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532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温党史 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 老汇编.docx

重温党史坚定信念发扬传统老汇编

重温党史坚定信念

发扬传统退有所为

同志们,今是天我们党93周年华诞,在此重要时刻,我们人大研究会的全体会员在这里隆重聚会,以参观革命老区和集中学习的形式纪念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和大家一样,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93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党员只有五十几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93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已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

回顾党和人民在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展望党和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征程,我们充满信心和力量。

我们在座的都是祁门县的老领导,老党员,大家为祁门的发展都曾经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虽然我们今天退休了,大家在一起开展活动就是很好的实例,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更不能忘记党的历史,为此,根据研究会领导的要求,我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我们祁门地方党史,重温祁门党组织领导祁门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走过的艰辛曲折的历程。

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学习党史的意义

1、学习党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今天拥有近8000万党员之众的世界第一大党,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学习党史,就是去感受党在这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去领会和总结这些独特的、成功的宝贵经验,不但要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党史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对于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毛泽东说过,我们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同志也说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了就要坚持,错了就要改。

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每次党代会文件里都要对前几年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的目的就是要把好的经验提炼出来,为以后的发展进行指导。

这个经验很多,有许多好的经验还一直在运用,比如说党建和军队建设中,1929年古田会议中提出非物质建党(就是着重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到现在还是很宝贵的财富。

此外,历史的经验,历史的教训还可以警示人。

中国共产党90多年当中有过很多失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成熟,出现左倾盲动主义,最后都失败了,在失败基础上,毛主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提出了另外一条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文化大革命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讲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就是与文革对比的,他强调要稳定压倒一切,他说不能像文革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内乱,那时候国家动乱不停,什么事办不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经验总结,可能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就没有。

邓小平也说了,文化大革命我们要全面否定,但是也有功,就是提供了教训,我们要通过教训对前进的发展有指导,这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党。

通过回顾党的历史,我们会对党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会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认同感,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真谛,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学习党史关键就是要落实对党的认同和热爱,只有这样,党才能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坚定信念。

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存在一些理解和认识上的局限和偏差,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不仅看到眼前,还能看到过去,从过去和现在又可以看到未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眼光更加长远,认识更加全面、科学;学党史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感受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私、无畏,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使我们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二、简要把握祁门地方党史的基本线索、主要特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

(一)祁门地方党史的基本线索:

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到1927年)。

是祁门党组织建立前夕,主要是祁门人民进行的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捣毁厘金卡、反对曹锟贿选总统和瓷土工人罢工以及支援“五卅”运动,等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反贪官污吏的斗争。

促进祁门人民革命的觉醒。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春——1937年)。

1931年春,中共祁门大桥头支部诞生,同年6月中共祁门临委产生,1932年3月中共祁门县委正式成立。

标志着祁门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34年初,皖赣特委和皖赣苏维埃政府领导的祁南、祁西等相继成立过祁门县委和河东县委及村苏维埃政权,同年8月,石、太、祁、黟边区暴动创建的皖南苏区,是中心苏区之一,雷湖城安大坦、古溪等地,都是皖南特委和皖南苏区政府辖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红军游击大队攻占祁门县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三过祁门,皖南特委领导的舍会山根据地的建立,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陈毅来到舍会山,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又进入一个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时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祁门处抗日后方,但在祁门县工委和祁城区委的领导下,利用各种合法身份,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领导发动群众,从人力、物力上支援抗战,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5月)。

这个时期,祁门人民先后在皖浙赣前委、皖赣工委、黄西工委和皖浙赣大工委及其所属祁秋贵、黟祁休和祁休浮县工委的领导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建立了历溪坞和舍会山等游击根据地,进行了许家坦战斗,开展了铺岭整风,在横路头拦截敌军军需物资,争取城安敌人自卫队起义,迎接大军渡江等等。

1949年4月7日祁休浮工委在祁南塘坑头召开各阶层代表大会,成立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郁达人任民主政府县长,4月26日解放军三十三师攻克祁门县城,当日黄昏接管县城,祁门解放。

不久,南下干部来到祁门,5月中旬中共祁门县委正式成立,马文杰任书记,并设立有关机构,从此祁门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中共祁门地方史的主要特点。

作为祁门地方党史,她是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走过的艰辛曲折的历程,她属中共党史的一个部分(很小很小)因此,既有着中共党史的共性,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明显地方特色。

纵观《中共祁门地方党史》,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党组织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

1931年春祁门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祁门县大桥头党支部建立,党员也才十多名,这与我们党的建立相隔整整10年,但同年6月全县就建立了两个区委,6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64名,并于不久就建立了祁门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县委——中共祁门县临时委员会;1932年3月全县建立了5个区委,15个党支部,党员达97名,革命群众组织成员280人。

在临时县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祁门县委。

2、斗争曲折艰难,党组织机构变动比较频繁,组织网络交叉重叠复杂,但整个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1932年10月原祁门县委书记刘仲希,策动祁门县城国民党驻军57师某团兵变,并准备组织祁门、至德、浮梁交界处的大规模农民暴动,但由于叛徒告密,兵变流产,暴动停止,刘本人不幸被铺遇难,继任书记方鼐出走,祁门县委组织遭破坏。

1932年11月间,徽州工委对被破坏的祁门县委进行了整顿,组建了新的祁门县委,由王以仁任书记,1933年6月1日歙县“小练惨案”发生,6月3日王以仁被捕,7月19日被国民党屯溪保安司令部杀害。

由于白色恐怖加剧,继任书记胡开第也出走,祁门县委消失,革命处于低潮。

1934年祁门党的活动又开始活跃,全县的革命斗争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34年,中共闽浙赣省委派肖龙开等人,来祁门舍会山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同时成立了拜堂石、宋家山、茗滩、长岭4个区委。

1934-1935年间祁门县内就曾建立过3个中共祁门县委:

一个是由彭玉书为书记;属赣北特委领导的祁门县委,其活动范围主要是西乡一带;另一个是由李元春为书记的际上县委,但这个县委存在时间很短,由于黄龙口桥头边战斗的失利,加上当时皖南地区革命全面恶化,红军主力撤出,县委从1935年元月8日宣布成立,到17日即告解体。

再一个是当时属于石台县的,在雷湖菖蒲建立的中共石台县委。

1935年元月,由于国民党残酷清剿而解散。

后来在祁门境内又相继出现中共祁秋贵中心县委、中共祁浮婺中心县委、中共祁黟石太中心县委等边区党组织。

1940年夏,在赣北特委书记黄先的直接组织领导下,经赣北特委批准成立中共祁门工委,书记史平之,副书记汪挽华,下建拜堂石、芦溪、蒋家丘3个区委,7个支部,党员70多人。

这是芦溪地区革命活动旺盛的时期。

1948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皖浙赣前委决定将太石县委和黟休祁县委合并,成立黄西工委,下设一、二、三3个县级边区工委,在祁门活动的主要是黄西二工委。

1948年12月25日在休宁的大连,熊兆仁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宣布“皖浙赣大工委”正式成立,三个地区的主力部队,在大工委的领导下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祁休浮县工委由郁达人(马文杰)、姚政二人组成,郁为书记,工委活跃在祁南、休西和浮梁边界,积极为大军过江作政治和军事准备。

1949年5月间中共祁门县委正式成立,马文杰任书记。

3、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较少,但对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

可以说中国革命就是无数普普通通的革命志士、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就是集小胜为大胜,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的……同样是我们党革命斗争史的一个部分。

(三)中共祁门地方党史的重大事件

1、捣毁“厘金卡”。

1918年安徽省议会进行改选,军阀倪嗣冲为控制议会,操纵选举,拿出300万银元收买各县议员,每张选票500元,祁门胡文波参加了选举,得了贿金。

结果省议会成了“倪家堂”倪嗣冲又以借措军费为名,把贿金摊派到人民的头上,下令加税,祁门在原有盐卡局的基础上,又在倒湖、闪里、城南胡桥头设厘金卡,厘金分卡,每货过“卡”都强行征税,引起人民极大愤慨,倒湖船民和猎户数百人带头行动,一举摧毁“厘金卡”赶走卡兵,闪里、祁门县城人民也相继起来,捣毁“厘金卡”。

这一事件沉重打击了军阀统治,鼓舞了人民的斗争勇气。

2、祁门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和祁门县委的建立。

1931年春祁门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祁门县大桥头党支部建立,同年6月中共祁门县临委产生,1932年3月中共祁门县委正式成立。

3、际上等红色政权的成立。

1934年7月,祁黟县委从杨家墩迁往际上(今天古溪乡境内),到农历的11月在际上成立了苏维埃县政府,声势很大,吸引了周围广大革命群众参加大会,苏维埃政府主席向群众说明红军的任务是打土豪、分田地,号召群众参加农民团,妇救会、游击队,宣布建立革命武装,成立游击队。

辖四个区,当时活动很红火,虽然半年不到就被敌人镇压下去了,但革命的影响却永驻人民的心中,成为革命的种子。

同年8月在祁门南片的芦溪村(祠堂)召开100多人的大会,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

成立了农民团,积极开展抗租债、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4、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三过祁门。

1934年7月6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6000余人,从江西瑞金出发,进军闽浙边,执行先遣队北上抗日的任务。

10月3日,红七军团主力约3000多人,翻越塔头岭,进入祁南境内,并在渣湾驻扎休整5天;1934年12月22日红十军团(方志敏、刘筹西)从柯村出发于24日凌晨抵达横路头村,这次红十军团路过祁东四五个村,时间大半天,当地群众才知道是方志敏的部队。

1935年元旦红十军团从黟县碧山等地翻越西武岭,二次进入祁门境内,当晚在柏溪村住宿,2日部队从柏溪出发在金字牌会合,在高岭脚、江村等10多个小村庄住宿,3日部队朝南向休宁的呈村、流口、鹤城进发,转战到婺源沱川一带。

5、陈毅来舍会山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2月初陈毅从南昌出发经景德镇到达舍会山(今祁红乡,永胜村),当陈毅行经皖赣两省交界处石头岭时,受到皖赣特委派来迎接陈毅的邹志成等指战员的欢迎,陈毅在邹等陪同下步行来到舍会山。

陈毅到舍会山后,皖赣特委立即召开一天会议,陈毅在特委会上代表中央分局对在艰苦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的同志们表示慰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他针对部分干部存在的问题,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敌人的枪口是对准中国人的,所以中国人的枪口也要对准日本帝国主义,这就是国共两党在十年血战后还能够一致抗日的原因所在。

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对付日本侵略者,以民族大业为重,化敌为友,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陈毅的报告,使边区干部、党员、游击队指战员耳目一新,思想境界提高了,眼光看远了,明确了谁是当前的敌人,因而极大地激发了抗日热情,为下一步集中改编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后,根据陈毅关于迅速将红军游击队集中进行整编的指示,皖浙赣特委将李步新、王丰庆、熊刚、倪南山等率领的各地游击队,共300余人,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

6、许家坦战斗。

1948年7月27日皖赣边工委书记杨明率领一个连的游击中队,来到祁北,得知国民党祁门县第四中队到了祁北沙湾,并在许家坦、枫林街、大坦等地骚扰的消息,即与黄西工委书记罗白桦等研究决定,皖赣一连与黄西二连配合,由杨明、左秀东指挥,星夜赶往许家坦,悄悄埋伏起来,28日早晨,该中队吴春生带领第四中队大摇大摆进入游击队伏击圈,我方机关枪和各种长短枪一起射击,经过20分钟的战斗这股骄狂的敌人大部被歼,当场打死中队长吴春生,分队长汪光大等8人,俘虏9人,缴获冲锋枪1支,短枪5支,长枪20支和部分弹药。

而我军无一伤亡,这次战斗大煞敌人的威风,鼓舞了我军士气。

7、铺岭整风。

为迎接革命的新形势,皖赣边工委于1948年9月间,在祁门县铺岭村(现彭龙)开展了一次党内整风,前后进行了9天。

首先建立了学习委员会和学习小组,认真学习了毛泽东和任弼时关于整风的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典型示范方法,由点到面进行整顿。

一开始对前一段斗争形势和党内外(军内外)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充分发扬民主,深入开展讨论,接着以“三查三整”为中心,要求先从连以上干部整起,只有帮助领导干部提高认识,端正作风,才能领导部队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治病救人的方针,立足教育,不搞无情打击,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除了查思想,查作风,查阶级,还要查腰包,即要求一切缴获要归公,清除个人主义,居功自傲,贪污腐化及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加强纪律性,增强团结和统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取革命胜利,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观。

通过这次整风,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为促进部队正规化、革命化建设,为尔后部队向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基础。

8、城安起义。

1949年初,石埭县自卫队一中队队长方培芝率所部驻守城安(今属本县城安乡)。

中共黟祁休县委代书记苏帅仁致书方氏,劝其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2月,方派员与苏接洽。

3月15日,又亲赴雷湖鸦坑与苏商订起义方案。

28日,方以处理士绅纷争为借口,骗杀横渡联防区主任何霞村于城安,宣布起义。

29日,以一排兵力谎称押送犯人打入横渡,智取第五中队及横渡乡自卫队。

30日,又强取七都乡队;31日,起义部队300多人在城安集中待命,并将起义经过通报中共黄西工委。

4月8日,苏帅仁与中共皖浙赣工委委员罗伯华率黟祁休县工委、祁西独立连抵雷湖,将起义部队与独立连合编为祁贵独立营,方培芝任营长,余起(中共黟祁休县委委员)任教导员。

10日,刘奎、查富德率皖浙赣支队两个连到太平县美溪,将起义部队与支队合编为黄西独立团。

皖南解放后,黄西独立团改称皖南军区警备团。

9、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4月7日,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塘坑头方家祠堂召开,来自城乡各地和休宁、黟县、婺源、浮梁等县代表1000多人参加会议。

大会盛况空前,赠送的贺联锦旗,贺匾20多副,挂满了会场,昔日僻静的塘坑头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会开了三天,郁达人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县人民政府成立重大意义的报告》,来自各地的代表向大会致辞祝贺,大会还检阅了四个威武的民兵中队,4月9日经过民主选举,郁达人当选为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大会还部署了筹备粮草、军鞋、对敌人据点采取瓦解和争取投诚、加强民兵训练、迎接大军渡江和解放祁门县城等工作。

10、祁门解放。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踞守长江南岸的国民党政府九十六军由贵池溃退祁门。

25日上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和三十三师尾追至大洪岭北麓五里拐。

大洪岭为石埭、祁门间的主要通道,海拔789米,山势陡峭,万木丛生,部队难以展开。

当侦悉二一二师后卫营已占领大洪岭时,解放军三十一师翻越赤岭继续南进,三十三师九十七团奉命拿下大洪岭,为大部队开辟道路。

团长张庆和率两个连,一面组织正面佯攻,一面绕道从侧翼突袭,12时许占领大洪岭。

三十三师翻越大洪岭向祁城疾进。

26日晨,九十七团迫近胥岭,奇袭小胥岭村,击毙守军排长。

胥岭后山自卫队踞碉顽抗,被九十七团炮火摧毁。

自卫队溃逃。

九十七团乘胜追击,午时抵达祁城北郊。

守军扼守祁山碉堡,以火力封锁城北道路,九十七团兵分两路,一部于祁山北侧隐蔽待命,一部东向白羊坦由祁山东侧迂回到青萝岩。

傍晚,埋伏于青萝岩的部队用排炮摧毁祁山碉堡,分南北两路向山顶发起攻击,守军溃逃。

解放军入城,祁门宣告解放

(四)中共祁门地方党史的主要人物

1、胡林根(1909-1927年),男,汉族,安徽祁门祁山镇桃丰村人。

6岁时丧母,随父到上海寄养。

1919年入校学习,耳濡目染上海的进步思想和革命风云,思想觉悟提高较快。

十五、六岁时辍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零件部当学徒工。

该馆是上海开办较早且影响最大的出版印刷机构,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哺育了不少革命干部和战士。

1925年8月,陈云和沈雁冰等人领导了商务职工大罢工,使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不久,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1927年3月21日清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上海总工会配合起义,发动80余万群众,掀起罢工、罢市、罢课的总同盟大罢工。

起义中心的商务印书馆4000多名男女职工,战斗在起义的重点区域――闸北宝山路一带,担负攻打东方图书馆、五区警察署、天通庵车站、北火车站等任务。

他积极投身于这次斗争,并被挑选为起义总指挥部的总交通队队员,为周恩来等传递作战命令和报告战地消息。

他机警灵活地穿街走巷,多次往返于总指挥部和工人武装的前沿阵地之间,勇猛无畏,坚持战斗。

3月22日,起义进入决战阶段,周恩来、赵世炎等毅然决定,将起义总指挥部搬到战场前沿的永兴路,直接指挥攻坚战斗。

他随同指挥部到达永兴路,并请求参加战斗。

经批准后,奋不顾身,勇猛冲锋,负伤后仍继续坚持战斗,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不下火线。

总指挥部要给宝山路工人纠察队下达新的战斗命令,他不顾疲劳及伤痛,果敢地站出来主动接受传达命令的任务。

他冒着硝烟炮火,向宝山路战地疾奔,当他冲到宝通路中段时,被隐蔽处的敌人射中,壮烈牺牲。

起义胜利后,上海总工会授予他“无产阶级革命先锋”、“商务七烈士”(之一)的光荣称号。

载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册。

2、刘仲希(1910—1932年),原名刘国鼎,乳名廷柱,别名也如,化名乙黎,安徽省潜山县第六区李畈(今属岳西县沙村乡)人。

幼入私塾启蒙。

后入文蔚学校学习。

学习期间,受到校长、共产党员刘中一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经实际斗争的锻炼,革命思想日益成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任中共沙村河区委委员兼沙村党支部书记。

1929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布置开展农民运动。

在仲希等领导下,沙村地区的春荒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迫使地主豪绅接受农民减租的要求。

不久,又成立“摸瓜队”,到处张贴标语,威慑土豪劣绅,鼓舞群众斗志。

1930年2月参加了清水寨暴动,清水寨暴动后,沙村地区组建了游击队,仲希任第三中队队长,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在桥头埂等地与潜山县长崔澍龙的部队展开激战,给反动武装以重创。

4月,仲希任中国工农红军34师第一团政委。

9月,红军攻衙前失利,仲希转移到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在宁国、宣城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3月,党组织派遣他到祁门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同年6月,中共祁门县临时委员会成立,他任临委书记。

中共祁门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后,仍任书记。

1932年4月,任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负责兵运、妇运和学运工作。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经常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携带爱妻“混迹”于祁门县城国民政府军57师和县商团之间拉关系,在57师某团内发展中共党员10余人,在县商团内也发展有中共党员。

10月间,中共徽州工委在闪里南坑成立暴动指挥部,筹备武装暴动,仲希受派到祁门县城与地下党员联系,商议兵变事宜,因叛徒出卖,在祁门县城被捕。

敌人先以高官厚禄利诱他,他不为所动,并嗤之以鼻,揭露敌人的阴谋;继而敌人又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并痛斥敌人反革命罪行,始终保守党的机密。

11月,被押往刑场,他挺胸昂首,从容不迫,不断高呼: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打倒土豪劣绅!

”“中国共产党万岁!

”口号,英勇就义于祁门城南门外笔架山麓红庙边(祁门二中原校址)。

3、汪振丰(1895——1974.6.26),又名汪镇丰,昵称“土佬”,安徽祁门祁红乡人,是党的地下工作者。

1932年春在去浮梁卖棕皮回来途经里村石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红军,1934年10月由肖开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舍会山成立第一个党支部,他任党校组长,当年作为红军通信员、交通员,负责白区与游击区的秘密通信,负责为红军提供物资供给、为红军当向导,为游击队保存粮食、枪支,自己却吃野菜、谷糠。

敌人把他抓到瑶里刑讯逼供,针刺手指、跪玻璃渣、坐老虎凳,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未透露埋粮地点。

敌人抓不到把柄,无奈将他释放,后即举家上山随游击队行动,为游击队找粮食,挖野菜。

每采集一种新野菜,他都是自己先尝。

确认无毒后再让游击队员吃,为此他曾几次中毒昏厥”《摘自《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

曾为送信通过白区,在自己大腿上割开一个口子,把信件放入伤口里带回来。

曾为营救红军首长李步新,宁愿舍弃自己的儿子(汪祖顺),也要把红军送到安全地方。

1951年9月,作为老区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解放初期曾任棕姚乡党支部书记,阊头乡乡长、祁红人民公社副主任,双平区副区长等职,后一直独居深山,在本村(舍会山)务农。

他一生简朴清廉、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居功自傲。

1974年6月逝世,终年79岁。

原中组部副部长李步新也致电吊念,他的光辉事迹,被祁门人民广泛传颂。

4、江天辉(1910-969)祁门贵溪湖塘人。

1928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贵溪县工会创始人和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34年石、太、祁、黟边区暴动领导人之一,1936年皖赣特委委员兼祁浮婺中心县委书记,1936——1949年,曾先后担任泾县县委书记,皖赣特委军事部长、上饶地委书记等职。

解放后曾担任上海蓬莱区委书记,江苏省肃反办公室副主任,省委工业部副部长。

1969年9月病逝,时年59岁。

5、马文杰(1920-2000)即郁达人,铜陵县西湖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47年秋,任前进工委书记,1948年春任祁石贵工委书记,同年秋任祁休浮工委书记,1949年4月当选为祁门县人民民主政府首任县长,5月任中共祁门县委书记,解放后先后在皖南军区警卫团、安徽省军区,蚌埠、宿州及南京军区、安徽省国防办等单位任要职,1985年离休,2000年在合肥病逝。

三、坚定信念、发扬传统、老有所为。

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让我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就是要让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党执政已经60多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经济总量赶超发达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