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3602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

1953年。

(2)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执行时间:

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

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

(1)改造时间:

1953-1956年底。

(2)措施:

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

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

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期成功探索

背景

表现

内容

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

(1)表现:

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

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

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表现

(1)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1971年以后,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2.影响

(1)“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特征:

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奖状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左”倾浮夸,急于求成。

主题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

[研史料]

材料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一五”计划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

[析重点]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所谓变革生产关系是指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4)渐进性和长期性。

[对点练]

1.1952年,我国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5.5%。

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的决策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

选B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5.5%”意味着我国重工业非常落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项正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1960年制定的政策;“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是中共八大上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总路线的内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研史料]

材料一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1)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

提示:

(1)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析重点]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导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对点练]

2.下面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工农业生产变化情况(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选D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

破坏、转机、回升、破坏。

1967、1968年国民经济遭到摧残性的破坏,1973年复苏,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回升,后来邓小平被打倒,国民经济又遭破坏。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命题角度: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

[析典题]

例1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

A.国民经济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解题思路] 该题注意利用时间进行排除。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是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

×

B

“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与材料中“1955年”“1956年”出现的变化不符合

×

C

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

×

D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发给资本家股息红利,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本项正确

[答案] D

[练题组]

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有关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史实相吻合的是(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全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解析:

选A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长春汽车制造厂等,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

这主要是由于(  )

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

选C 题干材料表明,到1957年时,以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主要是因为1953~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发展与挫折

命题角度: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危害。

[析典题]

例2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解题思路]

[答案] D

[练题组]

3.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右面这幅宣传画(  )

A.真实反映了我国白菜种植技术的先进

B.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取得了巨大发展

C.反映了农民期盼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D.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阅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实际可知图片反映的信息是虚假的,A、B两项排除;D项本身有误。

虽然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受“左”倾影响,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C。

4.“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①不正确。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运动的体现;题干中谈到了1960年陕西长安县一个学习组的观点,这说明基层对“大跃进”运动有所反思,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代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