灾害,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2.3 目标

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一批对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新建建筑物按照规范安装防雷装置的合格率达到90%,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达到全市前列。

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气象灾害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减轻。

与2013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3.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对北辰区气象灾害进行普查和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对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结合不同经济区划和防灾减灾能力,对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区,给出各分区的地理位置、经济位置、气象灾害类型、分布现状、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

3.1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到。

危险性主要考虑研究区域在特定时间内遭受的洪水灾害强度指标、地形因子、河网密度等,暴露性主要考虑居民总数、国民生产总值,脆弱性是指各类影响因子对洪涝灾害的承受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是指为减少洪涝灾害所致损失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北辰区的暴雨洪涝区划图如上所示:

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对人口密集、农作物种植面积广,或水域面积大的地区影响较大,易引发洪涝灾害,因而造成严重损失。

如图中北辰西部的双口镇,农作物种植面积位列整个北辰区的前列,而北辰城区北仓镇则人口最为密集,故而这些区域成为暴雨洪涝的高危险区。

而北辰东部地区人口密度、GDP等指标都偏低,因此风险性偏低。

3.2干旱风险区划

干旱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到。

干旱灾害的影响因子主要考虑了海拔因素的干旱程度、河网的密集度、灌溉系统的有效性、降水日数及降水量大小等;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以地形地貌、干旱强度频率、农业旱田分布状况等作为评价因子,其中河网密集区和能有效灌溉水田的抗旱能力均相对较高,灾害风险就弱;干旱承灾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密度为基本指标。

如上图所示,北辰区干旱风险区较高的为北辰西部双口镇,北部的大张庄镇部分区域,这些地区耕地面积集中,河网密度较低对干旱的敏感性最高。

而北辰区城中心的北仓镇、天穆镇等地区本身耕地面积较少,河网分布也较均匀,抗干旱风险的能力相对也高,风险程度最低。

3.3大雾风险区划

雾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两方面,选取雾空间分布、道路密度、水系面密度、人口、经济数据作为评价因子。

其中致灾因子主要考虑雾空间分布和水系面密度,承灾体易损性以道路、人口和经济密度为基本单位,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北辰区大雾灾害风险指数分布情况。

大雾主要对人口密集、交通线路发达的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会使船舶进不了港,高速公路堵车、封闭,旅客滞留机场等。

如上图所示:

北辰区东部的西堤头镇及南部的宜兴埠镇国家等级公路分布较为密集,而北辰城中心的北仓镇人口稠密,因而这些区域均属于大雾高风险区。

在北辰西部的双口镇、双街镇等区域,人口相对较少,大雾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3.4大风风险区划

大风的风险区划主要从危险性、暴露性、防风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

危险性分析主要研究该区域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的风速、分频分布情况、地形因子因素;暴露性分析是对研究区内的受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常驻居民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防灾减灾能力分析主要考虑建筑物工程抗风能力和工业厂房分布情况。

基于以上原理,在上述方面研究内容中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层次分析法,得到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分布图,如下所示:

结合历年北辰区的气象灾害情况,大风对该区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农业及房屋损毁方面,反应在分析结果中正如上图所示北辰西部双口镇及北部的大张庄镇风险较高,而城中心区的北仓镇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大风引起的树枝折断,广告牌倒塌等也容易引起灾害损失发生。

北辰东南部人口、耕地分布较少,风险系数较低。

3.5雷电风险区划

雷电作为强对流性天气所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其成灾迅速,影响范围大,致灾方式多样,这里雷电灾害风险是指雷击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

雷电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电闪频率、雷暴日数、闪电和雷电灾情,通过建立权重,得到雷电致灾因子等级。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地形特征,如山区林地等暴露地区为雷电灾害影响较重区域。

雷电易损性主要考虑建筑物分布及人口、经济密度,人口越密集,雷电引起的伤亡可能性就大,此外,雷电灾害对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大。

可以看出,雷电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辰城中心北仓镇、天穆镇、双街镇经济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而宜兴埠镇、小淀镇部分区域人口分布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雷电灾害的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3.6冰雹风险区划

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主要选取地形地貌、冰雹发生频率、人口社会经济为评价因子,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区划。

冰雹灾害危险性主要考虑冰雹发生的历史频率分布情况,冰雹灾害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数据指数为参考,划分等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综合冰雹灾害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结合灾情统计数据得出北辰区冰雹风险区划图。

由图中可见,冰雹风险区划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中心区北仓镇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广的双口镇、大张庄镇、西堤头镇部分区域,经济指标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北辰南部区域冰雹灾害风险程度较小。

3.7雪灾风险区划

雪灾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两个方面,结合北辰区雪灾灾情统计资料,综合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做出北辰区雪灾灾害的风险区划图。

其中雪灾致灾因子主要考虑北辰区多年年平均降雪日数、年平均积雪日数等;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人口密度、主要交通道路密度、农业设施布局等因素。

如上图所示,雪灾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辰城区北仓镇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的双口镇部分区域,而北辰东部等级公路线密集,因此雪灾风险性也较高。

雪灾对人口密度较小,且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小的区域如北辰北部影响较轻。

3.8高温热浪风险区划

高温热浪风险区划主要选取地形地貌、高温频率、人口经济等作为评价因子。

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高温频次也随之减少,致灾因子主要考虑海拔高程影响的高温频次,水体、湿地等下垫面可以有效减少高温发生的概率,孕灾环境敏感性将河网密度作为指标;承载体易损性主要以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为基本要素。

具体到天津北辰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相对起伏不大,因此地形对其影响甚微。

从下图可以看出,高温热浪风险区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北辰城区,这些地区因为城市热岛效应,往往气温要比周围乡镇更高一些,因而容易引发高温中暑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如一些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区域如双口镇、大张庄镇,持续的高温对农作物的长势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有水域分布或人口密度较低的北辰东南部地区,就可以有效降低一些高温热浪带来的危险性。

3.9低温冷冻风险区划

低温冷冻灾害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暴露性几个方面。

危险性主要分析研究区域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低温冷冻发生情况的温湿条件及发生频率等因子,暴露性分析是对研究区内的受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考虑居民情况、道路交通、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分布、畜牧产业等。

如上图所示,低温冷冻灾害影响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农业产区,如双口镇、大张庄镇等部分区域,这是因为强低温会致使作物受冻、萎焉减产甚至死亡绝收。

3.10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

在分析了北辰区的各类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后,根据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具体的权重值,将每种灾害的风险指数进行叠加,再将综合风险指数进行排序,得到北辰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

在图中可以看出,北辰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中,城中心北仓镇及大张庄部分区域风险程度最高,而双口镇等部分农业生产区风险次之,北辰南部宜兴埠、青光镇等地区风险程度最低。

这里对此结果做一简单解释:

第一等级危险区为北辰区中心区,城中心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一旦受灾后损失严重,后果难以估量,主要易被暴雨洪涝、雷电、冰雹、高温热浪等气象要素影响;而次高风险区为耕地分布集中,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的地区,易受干旱、冰雹、低温冰冻、大风等气象灾害的侵袭;而风险等级最低的区域,农业产值、人口密度等指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类气象灾害对其影响相比其他地区不存在明显的潜在易损性,因而气象灾害风险等级低。

4.主要任务

根据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布局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1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布局适当的气象综合监测网,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4.1.1 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充实观测项目,完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率先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提高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强农村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在农业示范园区及农业集中地区,开展农作物墒情监测,扩大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面;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上下游和部门间包括专项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水平;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探测装备运行保障能力。

4.1.2 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使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率先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4.1.3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加强短时暴雨、雷电、冰雹、短时大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前期监测分析和预警,建立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警报的业务流程,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行从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预报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动的农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大气环境灾害、自然生态灾害等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综合预警评估业务系统。

4.1.4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气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体系,开拓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立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

综合利用公共资源和其他专有资源,加强电子显示屏、警报接收机、有线广播、电视等固定接收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各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能力,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至少可以通过一种渠道比较方便地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2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全面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推进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有效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4.2.1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

建立以镇、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构)筑物等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防雷重点单位的防雷措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行政村防雷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4.2.2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

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机制,统筹农业、交通、电力、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气象防灾建设。

建立规划及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防风、防洪、防雷、防冰冻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4.3 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气象防灾法规和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4.3.1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

4.3.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设立气象科普室,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

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4.4 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机制,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调查评估,制定救灾措施,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4.1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建立镇街村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全社会的灾前防范机制。

4.4.2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