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4023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docx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苏轼的茶缘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

“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

“精品厌凡泉”。

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

“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

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

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

”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

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

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

“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

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

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

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

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

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

《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

“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

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

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

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

昔魏文帝曾有诗:

“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

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

“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

他说: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

《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并直言: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

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

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

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着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继而边咏边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

“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

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

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品茶观

苏轼(一零三七~逐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

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

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

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

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

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

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

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

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

“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

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

”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

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

“太姥山亦产,名绿云(为‘雪’之误)芽者最佳。

”清周亮工《闽小记》说:

“太姥山有绿雪芽茶。

”民国卓剑舟先生在《太姥山全志·方物》中引用了周亮工的这句话后进行进一步阐释:

“绿雪芽,今为呼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

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运售外国,价同金埒。

”可见她当年曾经的辉煌。

再读明谢肇淛“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醒”(《玉湖庵感怀》)、“借问僧何处,采茶犹未还”(《天源庵》)和“野猿竞采初春果,稚子能收未雨茶”(《太姥山中作》),以及明周千秋“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春”(《游太姥山道中作》)等诗句,我们读出了在时光深处,茶渗透入了世相僧俗男女老少的每一个日常生活。

苏东坡和茶的关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

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苏东坡与茶有关系吗?

喜欢分享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

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

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

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

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苏轼东坡茶趣

东坡茶趣

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谙熟茶事的高手。

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

东坡与茶壶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

苏东坡酷爱紫砂壶,他在谪居宜兴时,吟诗挥毫,伴随他的常常是一把提梁式紫砂茶壶,他曾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名句。

因他爱壶如子,抚摸不已,后来此种壶被人们名之为“东坡壶”,一直沿袭至今。

东坡与茶谜

苏东坡被贬到古城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一日他郊游到安国寺,时值炎夏酷暑,口渴难熬,想进寺内讨碗茶喝。

于是,他头戴草帽,踱进寺院,坐在木门槛上,闭口不语。

此时,寺内一小和尚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停下掸灰尘,转身递上一碗茶。

东坡惊喜不已,忙问小和尚是怎样破了此谜?

小和尚便一一点破:

“你头戴草帽,便是‘艹’;坐在木门槛上,即为‘木’。

‘艹’、‘人’、‘木’相迭,岂不是明摆着‘茶’字吗?

”东坡出谜讨茶至今仍在不少茶区广为流传。

东坡与茶水

古今的品茗大家,都很讲究用水,而苏东坡也不例外。

无锡惠山的二泉水“质轻”而“味甘”,能溢诸茗色香味形之美,苏东坡对其爱不释手,多次来到惠山,用二泉水烹茶品饮,写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一泉”的诗句。

东坡离开无锡后,还在《寄无锡令焦千之求惠山泉》诗中,表明要焦氏寄二泉水给他,足见其对泡茶水质之讲究。

苏东坡以茶喻德

苏轼在文学上盛名赫赫,但是,在政治上,他的态度颇有点不合时宜,因而一辈子不得志。

王安石新党执政时,他跟着司马光反对新法,屡屡被贬,甚至莫名其妙卷入“乌台诗案”,打进天牢,差点遭杀身之祸。

司马光执政后,苏轼连升三级,提任礼部侍郎,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

可是,当司马光将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时,苏轼却跳了出来,与司马光争执,认为新法不可尽废,应该参酌新旧,因时制宜,择善而从,结果被旧党贬出汴京。

哲宗亲政,恢复新党的执政地位,新党并不记“恩”,苏东坡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远至天涯海角。

这样一来,他和司马光也就有了恩恩怨怨,于是,流传出他和司马光的一番对话,自然,这番话与茶有关。

据说,因为苏轼既喜好饮茶,又擅长书法,一天,司马光突然发难,问他说:

“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越陈越好。

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你为什么偏偏同时喜欢这两样东西呢?

这类话题,宋朝人叫“机锋”,出个难题,看看你能否随机应变,机智、准确、幽默地回答问题。

当然,这个小小的难题问不倒苏大学士,苏东坡含笑答道:

“奇茶妙墨俱香”,司马光听了,不得不服帖,苏东坡答得太妙了。

苏东坡的意思是,茶和墨虽然有许多截然不同之处,但是,只要各自达到顶尖的程度,奇特的茶和绝妙的墨,都会有一种令人陶醉的魅力。

推而广之,武夫和文人,相去甚远,但只要是顶尖极的,两者自有相通之处;再推而广之,新党和旧党,积怨甚深,但只要是顶尖人物,如王安石与司马光,其人品、见识都有过人之处。

苏轼赞美的是茶、墨共通的“香”,也就是超越物质的“形而上”;联系到社会生活,他崇尚的就是超越性别、肤色、民族、党派的道德节操,这才是人类共通的“香”。

苏东坡借茶喻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他政治上失意了,道德上却成功了,这其中的成败得失,读者自可细细品味。

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茶喻美人

苏东坡视茶为佳人,认定是可以帮助自己排解烦恼的心爱之物,因此,他的一生为茶写下了许多歌咏之佳句,也流传下许多关于他与茶的美妙故事。

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期间,游览遍了杭州各个寺庙。

一天,身体不适的苏东坡吃过午餐后,口中感觉油腻,便与随从外出游览,游经某寺院时,为寺中竹影松风之清雅情景所吸引,便接受住持邀请在凉台旁坐了下来。

两人谈经论佛,不觉喝了七碗浓茶,身体顿感轻松,即兴写下饮茶诗: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尺庐仝七碗茶。

”表达了他莫大的喜悦。

苏东坡把好茶比作佳人,“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比喻好茶的千年经典之语。

苏东坡认为不好的茶,冲的时候有细末,喝起来口感不清爽,于是,在《壑源试焙新茶》诗中说: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甚至对于冲茶的水,苏东坡也很有实践与体会,在《东坡集》中,他总结出南方的水比北方的水好,江水比井水好,泉水最好。

1094年秋,南谪岭南惠州的苏东坡,路过南康浮石乡,做了两件事:

一是往贤女村看了一百年前便有的刘氏贤女娘娘庙,二是往蕉溪饮了当时名茗——蕉溪茶。

饮过蕉溪茶的苏东坡大为赞赏,欣然题诗,成为一代茶道宗师对赣南茶最早的推崇,蕉溪茶从此声名鹊起。

细数苏轼茶诗茶词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

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其中《试院煎茶》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

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另《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的茶事典故。

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

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

“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

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他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

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

苏轼的茶诗茶词欣赏

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

宋代文学,词领风骚。

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

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苏轼的《西江月》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

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

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

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

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

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轼茶诗《试院煎茶》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的特色,除平民阶层兴起之外,另一重点就是知识分子人格典型的树立。

以下为苏轼《试院煎茶》一首,是宋代极负赞誉的茶诗,亦可作为表现文人风格的例证: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遶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公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贪病长苦肌,分无玉盘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这首诗由一个寒冷的冬夜写起,鸣风、飞雪,然後才写到银瓶,最後才是炉火旁的作者慨然叹道:

未识古人煎水意。

伟大的诗人总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历史和世界相连。

苏东坡写茶却不限於茶,他联想到李白为了远来的朋友亲自煎水,潞氏为了故人而拿出珍藏的茶具,这些都是人情之中,至温至厚的点点滴滴,而他作为一个饥寒交迫的诗人,便从知识之中,深刻的意会到自己的生命有孤独与不孤独的两面。

苏东坡在自身不如意的遭遇中,认知到千古悠悠、不如意者成千上万;从小处看,他是一个孤独者,但从大处看,他与无数的孤独者一同处於历史洪流中,并非形单影只。

更何况,他还有朋友!

往昔,他有相濡以沫的知交,在未来也可能结识心灵上的同伴,他想到朋友间的真情相待,便感到不必自囚於苦闷的监牢。

鸣风飞雪是人世所恒有,失意人恒在,友谊亦恒存,苏东坡的诗实际上是无数人生命中所必须经历的时刻。

苏子之诗向来脍炙人口,此其因之一。

诗中贯串时空距离的,不是别的,只是一捧热茶。

热茶是非常简单的东西,但它可以消解复杂的痛苦,让一言难尽的滋味冲入愁肠,化为淡淡馨香。

这正是回忆。

正是寻常人世,千万珍重。

司马光苏轼斗茶史

司马光、苏东坡斗茶斗智唐宋时期文风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范仲淹的《斗茶歌》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而这种“茗战”之乐,也确实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乐。

大家带上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

按照当时社会的风尚,认为茶类中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的茶都是白茶,评比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