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docx
《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赵登峰 唐玲玲
内容摘要:
通过研究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可知,进口贸易可以促进潜在总供给的增加,成为推动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长期来看,我国进口贸易的长期供给效应是存在的,进口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减少近年来我国急剧扩大的外贸顺差,我国外贸政策应当适时转型,由过去单纯强调出口转向出口与进口并重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
关键词:
进口贸易,供给效应,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政策的取向基本上是强调出口贸易的重要性,对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最终导致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贸易顺差急剧扩大,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我国进出口顺差高达1174.7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已达10663.44亿美元,2007年1~8月我国又累积了1617.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6月末外汇储备高达13326.25亿美元(见表1)。
应该说,我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高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功不可没,但进口总额长期低于出口总额,持续累积的巨额顺差有可能最终损害经济发展。
例如,巨额顺差一方面加剧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最终可能损伤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央银行稳定货币供给的压力,央行被迫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加剧了通胀压力,威胁到宏观经济稳定;巨额顺差还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伙伴国动辄采用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限制,恶化了我国出口贸易环境。
因此,我国当前的贸易政策应该作适当的转型,在继续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大幅提高进口增长速度,实行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
本文的选题强调进口贸易的重要性,侧重于对进口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方面,大量文献从微观、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外贸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并用计量经济模型给出了实证分析;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技术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胡艺和吴宏2007)。
对于进口贸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国内较早研究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有佟家栋(1995),样本的数据区间为1953~1990年,分析的结论是1979~199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国内的生产力.进口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进口每增长1%则GDP增长0.07%。
刘晓鹏(2001)对我国1981~1997年的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进口每增长1%,则GDP增长0.23%;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入世承诺的履行及进口关税下降,进口贸易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受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关注,季铸(2002)、许和连和赖明勇(2002)、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张亚斌和易红星等(2002)、任永菊(2003)、阎姜鸿(2003)、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吴振宇和沈利生(2004)、尹翔硕(2005)、廖进中和邓海滨(2006)、徐光耀(2007)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进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本结论是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存在的。
但从分析的过程来看,大多只对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相关性分析,没有深入考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缺乏规范的理论解释。
实际上,国外有不少文献将新增长理论及国际贸易新理论运用到进口的供给效应分析中来,GrossmanandHelpman(1991)运用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GrowthTheory)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国际溢出与贸易的相互作用,CoeandHelpman(1995)从研究与开发(R&D)的国际溢出作用出发,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ichelleP.Connolly(1998)认为,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内产出、促进国内模仿和技术革新,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分析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认为,作为拉动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贸易差额的增加对短期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凯恩斯的国民经济核算公式Y=C+I+G+(x-M)中,出口是注入,与短期产出正相关;进口是漏出,与短期产出负相关。
当一国经济处于萧条及严重失业时,政府应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刺激总需求推动产出增长的目的。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关系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动态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进口贸易可以影响总供给,进而成为影响长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进口贸易对于总供给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三个分析框架内渐次展开:
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三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1 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产品和要素价格瞬时调整,经济能够达到长期稳态均衡。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及外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核算公式为:
△Y/Y=[(1-θ)△N/N]+[θ△K/K]+(△T/T)
(1)
该公式的含义是: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依据新古典增长核算公式,进口可以从两方面对一国潜在总供给的增长产生影响:
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推动一国的产出增加。
由于绝大多数国家存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要素,稀缺自然资源和资本货物的进口可以直接克服国内供给约束,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英国和日本的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进口稳定而便宜的工业原料基础上的。
另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往往伴随着技术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国内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直接推动一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边际产出效率。
因此,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看成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美国经济的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从欧洲获得稳定的劳动力和资本货物的来源。
2 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并没有考虑高技术商品的进口在国内引发的技术革新和模仿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Rome(1990)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均可以有效地提高总供给能力。
“边干边学”理论认为,厂商通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断总结经验和改善技术状况,使其知识存量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率的增加。
Lucas(1988)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的投资会产生外部效应,即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增长。
依据内生增长理论,进口贸易一方面可以提供运用新知识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效益,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进而通过模仿和扩散,生产率的提高得以在全社会实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进口贸易产生的内生总供给效应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证明,LawrenceandWeinstein(1999)通过对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进口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并指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力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
因此,进口贸易对长期总供给的影响,在新古典理论看来是静态的、外生的,但在内生增长理论看来是动态的、内生的。
3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产品的相互进口将使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
如图1所示,在市场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厂商数量越多,单个厂商的产量就越少,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平均成本就越高,因此CC线向右上方倾斜;与此同时,厂商数量越多,相似而又有差异的产品种类就越多,竞争就愈激烈,行业价格就越低,因此PP线向右下方倾斜。
行业中均衡的厂商数量为N1,均衡价格为P1。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CC线由CC1右移至CC2,厂商数量增加至N2,均衡价格下降至P2,一国可以更廉价地进口更多的差异化产品。
此外,跨国公司根据在全球范围内依据成本最小原则生产或进口零部件,一方面导致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最终导致东道国潜在总供给的增加和经济增长。
美国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出现的高增长、低失业与低通胀并存的新经济现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依据规模经济理论进行全球生产和全球采购从而促进了潜在总供给能力的扩张。
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容易引致进口国技术模仿、创新和扩散,促进国内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内生经济增长。
四、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基于对以上进口贸易的长期供给效应的理论分析,我们尝试运用2001-2007年的我国进口额和GDP季度数据进行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实证检验。
之所以采用2001年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及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无论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都适度加大了进口力度,2003年和2004年的进口增长速度还超过了出口增长速度(见表1)。
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相对入世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后我国经济没有经历较大的外部冲击(如亚洲金融危机),经济高速平稳增长,检验数据的样本区间针对性较强,检验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技术。
1 变量及样本数据的处理
表2是我国2001~2007年进口额与GDP的季度数据,IM和GDP分别表示进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及国家统计局的季度数据。
由于中国商务部统计的季度进口额是以美元计价的,而国家统计局的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值却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我们将中国人民银行的月度汇率均价换算成季度均价,再将进口额由美元单位换算为人民币。
2 进口IM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我国IM与GDP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两变量相关系数为0.8208,这说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
另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GDP与IM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两个变量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变动方向基本一致,表明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3 进口IM与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现象,为消除伪相关性并确立IM与GDP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作进一步分析。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我们可以看出,对于IM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0039,这表明至少在9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IM是GDP的格兰杰成因。
同理,对于第二个原假设,同样可以得出,至少在97.5%的置信水平下,认为GDP增长是进口的格兰杰成因。
因此。
IM、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4 ADF检验及协整检验
按照协整的定义,若两个变量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们必须是同阶单整的,故在进行协整检验之间必须首先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这里对GDP和IM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法,其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GDP和IM都是非平稳的变量,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
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由于变量GDP、IM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用OLS进行协整回归,得到的方程如下:
GDP=6874.753+2.795842IM
(2)
t= (1.525999) (6.892257) R2=0.673774DW=2.215435
模型拟合优度较好,且在a=0.10水平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变量GDP和IM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对以上模型的残差序列E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E作ADF单位根检验,其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残差序列E的检验统计量为-3.700016,小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认为估计残差为平稳序列,这表明GDP和I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是唯一的。
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关系方程为式
(2)所表示。
它表示我国进口每增长1元,则GDP增长2.795842元。
5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代表定理,如果两变量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是,在短期内,这些变量可以是不均衡的,两变量间这种短期不均衡关系的动态结构可以由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描述。
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时,这些变量必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它能够将变量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包含在同一个方程内。
因gdp、im~I
(1)存在协整关系,则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为:
△gdp=a+p0△imt+β1e(t-1)+ut(3)其中,△gdp、△im为GDP和IM的一阶差分,e等于方程
(2)的残差,用OLS法对(3)进行估计得到以下方程:
△gdp=2755.355-2.973652△imt-1.402549e(t-1)(4)
t=(1.424614)(-1.236919)(-6.150921)
R2=0.676236DW=1.912867
检验结果揭示了两层含意:
在短期内,进口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负向影响,这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公式Y=C+I+G+(x-M)中进口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漏出项相一致。
长期来看,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进口贸易的长期供给效应是存在的,进口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当然,经济的增长也能带动进口贸易的增加。
6 进口供给效应的商品结构分析
为了说明进口贸易的供给效应,我们对2001至2007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SITC)将所有商品分为10类,前5类是初级产品,后3类是工业制成品,最后2类是杂项制品和未分类制品。
表7是我国2001~2007年进口商品所占进口总额的百分比(不含杂项和未分类制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平均占到了20.6%,而工业品平均占到了71%,杂项制品和未分类制品占到了8.4%。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饮料及烟类的进口比重持续下降,原料和燃料比重持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中,化学成品及按原料分类制成品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在11%以上,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比例最高,一直保持进口总额的45%左右。
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特别是原料和燃料的进口比重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初级产品进口,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丰裕而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燃料)来源,直接产生资源要素增加的供给效应。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特别是机械设备的进口比重较高,对提高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
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可以降低国内自主研发的成本,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尤其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产品,边干边学,消化吸收,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形成内生供给增长能力,推动本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同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特别是工业元器件、零部件的进口可以进一步深化产业内贸易,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促进潜在总供给能力的扩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进口贸易的总供给效应是存在的,进口贸易有助于推动潜在总供给的扩张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规模的适度扩大不仅没有损害经济增长,反而对近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我国外贸政策应当适时转型,由过去单纯强调出口,转向出口与进口并重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
解决当前外贸顺差过多的问题,让人民币急剧升值不是好办法,日本已有教训在先;抑制出口更不是好办法,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忽视;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谨慎,我国目前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和就业问题仍然很突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到中西部投资的政策不能变。
减少顺差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扩大进口,只要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增长速度,巨额的顺差是可以逐步降下来的。
目前有效实施进出口平衡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刺激国内需求;其次是完善进口环节税收政策,争取在世贸组织框架内通过多边协商进一步降低我国关税水平,同时考虑给予发展中国家有关优惠待遇,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再次,扩大从美国和欧盟等顺差来源地的进口,敦促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放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限制,减少贸易摩擦;最后,加强进口贸易战略的研究和规划,完善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发挥进口大国的优势,争取国际大宗商品进口定价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盲目进口和无序进口,建立健全进口对产业损害的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