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149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必修一教案(2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举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氧气的平衡: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1.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河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②动物:

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气候: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④土壤:

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⑤整个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实例和意义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

思维建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基础落实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1)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南坡为阳坡,南坡为迎风坡。

2.深化整合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

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

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图型概述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以该类图示为背景,主要用于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山地坡向、山地雪线高度分析及山地名称的判断等内容,也可以用于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

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偶有综合题。

图例、自然带基带类型、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坡向自然带差异等。

山地地理位置、同一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及成因、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山地自然带差异表现及原因等。

比较选择项得出最佳选项,或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写出规范答案。

(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1.基础落实: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所在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2.深化整合

(1)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①“缺失”:

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

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③“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④“块状”:

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课堂练习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2016·全国文综甲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3~6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6.(2017·太原期中)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综合性

(2016·北京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

9.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

(2017·济南期中)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9.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2016·重庆适应性测试)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

读图,完成10~12题。

10.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D.降水量增加

11.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D.地表径流量增大

12.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冻土融水D.地下水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

14.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

15.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划分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该区域位于(  )

A.印度南部B.非洲南部

C.南美洲南部D.澳大利亚南部

17.属于温带荒漠带的自然带是(  )

A.a地B.b地C.c地D.d地

18.为c地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