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4959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

黄土高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

?

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

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

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四、生态建设

1.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_____________增多、扩大、加深。

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减少;还向__________________输送大量泥沙,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

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

1.

(1)地表肥沃的土壤沟谷耕地面积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防洪

(2)温带大陆性季风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夏秋

2.略●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备课资料一、“以林为主”还是“草灌乔结合”

本文提要:

本文认为治理大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具体分析和比较西北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治理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相结合”的治理对策;认为单纯的“以林(乔)为主”的方针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还建议将治理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有人提出,大西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推行“以林为主”的战略方针。

我国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曾多次作出努力,但均收效甚微。

50年代苏联专家提出通过造林抑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最终三门峡水库还是大规模淤塞。

80年代初发起了大规模的“种树种草”运动,又未获成功。

最近即将掀起的造林高潮,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按科学规律运作的问题仍是众多人关心的焦点。

我在近30年内曾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多次学习与考察,既看到西北农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的确见到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现提出来供讨论。

要遵循两个规律:

生态适应性规律告诉我们,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有特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而各种生物都需要其一定的适宜的特定环境,当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最好的时候,也就体现了这个生物群落的最高生产力。

人类的任务就是促使生物与环境的最佳吻合,也即人工栽培植物或动物部署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尽量通过人为的努力为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态生产环境条件。

80年代初,一张大报曾刊载十多位生态学家的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

愿望是好的,但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地域分异规律告诉我们,地球不同空间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是有差别的,因而生物的适应性与分布也是不同的。

大西北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差极大,特别是在年降水分布上,可从600毫米到几十毫米。

因而无论是农业还是种树种草都要强调因地制宜,要区别是森林气候还是草原气候。

80年代初的种树种草运动之所以事与愿违,种树是由于违背了生态适应性规律与地域分异规律,而当时的种草未与发展畜牧业密切配合,不是出于农民自愿,违反了经济规律。

因此,一轰而上,随之又一轰而下。

这个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很好吸取。

水分与草灌乔:

在年降水量<300mm~350mm的地区,是干旱的荒漠气候,自然植被为荒漠与荒漠草原,仅有稀疏的草被与灌木,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也没有森林。

新疆大部、甘肃的河西走廊、内蒙古的西部就属这种类型。

在年降水量350mm~500mm的半干旱地区属草原气候,自然植被是以干草原为主,灌木可良好生长,但不是森林,农业可种植耐旱作物,生产力较低。

当飞机在兰州降落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光山秃岭,除了庙宇周围外不见乔木。

有人认为这是人类活动破坏的结果,其实在这里降水量只有358mm,连草被都很稀疏,何况喜水的乔木更难成活成长。

但是,在兰州东有一座兴隆山,这里的云杉等林木茂盛,游人如鲫,原因是这里海拔2400m,年降水量达500mm~600mm,已在树线以上。

可见,水分与植被的分布是有严格的规律的。

在这类半干旱地区,乔木在局部地形或道路两旁集水圈内,也是可以生长的。

但成林难,成材更难。

内蒙古农区大部年降水量在350mm~450mm之间,属典型的半干旱草原地区。

据1980年森林资源调查,当时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2205万亩(包括灌区造林),保存率为30%,而保存下来的人工林中,只有40%可望成材,其余60%是早期生长衰退的小老树(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区划,1982)。

在年降水量500mm~600mm的黄土高原东部,已属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区,情况已经不同。

延安(年降水量是550mm)、南泥湾、清泉沟、黄龙山、子午岭已有成片的矮生乔木生长,当地群众称之为“稍林”,尽管成材率低,但对保持水土已有重要的作用。

到了渭北高原,降水量接近600mm,已是森林气候,乔木生长已高入云霄了,当然,这里已进入主要农区。

林随水走:

地球上的森林大都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一般认为500mm降水是“林线”,400mm~500mm之间在温度较低的冷凉地方(如西伯利亚)也可以生长耐旱的矮林,但已逐渐为草原所代替。

多数树木的蒸腾系数一般比一年生大田作物要大得多,原因是一年生作物或多年生牧草的表面几乎95%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多年生的树木比表面积大,约占一半面积的树干树枝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水分蒸腾照常,因而,树木的水分消耗就要比一年生作物或多年生草类消耗水分多。

所以,甘肃定西地区林业局通俗地归纳为“林随水走”的说法,这是合乎规律的。

西北地区多年来在“林随水走”规律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多数意见认为,在450mm降水量(25坡度下水渗入量约为360mm)的阳坡地上不适于种植乔木,但在村庄周围路边水沟旁的集水地方则适合乔木生长;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所认为降水量450mm的坡地上乔木“成活不成林”,在550mm处则“成林不成材”;宁夏固原林业局得出,在固原黄土丘陵区(年降水量450mm左右)适宜于柠条沙棘等灌木放牧区,不适于乔木,因该地林木生长量极低,10cm直径的杨树在关中只需3~4年,在这里川道上需6年,而在丘陵区则需20年;宁夏西吉(年降水量428mm)的经验是,乔木在阳坡不行,FAO在西吉阳坡造林,许多归之于失败,但在阴坡可以种落叶松、油松等耐阴树种。

他们得出,杨树树高年生长量在阳坡为2cm,阴坡达30~50cm,而在沟壑中集水处则可达100mm~150cm;定西(年降水量470mm)的经验是,坡地上乔木难成林,车道岭30年的林木,其覆盖率只达30%,而灌木(柠条)3~5年即可成林。

所以他们的布局是,南部降水量450mm以上,可以造乔木林,中部河谷川道(450mm~350mm),乔木只在四旁种植,坡地不适,而北部(年降水量<350mm)为干草原区,可先草后灌木,发展天然草场。

草、灌木耐旱:

半干旱地区原来的自然植被就是干草原,说明多年生草与灌木在这里有很强的适应性。

据高旺盛等对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的研究得出,在定西试验区每公顷作物的等价产量(即以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换算的量)为4~6吨左右,而人工种植的苜蓿红豆草则达9~12吨,而且后者的产量变异系数低,稳定性高,一般每公顷旱坡地年产鲜草7500kg~22500kg(荒山草场只产青草600kg),牧草的归还率高,有利于养地,同样可大大减轻水土流失。

柠条、沙棘等灌木在这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旱、耐寒、耐牧,3~5年即可成林,对水土保持效果快而好。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要减轻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治理,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首先是农田基本建设,修筑梯田、坝地。

在缓坡地上修梯田是今后的方向。

延安宝塔区,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机修水平梯田,宽10m~15m,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产量与收入。

除水平梯田外,隔坡梯田、水平沟种植也是辅助办法。

其次,要草灌乔与封山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度。

在丘陵沟壑地区或塬边要以增加绿色覆盖度为目的,因地制宜发展草、灌、乔或封山育草或灌木。

草主要是苜蓿,与养畜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比较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尤其在人均耕地5~6亩以上的地区可逐步推广,今后还可与加工业草业相结合,发展苜蓿粉、苜蓿干草捆以及苜蓿配合饲料工业。

灌木如柠条、沙棘等对水土保持效果快而好,应予重视。

乔木对防风固沙、减轻风蚀与水蚀有积极的作用,但要选择降水量、集水量或渗入水量较多的地方种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与经济林木相结合,以吸收农民的积极参与。

在部分坡度大、离村远的丘陵山区,如果一时顾不上治理,可以实行封山育草、灌,减轻水土流失。

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问题是世界级的难题,治理后不仅当地农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重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当前以当地地方政府与农民为主力的治理速度甚慢(需100~200年),不能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此,建议国家是否像治理黄淮海那样,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力求在20~30年内使西北水土流失面貌有较大改变。

总之,大西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有规划,分区、分步骤进行。

在治理对策上要强调综合治理,生态治理要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结合。

我赞成在云南降水量1000mm上下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林为主”,但在大西北单纯地“以林为主”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中国“西部开发”中的思考

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背景及“西部开发”中的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大体可划分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南山地丘陵区。

西北地区东部为东亚季风控制,西南五省则多受西南季风影响。

荒漠和无植被地区约占整个西部面积的35%,加之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所占面积,草原荒漠和无植被地区约占西部面积的1/2,可利用水资源明显不足。

地质、生物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表明,约距今8百万~9百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西北干旱化和东部季风气候开始出现,约距今3.6百万~2.6百万年青藏高原加速隆升,奠定了我国西部干旱区和东部现代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

西北干旱气候虽有加剧的趋势,但在千年、百年乃至十年尺度上,仍存在着频繁的有意义的干湿气候波动。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和其他稀有气体浓度的增加所引发的全球变暖趋势,加剧了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干旱化的强度,加之近几十年人类的强烈活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因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这种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但在近代却在相当程度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在社会经济方面,西部的水能、石油、天然气和一系列金属矿产及农牧业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石油、水电、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及国防军工制造有较强基础,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也有良好前景。

但大多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一些资源缺乏比较优势,近几年农牧业的发展多是依靠量的扩张甚至损害生态效益来实现的,随着WTO的加入,某些资源型产业优势将部分丧失,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因此,我们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状况出发,分析西部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西部开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始终坚持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在确定开发目标、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进度时,科学规划,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坚持“富民为本、科技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科学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

正确理解“山川秀美”的含义,即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是“山川秀美”的基本目标,也即按照自然分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

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建设中,要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依据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的特点,因地制宜分区分片治理,强调江河源头和重点中心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加强生态和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充分认识保证生态用水的重要性,对水资源采取“全面规划,区域平衡,加强调配,大力节流”的方针,推广雨水集流工程和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建立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加强水资源包括国际河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快西线南水北调方案的论证和实施过程。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高起点地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重点地跨越式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建立区域性特色经济。

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高效特色农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可适度高起点进行信息化建设;要特别重视广大农区和牧区基层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要严格论证,有必要对机场的规模和数量加以控制;继续强调发展各类教育;开发的模式应转向开发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将社会发展放在西部开发的首位;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对人民健康的投资,鼓励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

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

本世纪初,美国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指出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全面调整经济,使之与生态系统密切匹配。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淤地坝建设实现的经济发展,无疑正是这样的发展之路。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深处,汽车绕了无数个弯终于驶进了碾庄小流域,眼前豁然绿了起来,空气似乎也湿润了,在沟壑底部的大片水洼里,有顶着遮阳帽垂钓的闲人;在一排排日光大棚间,农民拉着新鲜的蔬菜正要进城;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悠闲地蹲在地头抽着旱烟……这里是陕北吗?

层层坝地之上是成片的树木,牲畜在农家小院里闭目养神,沟道内清水潺潺,好一幅农家美景!

如今,这里的人们已不再为温饱发愁。

据介绍,从淤地坝系建成到现在,流域内淤成坝地2400多亩,实现了“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系着白羊肚手巾的老大爷说,他儿子9分地的大棚一年能收入“1万多块”。

像碾庄这样的小流域,在黄土高原毕竟是少数,记者在陕甘宁采访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面临着两个比较紧迫的课题:

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延安市计委的一位同志说,陕北土地面积本来就少,农民的口粮田都难以保证,8年时间一晃而过,不解决农民的稳定致富问题,谁能保证农民不再去山上毁林种地?

但是,在资源相对贫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黄土高原地区,通过何种途径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是个难题。

其实,两个课题的核心都是土地问题。

但黄土高原地区不能再靠大量垦荒,一味地追求扩大种植面积解决贫困。

人们认识到,再造秀美山川,保护生态环境,是解放和发展黄土高原生产力的基础,必须寻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有机结合点。

这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经济,一种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

分析碾庄小流域的发展,以淤地坝系建设带动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动经济的发展,走的正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马卫东向记者谈起了淤地坝建设对构造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的作用。

首先,淤地坝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淤地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是坝地的质量远优于坡耕地和梯田,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非常肥沃,具有较高的自然生产能力,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碾庄小流域人均坝地达到半亩,每年可增产粮食93万公斤。

据典型调查资料,坝地平均亩产量一般稳定在250公斤以上,有的高达700公斤,是坡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