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考点1.docx
《微生物考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考点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考点1
第一章微生物绪论常见考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微生物的分类及命名
1、微生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是伯杰分类系统。
2、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大类型:
(1)非细胞型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完整的细胞器。
如真菌、单细胞藻类。
3、每种细菌DNA中的G(鸟嘌呤)+C(胞嘧啶)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DNA(G+C)mol%可以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4、微生物命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中文命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拉丁文则相反。
如: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中文名:
种名+属名
例:
结核分枝杆菌
二、微生物的发展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1929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0年Florey和Chain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应用于临床。
5、德国医生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
第二章细菌的基本性状常见考点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类:
球菌、杆菌、螺形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2、根据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不同,用革兰染色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
3、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结构,壁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膜磷壁酸为黏附因子。
4、外膜层是革兰阴性菌特细胞壁的特殊成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
其中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部分。
5、由于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的不同,两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有五肽交联桥,是青霉素作用的部位。
6、中介体:
又称中间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管状囊状结构。
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人称之为类线粒体。
7、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DNA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F质粒控制性菌毛的产生、R质粒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鞭毛:
细菌的运动器官,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2、菌毛:
主要出现在革兰阴性菌中。
分为性菌毛和普通菌毛。
仅少数革兰阴性细菌具有性菌毛,较普通菌毛少,只有1~4根,比普通菌毛长且粗,呈中空管状,是两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
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雄性菌,无菌毛的细菌称为F-菌或雌性菌。
细菌的耐药性及某些毒力因子均可通过这种方式转移。
3、荚膜:
通常在机体内和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形成,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
4、芽胞:
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浓缩脱水而形成的一个遮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细菌L型即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在人工诱导(少量青霉素、头孢菌素存在)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可产生。
细菌L型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
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人琼脂中;四周较薄,由透明的颗粒组成,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油煎蛋”状。
细菌L型保留了亲代的遗传特性,可返祖,可致病。
二、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基本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细菌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
2、细菌有带电现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约为pH2~3,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约为pH4~5。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控制、遗传及变异
1、细菌根据营养类型的不同,分为自养菌(以无机物作为原料)和异养菌,异氧菌又根据所需营养物质的不同分为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原料)和寄生菌(以宿主体内的有机物作为原料)。
2、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条件有:
(1)充足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合适的pH: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7.2~7.6,有个别例外,结核分支杆菌在pH6.4~6.8、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3)合适的温度:
35~37℃
(4)必要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气 需求不一,分为:
①需氧菌:
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②微需氧菌:
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③厌氧菌:
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④兼性厌氧菌:
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3、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细菌一般一无性二分裂的方式繁殖。
(2)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结核需要18~20小时才繁殖一代。
(3)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
①迟缓期:
适应阶段,此阶段细菌几乎不繁殖。
一般约1~4小时。
②对数期: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可以用来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染色性、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
一般约8~18小时。
③稳定期:
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④衰亡期:
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4、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主要有:
热原质、毒素(革兰阳性菌合成外毒素、革兰阴性菌合成内毒素)、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是:
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100ml水中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5、细菌的控制:
(1)消毒: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
(2)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3)防腐: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和无菌操作:
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者其他操作对象的方法称为无菌操作。
(5)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压力为103.4kPa,温度为121.3℃,维持15-30分钟。
检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细菌是嗜热枯草芽孢杆菌。
(6)用于牛奶等物品的消毒方法是巴氏消毒法。
(7)紫外线杀菌的主要机制是干扰DNA的复制。
6、正常情况下,人体与外界相同的器官都有细菌,机体的胃、骨骼、肌肉、血液、脑等无菌。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1)形态与结构变异:
如细菌L型。
①荚膜变异,从有到无;②鞭毛变异(H-O变异),从有到无;③芽胞变异,从有到无。
(2)菌落变异:
S-R变异,细菌菌落光滑型与粗造型之间的变异。
(3)毒力变异:
包括毒力加强和毒力减弱。
(4)抗原变异
(5)耐药性变异:
细菌对某种药物从敏感变为不敏感。
(6)酶活性变异
(7)生化特性的变异
8、细菌的R质粒是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或通过噬菌体进行传递。
9、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融合等。
(1)转化:
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2)转导:
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3)接合:
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
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
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和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10、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染色体,为一条环状闭合的双螺旋DNA。
质粒也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但不是主要遗传物质。
第三章微生物致病性与感染常见考点
1、病原微生物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毒力、数量、侵入么户、机体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2、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类主要有:
(1)透明质酸酶:
分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易于细菌扩散。
(2)胶原酶:
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
(3)神经氨酸酶:
分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质。
(4)磷脂酶:
可水解细胞膜的磷脂,破坏组织细胞。
(5)卵磷脂酶:
分解细胞膜的卵磷脂。
(6)激酶:
将血纤维蛋白酶原激活为纤维蛋白酶,以分解纤维蛋白,防止形成血凝块。
(7)凝固酶:
使血浆发生凝固,保护细菌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杀灭。
(8)IgA蛋白酶:
与细菌的黏附有关。
3、细菌毒素根据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的特性:
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产生;②具有菌种特异性;③毒性作用强;④毒性作用有组织选择性;⑤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外毒素经过0.4%的甲醛处理可失去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变为类毒素,可刺激几天产生抗毒素;⑥不耐热;⑦都是蛋白质,易被酸及蛋白水解酶灭活。
(2)内毒素的特性:
①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产生;②化学性质是脂多糖;③抵抗力强,耐热、耐酸、耐碱、耐强氧化剂;④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⑤毒性及免疫原性均较外毒素弱,不能用甲醛处理成类毒素。
4、内毒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有致热作用、白细胞增多、感染性休克、DIC等。
5、细菌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毒血症:
致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2)菌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但不在其生长繁殖。
(3)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大量繁殖。
(5)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
第四章细菌检验技术常见考点
一、细菌染色标本镜检
▲染色标本检查的基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一)革兰染色
1、革兰染色为两种染料先后进行染色,为复染色法。
2、染液:
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苯酚复红液或沙黄。
3、染色步骤:
初染1min(结晶紫)→流水冲洗→媒染1min(卢戈碘液)→流水冲洗→脱色20-30s(95%乙醇)→流水冲洗→复染0.5-1min(稀释苯酚复红液或沙黄)→流水冲洗→干燥→镜检
4、意义:
鉴别细菌、指导用药、指导临床治疗。
5、结果判定:
染紫色为革兰阳性,染红色为革兰阴性。
(二)抗酸染色
1、抗酸染色也是两种染料先后染色,也是复染色法。
2、染液:
苯酚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碱性亚甲蓝
3、染色步骤:
初染5~8min(苯酚复红加热)→流水冲洗→脱色(3%盐酸酒精)→流水冲洗→复染1min(吕氏亚甲蓝)→流水冲洗→干燥→镜检
4、注意事项:
①苯酚加热冒气即可,切勿煮沸或煮干;②脱色要脱到无红色染液脱下为止。
③痰标本需要经过酸或碱处理后,使痰液化后接种。
5、临床意义:
一般用于分枝杆菌属的检查,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等。
6、结果判定:
染成红色为抗酸菌,染成蓝色为非抗酸菌。
二、细菌不染色标本镜检
▲压滴法、悬滴法、暗视野聚光法均用于观察细菌动力。
暗视野聚光法使用暗视野显微镜可观察螺旋体及其动力。
三、细菌接种与培养技术
1、液体培养基是在肉浸液中加入1%蛋白胨和0.5%NaCl,调pH至7.4,蛋白胨的作用为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氮源。
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的琼脂。
3、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
4、细菌L型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渗(3%~5%NaCl、10%~20%蔗糖等)低琼脂培养基。
5、制备好的培养基放于4℃活冷暗处一般可以保存一周,最多不超过2周。
6、平板划线接种法一般用于含有多种细菌的标本,利用此接种法可以得到单个菌落,分为分区划线法和连续划线法。
7、分区划线法下一区应与上一区接触3~4次,此方法多用于含菌量多的标本,如粪便、浓汁、痰液等标本。
连续划线法多用于含菌量少的标本。
8、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纯种增菌及保留菌种或生化反应。
9、穿刺接种法可用于观察细菌动力,有鞭毛的细菌可沿穿刺线扩散生长。
10、液体接种法多用于普通肉汤、蛋白胨水等液体培养基接种。
1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有三种,分别是:
①混浊(大多数细菌);②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孢杆菌等);③菌膜(专性需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
12、血琼脂上的溶血现象:
α溶血:
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
β溶血:
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
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双环:
上层溶血环,内层为θ溶血,外层为α溶血。
如产气荚膜梭菌。
13、倾注平板法用于水、牛乳、饮料及尿液等液体标本的细菌计数。
14、常用的厌氧培养法有:
①疱肉培养基法;②焦性没食子酸法;③厌氧罐法;④气袋法;⑤厌氧手套箱法,⑥气体喷射法。
15、最常用的营养培养基:
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16、鉴别培养基:
如糖发酵管、三糖铁培养基、枸橼酸盐培养基、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伊红-美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等培养基。
17、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或抗生素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助于需要的细菌生长,此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如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因而使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得到分离。
18、增菌培养基:
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生长需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霍乱弧菌的增菌常用碱性蛋白胨水。
19、特殊培养基:
包括厌氧培养基和细菌L型培养基。
巯基乙醇酸钠是特殊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如疱肉培养基;细菌L型培养基是针对细胞壁缺陷的细菌L型,由于胞内渗透压较高,培养基必须采用高渗低琼脂培养基。
20、细菌血液培养使用的抗凝剂为聚苯乙烯磺酸钠(SPS)。
四、细菌生化鉴定技术
(一)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
1、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包括:
糖(醇、苷)类发酵试验、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MR)、V-P试验、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七叶苷水解试验。
2、甲基红试验的原理是细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指示剂变红为试验阳性。
3、V-P试验出现红色为阳性,ONPG出现黄色为阳性,七叶苷水解试验出现黑色为阳性。
V-P试验常与甲基红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
4、七叶苷水解试验主要用于D族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前者为阳性(黑色)。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
1、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包括:
靛基质(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2、吲哚试验是由于细菌有色氨酸酶,可以分解色氨酸而产生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本试验呈现红色为阳性。
3、硫化氢试验是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的H2S与Fe2+反应呈黑色为阳性。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中属及种的鉴别。
如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
沙门菌属中也有硫化氢阴性菌种。
4、尿素酶试验是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使培养基呈碱性,指示剂变红为阳性。
5、苯丙氨酸脱氨酶的阳性结果为绿色,氨基酸脱羧酶的阳性结果为培养基从黄色变为紫色。
(三)碳源利用试验
1、碳源利用试验包括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2、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的阳性结果为深蓝色,阴性为绿色。
3、丙二酸盐利用试验的阳性结果为深蓝色。
4、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阴性,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四)酶类试验
1、触酶试验:
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氧气,出现气泡为阳性。
2、氧化酶试验:
某些细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能将二甲基对苯二胺或四甲基对苯二胺氧化成红色的化合物,出现红色为阳性。
3、凝固酶试验:
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4、DNA酶试验:
细菌产生DNA酶分解DNA,是菌落周围出现透明环。
葡萄球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为阳性。
5、硝酸盐还原试验:
出现红色为阳性。
若加入试剂后无颜色反应,可能是:
①硝酸盐没有被还原,试验阴性;②硝酸盐被还原为氨和氮等其他产物而导致假阴性结果,这时应在试管内加入少许锌粉(还原剂),如出现红色则表明试验确实为阴性。
若仍不产生红色,表示试验为假阴性。
(五)其他及药敏鉴定试验
1、CAMP试验:
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β-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B群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箭头状或矢形(半月形)的溶血区。
在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2、胆汁溶菌试验:
胆汁或胆盐可溶解肺炎链球菌,可能是由于胆汁降低细胞膜表面的张力,使细胞膜破损或使菌体裂解;或者是由于胆汁加速了肺炎链球菌本身自溶过程,促使细菌发生自溶。
3、O/129抑菌试验:
O/129抑菌试验为药敏试验,0/129(二氨基喋啶)对弧菌属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气单胞菌属细菌无抑制作用。
4、杆菌肽试验:
A群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全部敏感,而其他群链球菌绝大多数对其耐药。
5、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
几乎所有肺炎链球菌对奥普托欣试验敏感,而奥普托欣试验对其他链球菌则无抑制作用。
五、细菌毒力鉴定
▲内毒素
常采用鲎试验——内毒素激活鲎试剂中凝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蛋白原生成凝固蛋白。
▲外毒素
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用ELISA法测定。
第五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一、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一)β-内酰胺类
1、常见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和卡芦莫南)。
2、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似,均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致使细菌死亡。
(二)氨基糖苷类
1、作用机制:
①依靠离子的附作用,吸附在菌体表面,造成膜的损伤;②和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造成遗传密码的错读,产生无意义的蛋白质。
2、种类:
①链霉菌属: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巴龙霉素、新霉素;
②小单胞菌属:
如庆大霉素、福提霉素;
③半合成氨基苷类: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等,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对需氧G-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G+球菌有一定的活性。
(三)喹诺酮类
1、作用机制:
①通过外膜孔蛋白和磷脂渗透进入细菌细胞;②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组。
2、种类:
①第一代:
为窄谱抗菌药物,对G+球菌无作用;主要作用于大肠埃希菌,且迅速出现耐药,较少应用于临床。
②第二代:
对G-和G+细菌均有作用;比较这类药的抗菌活性强度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罗美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
③第三代:
对G+菌作用高于第二代的4~8倍,对厌氧菌亦有作用;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等。
(四)大环内酯类
1、作用机制:
可逆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的23S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肽链延伸;
2、种类:
国内常用有红霉素、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乙酰麦迪霉素。
(五)其他抗菌药物
▲磺胺类:
竞争性第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核酸形成。
▲四环素类:
阻止酰胺基转移酶RNA与mRNA核糖体的受体位点结合。
分为短效(土霉素、四环素)、中效(地美环素、美他环素)和长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氯霉素类、林克霉素类:
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
▲糖肽类:
属于杀菌剂,能与一个或多个肽聚糖合成中间产物形成复合物,阻断肽聚糖合成,阻止细胞壁合成。
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是抑菌剂。
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细菌多抗菌药物的敏感分为三种现象:
敏感(S)、耐药(R)、中介(I)。
(一)扩散法(K-B法)
1、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
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涂布法。
2、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待检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含药纸片贴于含菌琼脂表面时应注意:
①各纸片中心距离不小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②一旦碰触培养基就不可再动;③平板最好单独平放,不超过两个叠放。
4、采用标准菌株是进行质控的主要措施。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或ATCC33186。
5、纸片扩散法的培养基要求其pH值为7.2~7.4,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药物效能。
碱性可扩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抑菌圈,酸性可扩大四环素类药物的抑菌圈。
★其他高频考点
1、MBC为最低杀菌浓度。
2、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FIC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FIC指数<0.5协同作用;FIC指数0.5~1相加作用;FIC指数1~2无关作用;FIC指数>2拮抗作用。
3、抗结核分枝杆菌的首选一线药物是异烟肼、利福平。
4、产ESBL菌株临床上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治疗无效。
5、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6、产AmpC酶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
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第四代头(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以及某些喹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7、药敏试验时,采用的菌液浓度为0.5麦氏比浊度,相当于1.5×10^8/ml含菌量。
第六章各菌属特征汇总
●葡萄球菌属
1、葡萄球均属是一类触酶试验阳性的革兰阳性(G+)球菌,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包括金黄色、表皮、腐生、溶血葡萄球菌。
2、葡萄球菌触和链球菌鉴别用触酶试验,葡萄球菌触酶阳性,链球菌是阴性。
3、葡萄球菌的致病性用凝固酶试验,致病性葡萄糖球菌为阳性,还可以分解甘露醇产酸,耐热DNA酶阳性。
主要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4、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上有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以与人类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试验。
5、葡萄球菌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6、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表葡菌(MRS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VRSE),MRSA的首选抗生素为万古霉素。
7、表皮葡萄球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是导致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之一。
8、腐生葡萄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看到凝固酶、耐热DNA酶阳性,就选金黄色葡萄糖球菌。
●链球菌属
1、链球菌属是一大群触酶试验阴性、在液体培养基上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G+)球菌,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常呈革兰阴性(G-)。
无鞭毛、无芽胞。
2、肺炎链球菌矛头状排列,由于其能产生自溶酶,菌落呈脐窝状,鉴别试验:
奥普托欣试验(Optochin),阳性、胆汁溶菌试验阳性、荚膜肿胀试验阳性、草绿色溶血圈。
本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菌。
3、A群链球菌用杆菌肽试验鉴别,为阳性。
可产生溶血素和红疹毒素,前者在血平板上形成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