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9720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1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1新课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认识负数的意义

  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

(板书:

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

(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

指出:

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

(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谈话:

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2、讲解:

介绍温度计:

(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

(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

(3)刻度。

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3、学生认一认: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4、谈话: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

(水和冰的混合物)

  5、谈话:

你知道江都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

(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6、认识课本中三个城市的温度。

  7、议一议: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城市的温度你的感受。

  8、尝试读一读、写一写。

  9、提问:

+20与-20相同吗?

  三、学习例2:

  1、谈话:

介绍课本中的情境图。

  2、在小组内说说:

知道些什么。

  3、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谈话:

关于海拔通常以海平面为标准,比海平面高多少米就是海拔正多少米;比海平面低多少米就是海拔负多少米。

  四、归纳:

  1、谈话:

通过例1和例2大家应该知道了正是和负数在生活中的用法了,你能举例吗?

  2、汇报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第二衣蛾的“练一练”。

(强调0)

  2、完成练习第一题。

(强调负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3、完成练习第二题。

(顺便介绍一下这两个湖的相关情况)。

  3、完成练习第三题。

  4、完成练习第四题。

  六、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教后修改

  2021新课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重点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

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

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⑵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⑶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

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

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

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

(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

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

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

为什么?

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

为什么?

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

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

(指名举例)

  师:

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

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

(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

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4)师:

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

(板书:

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

书上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5)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

什么是同分母分数?

什么是通分?

(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

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

(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6)师:

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

(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

(学生口答)

  师:

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

一定要取12、24、48、?

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

(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

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

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

(引导归纳:

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

(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

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

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

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

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

你怎样找到的?

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

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

哪组是对的?

哪组不对,错在哪里?

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

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

  ①分数的意义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①都是质数②是相邻的自然数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什么是通分?

怎样通分?

  2021新课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28~129页。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

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

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

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

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

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

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

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

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

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

为什么?

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

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

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

(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

(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

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

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

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

  2021新课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

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

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

(16、12)

  2、交代目标: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

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

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2021新课标人教版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

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

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

(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

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

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

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

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

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佳方案。

④-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

(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

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

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

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

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

提示课题。

  3、提问:

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铁)磨成长方体(正)。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

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

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

将石块沉入水中。

(学生仔细观察):

①有何变化?

②讨论: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

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

什么没变?

(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

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

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

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度。

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

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

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

  例:

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高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后应强调水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

(L=dm3)

  6、小结:

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

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