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5178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三亚华侨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自行保管好,试卷讲评时使用。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2.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这说明孟子

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

C.推崇无为而治

D.倡导人性本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爱护人民为先”体现了典型的民本思想,所以材料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故选B;道家学派推崇无为而治,排除C;材料无关性本善的观点,排除D。

3.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促使理学出现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学出现始于宋代,排除A;儒学教育的发展推动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但“彻底改变”太绝对了,排除B;汉代儒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简称即为"四书",排除C;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这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社会化,平民化,有力的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故选D。

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5.某思想家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在其著作《藏书》中,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对历史人物做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

这位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挑战孔子权威,离经叛道的是明末的李贽,故A项正确;其余三个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不主张批判孔子思想,排除。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否定人的欲望

B.重视道德建设

C.关注智慧发展

D.注重理性思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否定人的欲望的信息,排除A;材料“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可知相对主义成为了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的借口,而本题强调的是苏格拉底辨证科学对智者学派相对主义的补救,主张重视道德建设,故选B;材料没有体先苏格拉底关注智慧发展和注重理性思考的信息,排除CD。

7.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以下能够体现这一绘画理念的达·芬奇作品是

A.《西斯廷圣母》

B.《大卫》

C.《蒙娜丽莎》

D.《里昂大教堂》

【答案】C

【解析】

【详解】拉斐尔的作品是《西斯廷圣母》等,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是《大卫》,《里昂大教堂》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排除ABD;《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作品,故选C。

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9.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

“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

”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答案】B

【解析】

【详解】洛克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提倡人的“自然权利”,倡导权力的分配。

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后来孟德斯鸠继续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对应材料中的“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故A项错误,B项正确。

伏尔泰的主要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排除C。

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提倡“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与人民签订的契约。

由此可知,伏尔泰和卢梭都未提出有关政治机构划分的理论,故D项错误。

10.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与“发机飞火”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纸张是书写材料的革命,与军事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末出现“发机飞火”,说明唐末军事上已经使用火药,故B正确;印刷术与文化传播相关,排除B;指南针主要用于方向测定,应用于航海等,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四大发明,需要掌握唐末军事上使用火药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唐末军事上使用火药的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11.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

导演滕俊杰说:

“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

”这充分体现了

A.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

B.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

C.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说明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并进行了创新,故D项正确;中国京剧是民国时期就走向了世界,排除A;B中“普遍”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C说法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12.“1919年11月6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行的大会上,天文学家罗伊尔宣布:

“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偏折。

”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是

A.量子假说

B.相对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排除A;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是提出相对论,故选B;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提出的,排除C;1831年8月,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排除D。

1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

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

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14.“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

A.《变法通议》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文学革命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排除A;魏源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排除B,选C。

《文学革命论》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的著作,排除D。

15.《新青年》第4卷复刊后。

更多北大教师参与到白话诗运动中来,进行白话诗写作。

该现象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新青年》进行白话诗写作”反映1915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提倡白话文的活动,故选C;国民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到1927年,排除A;戊戌变法是1898年,排除B;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年到1949年,排除D。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

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性决策出自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当时我国确立的是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B;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

1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取得的成就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D.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新时期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均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ACD;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故选B。

18.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从书”、“走向来来从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西方文化比较优秀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成为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故C正确。

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材料没有比较中西方文化,排除B。

翻译介绍学术文化不等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排除D。

19.作品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请问这是哪部作品的主题

A.《日出·印象》

B.《格尔尼卡》

C.《巴黎圣母院》

D.《播种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大量使用了先与色……”以及画面注重环境的光色变化等内容,可知这是印象派作品。

《日出·印象》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故选A;《格尔尼卡》属于立体派的作品,排除B;《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C;《播种者》属于现实主义画作,排除D。

20.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依据所学,梭伦改革通过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使没有军功的贵族丧失了的被任用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的实习特权。

故应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异同点

第II卷

21.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材料一在大崩溃时代,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在同一时期,希腊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为后世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养分,当时许多希腊城邦都有追求学问的人,他们致力于思考抽象的问题。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的主题,以人类本身作为知识与艺术追求的核心。

(文艺复兴的出现)意大利的那种较高的城市化、商业化的经济环境是一个因素,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模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此后中西论争的基本态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同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举出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杰出思想家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答案】

(1)核心:

“仁”(“礼”)。

思想家及主张:

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背景:

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思想:

人文主义。

(3)趋势:

从器物(技术)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

活动: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一般而言,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希腊思想家及主张等史实回答即可,如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等。

(2)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14—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即可,如:

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意大利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的主题”,从中概括其核心思想为人文主义。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逐渐深入。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史实入手说明即可。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

(1)原因:

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

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原来的文学基础就好、文人士大夫个人积极的努力创作以及小说通俗易懂的自身优点等多角度分析即可。

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从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现念即有一定教化功能和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多角度论述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马列主义的革命原理,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的道路。

材料三“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革命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1)孙中山将材料一中的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指导了什么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结合国情开辟了什么样的道路?

他的思想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

(1)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共七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成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解答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论问题,因而成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第二小问,列举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即可,如:

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知中国的革命道路。

第二小问,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由材料“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俄罗斯人!

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从战争目的和结果两方面来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给你的启示。

【答案】

(1)目的:

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

战败。

(2)实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

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教训:

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

【详解】

(1)材料“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然后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影响具体分析回答。

依据所学可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英法争夺对土耳其的控制及地区霸权所致,同时亚历山大二世也是为摆脱国内危机而进行的一场赌博。

但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国内矛盾,也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1861年农奴制的改革。

(2)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指的是俄国农奴制导致俄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为应对危机,俄国统治者推行了农奴制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从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从农民的实际地位及利益、改革的彻底性等方面分析局限性。

(3)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从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来看,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

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效果来看,改革者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要有摆脱旧势力束缚的魄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