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1003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docx

RCEP专题报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RCEP专题报告: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RCEP释放政策红利,生效仍需时日

RCEP提升东亚商品全球竞争力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在经历了长达8年的共31轮谈判后终于落地,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2019年RCEP的15个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合计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

RCEP最早由东盟10国发起,至本次签订时成员国包含亚太15国,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以及越南。

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上游资源出口强国,日本和韩国擅于中间零部件加工,中国则在下游制造组装方面优势显著,而东盟十国则具备较高的劳动力性价比和消费市场增长潜力。

RCEP的签署将促使亚太区域经贸一体化进程大幅提速,如果中欧贸易协定也能顺利完成签署,中国打造“国际大循环”的目标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如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策略团队在报告《RCEP的短期与远期红利》(2020年11月17日)中分析的,从短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考虑到RCEP的15国合计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消费市场,且涵盖了从原材料、精密中间部件、到制造业总装和具有性价比的劳动力的各类国家,拥有极强的互补性,RCEP对关税的减免将使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并因此推动东亚商品的全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中国国内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与升级阶段,在如纺织、装备制造等行业已经出现劳动密集型产线向东盟国转移的现象。

而在先进制造行业(如半导体、电子器械、工业机器人等),由于中国的技术起步较晚,国产替代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对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精密中间部件仍有较大的依赖性。

就此而言,RCEP的减税政策也将使得相关领域的中国企业经营成本得到降低。

从长远角度来看,RCEP或能以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量进行担保,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一带一路建设产生推动,并逐渐成为构建“双循环”政策的基石。

根据SWIFT数据,截止2020年9月,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比例仍只有1.97%,较美元的38.45%存在巨大差距。

2020年以来,全球贸易受疫情影响下滑明显,再加上美元走弱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在国际支付市场的份额出现了较大的下降。

而中国作为最先走出疫情影响且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已有一定上升。

在此背景下,如果RCEP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额的占比,或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对市场开放及资本市场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RCEP从签订到执行需至少9个成员国批准

根据RCEP的规定,协定生效需15个成员中至少9个成员批准,其中至少包括6个东盟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中的3国。

虽然协定已经签署,但接下来RCEP各成员还需要各自履行国内法律审批程序,之后RCEP才能正式生效实施。

整体来看,预计各国政府还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各自国内批准,届时RCEP才会正式生效,全部关税承诺落地则需近20年。

中日贸易震荡持稳,机电产品排名前列

中日贸易额与贸易逆差短期持稳

日本是全球第四大商品进口国及第五大商品出口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20年7月31日发布了新一期的《世界贸易数据回顾2020》,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进出口金额进行了梳理。

根据该报告,2019年全球各国商品总出口额约为18.89万亿美元(同比下滑2.98%),总进口额约为19.24万亿美元(同比下滑2.90%),贸易总额约为38.13万亿美元。

2019年日本是全球第五大商品出口国,出口商品总金额约为7055.28亿美元(同比下滑4.42%),约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金额的3.74%;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商品进口国,进口商品总金额约为7207.38亿美元(同比下滑约3.71%),约占世界商品总进口金额的3.75%。

日本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长期来看,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变化基本窄幅震荡。

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日本进出口总额下滑约26.67%至11326.8亿美元,但随后在2010年就迅速反弹,增长29.24%至14638.24亿美元。

在过去的十年间,受国际贸易的波动影响,日本贸易总额有起有伏,近年来逐渐回升,2019年为14265.18亿美元,较2018年下滑约4.04%。

2020年1-8月,受疫情影响,日本实现进出口总额约8154.61亿美元,同比降低13.7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日本在过去十年间基本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仅在2016-2017年实现小幅顺差。

2019年日本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双双下滑,但出口额下滑幅度超过进口额,导致逆差小幅度扩大至153.92亿美元。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贸易逆差态势得到了延续且进一步扩大,前8个月累计逆差已达到了185.29亿美元,超过2019年全年的逆差额。

根据目前的趋势来看,2020年日本的贸易逆差可能会较2019年明显扩大。

中美是日本最主要的两大出口目的国

分地区及国别来看,日本商品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国是美国与中国。

2019年日本对美国与中国的出口金额分别为15.25万亿日元及14.68万亿日元。

由于2019年对中国地区的出口金额下滑了7.65%,而美国地区仅下滑1.39%,因此美国反超中国,当年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国。

从占比上来看,2019年美国与中国分别占日本出口总金额的19.83%与19.08%,遥遥领先于紧随其后的其他经济体。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从进口角度来看,中国是日本最主要的进口商品来源国。

虽然2019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金额同比下滑了约3.86%,但依旧达到18.45万亿日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3.48%,位居第一。

来自美国的进口金额约为8.64万亿日元,较2018年下滑约4.16%,占比约为10.99%,位列第二。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日本长期需要进口大量化石能源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因而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主要石油出产国也是日本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之一。

中日贸易总额震荡持稳,日本对华贸易逆差先升后降

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2009年-2015年期间中日贸易总额整体呈上行趋势,2015年达到32.65万亿日元。

2015年至今,中日贸易总额呈现震荡持稳的态势,虽然在2018年进一步上升至35.09万亿日元,但2019年又下滑至33.14万亿日元。

2019年末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贸易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020年1-9月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为23.39万亿日元,同比下滑约4.03%。

在2010-2015年期间,日本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至2015年达到了约6.21万亿日元的高位,该数字在2016-2018年期间有所收窄,2018年末缩窄至约3.30万亿日元,2019年又略有回升至3.77万亿日元。

2020年1-9月日本对华贸易逆差约为1.98万亿日元,同比缩窄约36%,可能部分由中国机械行业需求复苏,叠加半导体等电子产品需求旺盛所导致。

中国是日本主要出口目的国,机电产品占比较高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运输设备、精密机械及电子产品生产及出口国,拥有丰田、本田、日产、发那科、安川电机、村田、基恩士、松下、索尼、日立、三菱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产业涵盖汽车、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等众多行业,是先进制造行业中无法避开的关键一环。

全球范围来看,2019年日本最大的出口品项是运输设备(含轨道车辆、机动车、机动车零件、摩托车、自行车、航空飞机、船舶等),占其总出口金额的23.55%;一般机械(含发动机、农业机械、办公设备、金属加工机械、纺织机械、缝纫机、印刷机、建筑机械等)位居第二,占比约为19.66%;电气机器(含电力机器、电路等机器、电气测量机器、电线电缆、绝缘子、影像机器、音响设备等)位居第三,占比约为17.17%。

从对中国的出口品项来看,占比排名第一的是一般机械(23.13%),第二名是电气机器(20.70%),第三名是化学制品(17.32%),都是日本技术实力较强、中国国产替代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领域。

相对而言,中国在运输设备方面拥有较强的自主生产能力,在全球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因此日本运输设备(10.26%)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比排名较低,位于第五位。

日本机电产品出口中国占比大多超过20%以上

由于中国在精密制造、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发展滞后,各相关行业大量设备、仪器、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因此是日本相关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之一。

在电气机器及其子项(电力机器、电路等机器、电气测量机器等)、半导体等电子部品、半导体设备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出口金额占比均位居首位,且都超过20%,是日本在许多领域的最大出口目的国。

2019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金额约占其总出口金额的19.08%。

按各类商品对中国出口金额占该商品日本总出口金额的比例来看,排名第一的是纺织机械(包括捻线机、挤压机、梳理机、加工机械、纺纱机、织布机、染色机等),占比达到了51.68%,主要由于中国的纺织工业在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还处于追赶阶段;排名第二的是半导体设备等,占比约为36.50%;排名第三的是有机化学品(含二甲苯、内酯与内酰胺、对苯二甲酸等),占比约为35.81%。

日本电子工业自2013年起转为贸易逆差

日本地理狭长,常年内需不足,关键资源严重依赖进口。

然而,汽车、机械、电子等日本制造商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使其成为制造业的“出口大国”。

日本电子工业进出口在2013年后转为逆差,2019年电子工业出口占日本总出口金额比重达12.3%。

在靠近民用、产业端的领域,一方面由于日本综合型家电/产业机器厂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应对不及时,另一方面,终端制造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使日本本土生产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靠近电子零部件/设备端的产业贡献则较为稳定。

基于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我们按时间序列采集了日本电子工业的分类别产值及进出口额。

日本电子工业涵盖了:

1)民生用电子机器:

电视机、摄像机、电子相机、车用导航/音响、助听器等;2)产业用电子机器:

通信机器、PC/信息终端、电子应用装置、电力计测器、事务用机械等;3)电子零部件/设备:

电子零部件(被动元件、被动元件以外的其他元器件)、电子设备(电子管、半导体素子、集成电路、液晶装置)、以及机械部分品。

我们首先观察了日本电子工业的进出口额动态,图表13显示2013年后日本电子工业进出口转为逆差。

分品类来看:

1)民生用电子机器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以映像音响类(视听类)机器为主的出口额锐减,至今维持小额逆差状态;2)主要由于智能手机等无线通信机器以及PC/信息终端的进口额不断扩大,产业用电子机器从2005年出现逆差并呈现扩大趋势;3)在电子零部件/设备、机器部分品端,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顺差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整体维持平稳水平。

仅靠电子零部件/设备的竞争力难以逆转全产业的贸易逆差。

我们推测,日本电子产业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前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OEM厂商在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迅速崛起,日本民用、产业用等综合型家电/产业机器厂商的高端品战略不再有效。

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日本的主流厂商开始对原有的业务模式进行改革(工厂迁移至海外、调整低收益部门结构等),导致了2009年后民用、产业用机器的持续贸易逆差。

而被动元件及其他元器件(连接器、电子回路基板、变换部品等)、电子设备以及机械部分品在2013年以后的贸易顺差格局较为稳定。

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中国占比大多超过20%

我们比较了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中国进出口额,尤其是基于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关于日本电子工业的163项细分类别,发现2019年享有贸易顺差的日本前五项细分类别(图表14)是:

1)电子设备-集成电路-存储器4526亿日元;2)电子零部件-被动元件-多层陶瓷电容1313亿日元;3)电子零部件-连接器(回路基板除外)661亿日元;4)电子设备-集成电路-其他类486亿日元;5)机器部分品-集成电路零件384亿日元。

同时,我们比较了2019年日本电子工业出口顺差前10位产品的中国依存度,发现除集成电路-其他类以外,中国占该细分类别的日本总出口比值均高于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19.08%的平均水平。

其中,集成电路-存储器、多层陶瓷电容(MLCC)、微型开关占比最高,分别为42%、30%、29%。

因此,整体而言,日本在电子工业领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性较大。

201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前五项细分类别(图表15)是:

1)产业用电子机器-无线通信机器-移动电话14443亿日元;2)产业用电子机器-无线通信机器送信、收信、变换、再生装置3770亿日元;3)民生用电子机器-影像机器-液晶彩电1489亿日元;4)电子设备-半导体素子-光电性半导体设备(光电池设备)1191亿日元;5)电子零部件-变换零部件-头戴耳机918亿日元。

在靠近民用(液晶电视、头戴耳机、摄像机、照相机、录像机等)、产业端(移动电话、无线通信机器/零件、光电池等)的领域,一方面由于日本综合型家电/产业机器厂商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应对不及时,另一方面,终端制造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中国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日本本土生产逐渐失去成本竞争力。

日本机械/设备出口中国占比大多超过21%

根据日本2019年部分主要机械/设备的出口地区来看,电气设备、半导体设备、半导体等电子部件、电气测量机器、电路等机械、纺织机械、电力机械的第一出口目的国均为中国,且这7大机械/设备出口中国占比均超过21%。

一般机械出口中国位于美国之后,但两国的占比仅相差1.48个百分点。

中日RCEP协议对国内先进制造业影响的分析

RCEP协定无论对东盟乃至全球贸易均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RCEP的签订短期有望提升东亚商品全球竞争力的提升,长期助力中国“一带一路”突围。

而关于进口关税降低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影响,从《中国对日本关税承诺表》以及《日本关税承诺表》的角度,由于日本对大部分商品进口关税为零,我们分析认为降低关税对国内先进制造业竞争格局影响不大。

但对于部分关税递减的领域,国内优势商品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或相应减少。

电子元器件行业影响分析

中国主要电子元器件进口基准税率为0%,不受影响

我们认为,2019年日本电子工业出口顺差前10位的细分类别属于电子领域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大的部件品类。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对日本有关税递降承诺,中国本土产品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削弱,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或进一步扩大。

中日双边贸易中,日本对中国维持较大出口顺差的电子元器件有存储器(详见后文半导体芯片部分)及多层陶瓷电容(MLCC)。

在MLCC领域,近年来对中国出口的顺差逐渐扩大,且对中国出口的金额/数量占日本全球出口比重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如我们在报告《MLCC货期延长,产品涨价》(2020年4月8日)中分析的,MLCC产业龙头集中在日本(日本厂商全球市占率超过50%),典型企业有村田制作所、太阳诱电、TDK、京瓷等,而且诸如全球龙头村田制作所70-80%的产能都集中在日本。

相反,中国MLCC产业的国产化率极低,国内龙头厂商合计全球市占率不足5%,国产替代道阻且长。

然而,实际比对了以上日本出口顺差前10位的部件品类的税率后,我们发现其关税基准税率均为0%。

因此,在中日双边贸易中,以上主要品类的未来价格竞争格局基本不受RCEP的影响,主要还是依托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竞争力。

日本主要电子元器件进口基准进口税率为0%,不受影响

目前,日本从海外(包括中国)进口电容、电阻、印刷电路、晶体管等产品的基准进口税率为0%。

根据RCEP日本关税承诺表,此后20年内也将维持零关税的政策,因此RCEP协议签订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没有进一步影响。

从国际市场看,由于日系厂商在尖端高容量产品、材料粉末技术、产能规模上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厂商,日系厂商占据了较大的全球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MLCC等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国产替代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更多还是先满足本土市场需求。

半导体产业链影响分析

半导体材料:

大硅片硅棒进口税率第1年从4%降为0%,影响不大

半导体制造材料主要包括硅片、电子气体、光掩膜、光刻胶配套化学品、抛光材料、光刻胶、湿法化学品与溅射靶材等,其中半导体硅片是最核心的半导体材料。

如我们在报告《中国半导体硅片:

小荷已露尖尖角》(2020年5月21日)所分析的,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拥有垄断性优势。

我国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仅为个位数。

目前,全球主要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包括日本信越化学(Shin-Estu)、日本胜高(SUMCO)、德国世创(Siltronic)、韩国SKSiltron以及中国台湾的环球晶圆(GlobalWafer),其他小规模供应商包括法国索特克(Soitec)、中国台湾合晶科技、中国沪硅产业等公司。

硅片行业具有高垄断性,全球一半以上的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片产能集中在日本,尤其是随着尺寸越大、纯度越高,垄断情况就越严重。

例如,作为特殊硅基材料的SOI硅片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而且应用领域专业,全球范围内仅有Soitec、信越化学、环球晶圆、SUMCO和沪硅产业集团等少数企业有生产能力。

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建立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其中,信越化学、SUMCO、世创、SKSiltron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2019年前五大硅片供应商的市占率为89.7%(第六大厂商索特克营收增长导致前五大厂的整体市占率较2018年下滑近0.4个百分点)。

光刻胶方面,日本四巨头东京应化、JSR(《日本JSR:

全球ArF光刻胶龙头》,2020年10月30日)、住友化学(《住友化学受疫情影响分析》,2020年7月3日)与富士胶片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

我国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其中,适用于6英寸硅片的光刻胶自给率约为20%,适用于8英寸硅片的KrF光刻胶的自给率不足5%,而适用于12寸硅片的ArF光刻胶基本依靠进口。

ArF高端光刻胶产品的生产在国内仍处于空白阶段。

目前我国从日本进口硅片材料的基准进口税率分3档:

-对于经掺杂用于电子工业的直径在30厘米及以上的单晶硅棒的基准进口税率为4%,将在第一年降为0%;

-直径在7.5厘米-30厘米的硅片进口关税为4%,不在降税清单中;

-直径在7.5厘米-15.24厘米的硅片进口关税为0%,将继续保持零关税。

目前,直径为20厘米(8英寸)与30厘米(12英寸)尺寸的硅片合计占近90%的市场份额,且半导体硅片发展方向为大型化。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仅为个位数,进口关税变化对行业竞争格局影响不大。

目前,日本从海外(包括中国)进口硅片、硅棒等产品的基准进口税率为0%;根据RCEP日本关税承诺表,此后20年内也将维持免除关税的政策。

因此,RCEP协议签订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没有进一步影响。

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半导体硅片企业,在8英寸硅片方面已具备一定实力,但在12英寸大硅片方面尚有待追赶,整体国产化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更多精力还是在于满足本土市场需求。

半导体设备:

基准进口税率为0%,不受影响

目前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水平较低,综合国产化率为18.8%,而其中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国产化率更低。

目前我国从日本进口半导体设备/电子硅片制造设备的关税为0%。

由于目前我国半导体硅片国产化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RCEP对半导体设备行业没有影响。

日本对进口半导体设备的关税现在为0%,根据RCEP的关税承诺表,之后20年也将保持零税率,因此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并不会造成影响。

当下中国半导体设备还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率较低。

但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政策支持下,部分设备,如集成电路12英寸、14纳米制程的部分主要工艺设备(介质刻蚀机、PVD、立式氧化炉、CMP、清洗机等)已实现量产,且有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供应链。

半导体芯片:

基准进口税率为0%,不受影响

目前我国半导体芯片国产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细分市场的国产化仍处于空白阶段。

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日本对中国维持最大出口顺差的是集成电路-存储器领域,包括非实装用、RAM(DRAM、其他类)和ROM(NAND、其他类)。

2018年日本这部分产品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巅峰,而其对中国的出口金额/数量占全球出口比重也均在2017年触顶后回落。

存储器产业龙头目前集中在韩国、欧美,日本主流NAND闪存厂商铠侠(Kioxia,原名为“东芝存储公司”)的市占率约为19%;而DRAM厂商中几乎看不到日本公司的名字。

不论是DRAM还是NAND,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但国内存储芯片仍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DRAM领域的国产龙头有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NAND领域龙头有长江存储,但国产化率极低,三大国产存储企业产能的全球占比微乎其微。

目前我国半导体从日本进口关税税率为0%,且大部分细分市场国产化率为0%。

由于目前我国半导体芯片国产化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RCEP对半导体芯片行业没有影响。

半导体芯片方面,日本也同样执行零关税,根据RCEP协议此后20年也没有变化,因而不会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影响。

目前中国半导体芯片国产化率相对较低,且产能也有待提高,因而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出口。

光伏产业链影响分析

光伏电池:

基准进口税率为0%,不受影响

如我们在报告《光伏内外需求共振,龙头乘势而上》(2020年3月13日)所分析的,中国现已发展成为光伏强国,新增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并实现了产品出口海外,国际竞争力继续巩固和增强,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目前,由于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从日本进口税率为0%,RCEP对光伏电池行业没有影响。

光伏硅料:

进口主要来自德韩,税率第1年从4%降为0%,影响不大

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在全球市场份额多超过65%,目前仅硅料环节有近30%左右的进口比例。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原料,其生产本质是化工生产过程,具有技术要求高、投资强度大、能耗高的特点。

多晶硅料行业呈现寡头竞争格局,龙头先发优势明显。

从中国硅料进口区域来看,来自德国和韩国两国的进口占比达到65%。

因此,即使从日本进口硅棒从4%的税率降低为0%,对光伏硅料影响应该也不大。

光伏方面,不论是太阳能电池,还是硅料方面,日本的进口关税基准税率都是0%,RCEP框架时间应该会继续保持零关税。

中国是光伏大国,在全球供应链各环节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例如,隆基股份早在2016年就进入了日本市场,2020年3月还与信越化学签订掺镓技术专利许可。

在零关税的帮助下,国产光伏产品海外扩张的脚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速。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影响分析

锂电池:

进口基准税率目前为12%,不在降税清单中,不受影响

全球来看,日本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发展最早也最完善,形成了从四大材料、电芯、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及电路系统、锂电设备、到电动车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具备全球竞争优势。

随着产能的全球配置以及其他国家锂电技术的进步,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等)和韩国(LGChem、SDI、SK等)在全球锂电市场上快速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目前中国从日本进口锂离子蓄电池的基准进口税率为12%,该产品暂不考虑降低税率。

且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已形成全球竞争力,RCEP文件对锂电池行业没有影响。

日本从海外(包括中国)进口锂离子电池的基准进口税率目前为0%,根据RCEP日本关税承诺表,此后20年内也将维持免除关税的政策。

因此RCEP协议签订应该对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没有进一步影响。

目前,中国锂离子电池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日本车企也已经与中国锂电企业展开合作。

例如,2019年11月丰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