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6462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docx

整理《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

《愚公移山》复习课课件

 

20年月日

A4打印/可编辑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几十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

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四、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

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

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

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

你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

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

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

有几岁了?

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

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

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

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

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辩论赛

辩题:

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

愚公实愚

反方:

智叟不智

明确:

愚公: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愚公不愚

坚持不懈

智叟: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智叟不智

自以为是

2、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3、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对比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对比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对比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

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

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

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还慢慢伴唱。

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

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

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

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智叟是个年轻人吗?

那个“遗男”姓什么?

有几岁了?

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

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

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

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

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愚公愚吗?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