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1003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docx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

HIVgp120包膜糖蛋白与CD4受体和一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的结构

摘要:

HIV进入靶细胞需要病毒外膜糖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CD4糖蛋白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将导致病毒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之间的融合。

尽管

gp120能诱导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但HIV能逃避免疫反应。

我们在2.5?

的分辨率下分析了HIV-1gp120核心与CD4受体的两个结构域片段和能阻断趋化因子受体的结合的中和抗体的与抗原结合片段的复合物的X-射线结构。

这个结构显示出gp120与CD4结合面上的洞状结构,一个保守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位点,CD4结合后的构象变化的迹象,CD4i抗原表位的特征,和免疫逃避的具体机制。

我们的结果为理解HIV进入靶细胞的复杂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可能为干预HIV进入靶细胞提供指导。

HIV-1、HIV-1和与其相关病毒SIV,能导致机体的CD4+细胞的减少,进而导致AIDS疾病的进展。

HIV进入靶细胞时有病毒包膜糖蛋白介导的,包膜糖蛋白组合成寡聚体,尤其是三聚体,表达在病毒表面。

这些病毒包膜糖蛋白被HIV跨膜糖蛋白gp41固定在病毒包膜上。

病毒刺突的表面主要由外膜糖蛋白gp120组成,gp120与CD4三聚体复合物的每一个亚基之间形成非共价键。

比较不同的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序列发现有5个相似的可变区

(V1~V5)。

前4个可变区形成暴露于表面的环状结构,并在环基底部有分子内二硫键。

保守的gp120区域形成了对于gp120与CD4膜外区和细胞表面上病毒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的不连续的结构。

HIVgp120的保守区和可变区均被广泛地糖基化。

gp120表面的变异性和糖基化可能会调节gp120糖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同时在自然感染过程中,gp120是作为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

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靶细胞包括gp120与HIV首要受体CD4的结合。

gp120主要与有4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样的CD4的N-末端结合。

CD4的N-末端的两个结构域和整个胞外的部分结构均被测验了,并且基因突变显示CD4上的抗体CDR2有同样功能的结构是gp120与CD4的关键。

对于gp120与CD4结合十分重要的保守位点同样地用基因突变分析了。

CD4的结合可诱导gp120的构象发生变化,包括特定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位点的暴露(或形成)。

这些趋化因子受体,对于HIV-1主要是CCR5和CXCR4,作为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二受体。

gp120V3环是特异性的主要决定因子。

然而,因为CD4的结合而暴露的一些其它保守位点同样也参与gp120与CD4的结合过程。

这种CD4的结合后的暴露被认为能增强多

种gp120抗体的就结合,比如能有效阻断gp120-CD4复合物与趋化受体结合的V3环抗体。

这些抗体被称为CD4i抗体。

CD4的结合可能引起包膜糖蛋白其它的构象改变。

比如,某些HIV-1变异株的包膜糖蛋白与CD4的结合会导致gp120从复合体中释放出来,但这步对于HIV进入靶细胞的作用还未明确。

HIV和相关的逆转录病毒属于一组包膜融合病毒,包括冠状病毒、正粘病毒、副正粘病毒,这些病毒都需要转录后切割才能获得活性。

这跨膜蛋白(相当于gp41)具有序列相似性,尤其是N-末端融合肽,他们直接参与病毒包膜的融合过程。

gp41的胞外区像流感病毒血凝素HA2一样形成螺旋卷曲,这支持这组病毒可能有相同的病毒侵染机制的特征。

在其它方面,包膜病毒之间存在差异。

他们使用不同的侵染方式(HIV直接穿过,而流感病毒通过细胞毒作用),并且尽管十分相近的病毒已有独自的受体。

外膜蛋白(相当于gp120)相应地具有特异性。

因此,在HIV-1与鼠白血病病毒(另外一种逆转录病毒)之间没有检测到序列和结构的相似性。

受体介导的融合激活的机制也可能具有病毒特异性。

由于gp120在受体结合和雨中和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gp120的结构信息对于理解HIV感染机制和设计治疗性和预防性措施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我们报导了在2.5?

的分辨率下,部分去糖基化的HIV-1gp120核心与细胞表面CD4受体的两个结构域片段和作用于CD4i抗原表位的中和抗体17b的抗原结合片段结合晶体结构。

随同的信件是联系这个结构与gp120的抗原特征。

结构测定

因为HIVgp120广泛的糖基化和构象多样性,我们设计了一种结晶策略以蛋白表面完全修饰为目的。

我们截断了来自不同病毒株的gp120的末端和环状结构,广泛地去除gp120的糖基化,并且生产出与不同配体结合的复合物。

理论上分析提示表面多态性的减少和多种变异株试验能极大地提高晶体形成的可能性。

拍摄了将近20个gp120变异体及其配体的复合物后,我们获得了有gp120、CD4的N-末端结构域(D1D2)和人单克隆中和抗体17b的Fab组成的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晶。

用以结晶的gp120来自HIV-1HXBc2株。

这个病毒株的gp120包膜糖蛋白在其N、C端分别被去除了52、19个残基;用G-A-G三肽替换了v1v2环67个氨基酸残基和V3环32个氨基酸残基;核心上所有糖链基团的两个N-乙酰胺葡萄糖残基之间的连接均被去除了。

个去糖基化的gp120核心被去除了超过90%的碳水复合物,但保留了80%的非可变环。

它与CD4和相关抗体的结合能力的水平被保留在活或接近野生株的水平。

这些结晶体都有空间组p222(a=71.6,b=88.1,c=196.7?

),在不对称的结晶体单元中含有一三聚体复合物和58%的溶剂。

我们结合分子替换、同晶体替换和密度修饰技术来分析了这个三体结构。

其被优化后R-值为21.0%(R-free值30.3%)。

最终的模型为:

总共有7877个原子组成,包括gp12残基90~396和410~492(不包括取代环的氨基酸残基),CD4的氨基酸残基1~181及单克隆抗体17b的轻链上残基1~213和重链上1~229。

此外,11个N-乙酰胺葡萄糖残基和4个海藻糖残基、和602个水分子被定位。

图1显示了gp120与CD4的D1、D2和17bFab复合物的整体结构。

gp120的结构

被仔细分析的来自三聚体复合物中的去糖基化gp120核心接近一个尺度为50×50×25?

的扁长的椭圆,但它的整体结构更像是心形而不是圆形。

图2a、c显示了gp120核心的主链原子结构、方向与图1中的准确垂直(图4e为近似垂直)。

这个核心结构有25个β折叠、5个α螺旋和10个已被确定的环状片段,这些结构的拓扑学结构在图2中显示出来。

图2d显示各个结构元件特定的跨越的区域。

结构也证实了化学测定的二硫键的分布(图2c),gp120多肽链折叠成2个主要的结构域。

加上来自核心的能移动的结构组成部分。

内结构域(相对于N、C末端)的结构特征为2个α螺旋、2个β折叠束:

一束位于近端的5个β折叠组成的小“三明治”结构;另外一束是由v1v2茎部发出的突出物,位于远端。

外结构域是2个筒状结构,位于内结构域侧边并与其近似平行。

外结构域的近端桶状结构由6个不同方向的β折叠组成的β片层围绕α2螺旋组成。

远端桶状结构是由7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组成。

这两个桶状结构共用一个邻近的疏水核心,并且这些梯状结构从一个桶状结构延续到另一个桶状结构,除了在结构域之间的接触面。

这个断裂位于多肽链进入外结构域的两桶状结构之间的一侧,并且LB环像一个舌头一样进入β16和β23之间。

延伸出来的LB环片段就像是外结构域远端结构的第8个梯步一样,但它稍微有点远而不能和它邻近的β16和β19形成氢键。

多肽链结构在形成β24结构后有返回到内结构域。

外结构域的近端包括V4、V5环和LD、LE环,它们的序列均具有变异性。

LC环也位于近端,虽然其在拓扑学结构中位于外结构域的另外一端,其与内结构域的LA环在空间上相接近。

远端包括v3环的基部,LF环移入到β20-β21发夹结构中,β20-β21与来自内结构域的v1v2环茎部形成氢键。

这形成了一个由4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链的桥接层,作为一个内外结构域之间的连接区,但不同于内外结构域及截掉的v1v2环。

这个桥接层也参与gp120与CD4和17b抗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图1,见下文)。

另外一个移动形成了β15和α3螺旋,这对于CD4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我们这儿见到的gp120的结构先前没有出现过。

并且,我们结构域水平的研究不能揭示出内结构域与其它已知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尽管丢失的末端片段结构可能隐藏这种关系。

然而我们发现外结构域的某部分与已知结构存在片段相似性。

尤其是,FabA脱氢酶促进因子的一部分与外结构域的近端结构的一部分相似,以及dUTP焦磷酸酶与外结构域的两个桶状结构均有部分相同。

在每一种情况中,能相互叠加的部分很少。

FabA,171个Cα原子中只有45个能叠加到5个片段上去剩下的在拓扑学机构上无相关性。

对于dUTP焦磷酸酶,152个Cα原子中有41个能与外结构域的15个片段中的8个折叠,但没有对应于α2

螺旋结构并且与末端结构重叠的与不多。

多种与HIV相关的病毒能编码dUTP焦磷酸酶,然而,我们没有发现序列证据来支持其在蛋白进化中起到作用。

这个gp120结构应该成为这类病毒的一个雏形。

就如在图2d中所显示的具有代表性的序列排列尽管在HIV不同株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也存在很多保守的序列片段。

因此,即使在这个结构体中,HIV-2与HXBc2只有35%的序列相似性,对于更加接近的HIV-1亚型C和亚型O却分别有77%和51%的序列相似性。

内结构域明显要比外结构域要更保守,对于亚型C、亚型O和HIV-2分别有86%、72%和45%的序列相似性。

变异主要发生在暴露于溶剂中氨基酸残基,而疏水核心却很保守。

在gp120核心中保留下来的7个二硫键完全保守并且大部分被掩盖了。

糖基化位点均暴露在表面上并且其保守性高于一般水平。

先前测定的可变区片段均位于环上,并且LD、LE环均有很大的变异性。

实际上,LE在目前的序列数据中要比V5环有更强的变异性。

用高浓度B因子和阻断剂测试后发现,这些环状结构相对于V4环来说流动性较强。

外结构域的可变区片段,包括α2螺旋暴露面,它的可变性可能是因为中性突变而不是选择性压力,因为它们位于可能受糖基化的掩盖而没有免疫原性的表面。

gp120与CD4的相互作用

CD4结合在外结构域与内结构域和桥接层之间形成的凹陷处。

这个结构总共掩盖了CD4742?

和gp120802?

的面积。

但实际上这块结合的区域相对很小,因为在拓扑学结构上不常见的一次不配对而形成的洞状结构在结合过程中被封闭了,如下文所述。

然而在接触面上存在静电力的相互补充,尽管在这个角度上结合不是很精确。

CD4分子的正电荷被gp120中心强大的负电荷所替代。

在结合位点上没有碳水化合物。

CD4的D1D2结构域在复合物中的结构不同于其在游离状态时的结构,并且只在少部分位置上:

位于排布很差的CDR1样环的17-20位氨基酸残基和41、42、47、49和60位氨基酸残基,这些均位于结合位点上或其附近,并且在gp120结合状态时有低浓度的B因子。

CD4的22个氨基酸残基有原子间的直接接触。

这些包括219个范德华尔斯力合12个氢键。

CD4上的参与结合的氨基酸残基集中在25到64位氨基酸残基之间,而gp120上参与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却分布在6个片段上(图2d,3i):

v1v2环茎部,LD环,β15-α3漂移,β21-β22发夹结构,β23链和β24-α5的连接区。

这些接触位点与先前的CD4与gp120的突变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相一致。

一些其他基团也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一些违背检测出来的gp120位点,但是被认为是结合过程中关键的氨基酸残基确实能与另外一个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

更重要的是,CD4的Phe43和Arg59与gp120的Asp368、Glu370和Trp427之间形成广泛的结合,并且gp120上的这三个氨基酸残基在灵长类免疫缺陷病毒中非常保守。

实际上,CD4的C'C"片段上区段(40-48)占总的CD4与gp120之间原子间的结合的63%,而Phe43单个氨基酸残基就占到了总的23%。

相似的,在gp120上,365-371区段和425-430区段占总的57%。

CD4序列参与到结合中的三个Lys中(Lys29,35,46)只有Lys29与gp120形成了直接的氢键,而且,尽管gp120的Asp457与这三个呈正电荷性质的基团相近,但还是没有形成氢键。

gp120上被CD4覆盖的多个氨基酸残基在序列中有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部分被大的结合面上的洞状结构所调节。

与这个充满水的洞状结构接触的gp120上的残基尤其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并且,gp120上与CD4结合的氨基酸残基有一半是仅通过主链原子(包括Cβ)且CD4有60%是有主链原子的结合(图3f)。

这其中包括12个氢键中的5个。

这种结合之一就是CD4上的β折叠链C"和gp120上β15折叠链(图3a,i)。

gp120与CD4的残基Phe43和Arg59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细节非常复杂(图3j)。

Arg59与Asp368、Val430相互作用。

Asp368的羧基基团与Arg59的胍盐基团时间上的Nη原子形

成双氢键,但它也与44位氨基酸残基的骨架原子NH之间形成氢键,且44位氨基酸残基被放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上而与Phe43的苯环形成CH……O氢键(3.2?

)。

Phe43与Glu370、Ile371、Asn425、Met426、Trp427和Gly473相接触,还有Asp368,但只与Ile371的接触形成一常见疏水特性结构。

425-427和473,包括Trp427,这些氨基酸残基只有其骨架原子参与到结合过程。

令人惊奇的是,与Phe43结合的氨基酸残基中,只有28%是极性氨基酸。

Phe43的苯环堆叠在Glu370的羧基上,并且与残基425、426和473的CO原子及Trp427

的NH原子有接触。

其中之一,苯环与425残基的O原子,是第二个候选的CH……O氢键。

Asp368和Glu370的羧基基团相互接近并且在复合体中被掩盖了。

即使将gp120从复合物中分离开来,这两个残基的可接近性也只分别有44%和14%。

Glu370可能是因为被原子化了。

这个位点上不平凡的面是在Phe43的Cξ范围内的大的空洞结构面上的洞。

分析三体复合物的可与溶剂接触的表面发现有大量拓扑学结构内表面或空洞结构。

其中有2个特别大,且均位于gp120与CD4的结合面。

较大的空洞(279?

3)位于CD4CC'C"片段中间的凹陷和gp120的凹槽之间,在此处β23和β24相对于LD环和β15形成V形凹口(图3e)。

第二个位于被CD4Phe43封闭的gp120的口袋。

(152?

3)这个口袋位于gp120的内外结构域之间(图3h)。

一些其它小的空洞也位于gp120的两个结构域之间。

较大的洞分布的氨基酸残基大部分是亲水性氨基酸,一半来自gp120另一半来自CD4.他被埋藏得不是很深;尽管在晶体结构中形成了空洞结构,但侧链氨基酸残基上很弱的方向变化就可以使其具有能与溶剂接触的特性。

观察到的电子密度和预测的氢键均支持在这个空洞中至少有8个水分子。

分布在洞里的氨基酸残基(包括Ala281、Ser364、Ser365、Thr455、Arg469)具有可变性。

然而,这块可变区与的周围的氨基酸残基却很保守,这些氨基酸残基的被置换会影响CD4的结合。

这些氨基酸残基包括关键的结合残基Asp368、Glu370、Trp427,位于空洞的一端,而Asp457位于另外一端(图3e)。

相似的,CD4分布在空洞内的CD4的氨基酸残基(如Gln40和Lys35)的突变对gp120和CD4的结合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然而,Arg59只能容许gp120结合区中可与溶剂接触的表面的损失但对突变高度敏感。

因此,这个空洞相当于gp120和CD4之间的水缓冲的作用(图3e)。

与这个空洞相关联的gp120的表面对变异的耐受性导致产生了一个变异的岛状物,或者是“逆热点区”,中心位于CD4结合区和可能有利病毒套不抗CD4BS表位的抗体的中和作用的区域之间。

“Phe43”空洞的特征与结合面上较大的空洞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大体为球形形状,中心直径约8?

(中心原子之间)。

它刚好位于Phe43所覆盖的范围内,并且在gp120的内外结构域和桥接区之间。

它被埋藏得很深,一直深入到gp120的疏水核心内部。

Phe43的苯环是唯一与这个空洞相接触的非gp120残基的结构,在其中形成“眼睑”状构象覆盖洞底的残基(图3b)。

一些其它与溶剂接触的途径也可能是:

通过为桥接层下面的Met426或直接穿过gp120的内外结构域结合面的中心。

排列有序的水分子可能通过这两种方式与溶剂接触。

然而在洞中仅有少部分水分子存在。

空洞的中心主要为一大片圆形密度区域,包括任何原子中的大小在4?

以上的部分,这份密度的形状、大小和预测的氢键与水、异丙醇、乙烯乙二醇及其他结晶组成部分所期望的不一致。

我们没有对密度的源泉做鉴别实验。

Phe43空洞中分布的氨基酸残基(包括Trp112、Val25、Thr257、Glu370、Phe382、Tyr384和Met475,及256、375-377的主链原子)均具有很强的疏水性。

它们与被埋藏的gp120的疏水核心一样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尽管缺乏空间上的阻碍,但也没有发现较多的残基的置换。

考虑到gp120的序列的多样性,这种保守性意味着在功能上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分布在空洞中的氨基酸残基与CD4只有很少的直接接触,但它们能较大程度上影响gp120和CD4的相互作用。

因此,Thr257(没有接触)和Trp427(只有主链原子的接触)的突变能很大程度上减弱gp120和CD4的相互作用。

空洞内的残基的改变也能影响到针对CD4结合位点的抗体的结合。

此外,空洞中分布的氨基酸残基有很多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位点区域的氨基酸残基有相互作用(见下文)。

这可能是Phe43空洞和一些其它的结构域间的空洞的形成是CD4诱导的构想改变的结果(见下文)。

尽管gp120和CD4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空洞结构,我们相信这个结构能反映出结合的真正特征。

gp120核心和全长gp120与CD4的结合的亲和性相似,并且通过两者的突变分析发现对于结合的关键的氨基酸残基均位于gp120与CD4结合物的结构的中心。

无论如何,被去除的gp120的环和末端结构不太可能起到填补这些空洞的作用。

抗体结合面

17b抗体是从HIV感染个体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它与gp120上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位点重叠的CD4i抗原表位相结合。

相对于其它的抗原-抗体复合物,Fab、17b和HIV-1gp120核心之间的结合面较小(图4a-c)。

除已结合的区域外,可以与溶剂接触的区域在gp120和17b上分别只有455?

和445?

而17b中主要来自重链(371?

)。

重链的CDR3区在gp120与17b的结合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同时重链的CDR2和轻链的CDR3区也起到一定作用。

整体上来说,在17b的参与结合的表面含酸性氨基酸残基较多(3个Asp、3个Glu,没有Arg和Lys),尽管疏水性结合(轻链的顺式Pro和Trp)主要位于中心。

在gp120上,17b表位贯穿4个β折叠链形成的桥接层的基部(图4c、e)。

4条折叠链均与17b有广泛的接触,这提示桥接层的结构完整性对于17b与gp120的结合的必要性。

gp120上17b抗原表位有高度碱性的外围部(3个Lys、1个Arg,没有Asp和Glu)包围一个疏水性核心组成(图4d)。

尽管gp120的碱性表面和17b酸性表面互补,但仅形成了一个盐键(gp120的Arg419和17b的重链的Glu106之间)。

其余的特异性结合位于疏水性和机型氨基酸残基之间。

因此,gp120和17b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一个疏水性核心区及其周围的带点区,在17b上主要是酸性而在gp120上是碱性。

CD4与17b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并且gp120上没有同时与CD4和17b的氨基酸残基。

更可能的是CD4与桥接层的反面结合,使这种特异性结合能稳定他的构象(图3i、j),并可能部分解释CD4诱导17b与gp120的结合。

gp120上17b表位在HIV-1变异株中非常保守。

在gp120上可与溶剂接触的表面上的17b结合位点上的18个氨基酸残基中,有12个(67%)在所有HIV-1病毒中是保守的。

相反,在可与溶剂接触的表面上的CD4结合位点上的37个gp120氨基酸残基中只有19个(51%)具有相似的保守性。

CD4i抗原表位被邻近的v2和v3环掩盖而逃避免疫监视。

在复合物的结构中,在gp120与17b轻链的CDR1和CDR2的顶点之间存在一个大沟。

这个沟可能是V3环的基部。

在完整的gp120结构中,可变环结构可能要绕道接近桥接层的保守结构。

17b表位可能进一步通过CD4诱导的构象改变来掩盖自己,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作用。

3534435

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位点

gp120上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结合位点17b表位重叠。

他们均有CD4结合所诱导形成,并且都含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

突变分析显示,,与17b重链结合的碱性和中性氨基酸(Lys121、Arg419、Lys421、Gln422)对于CCR5的结合也非常重要。

17b重链上的疏水性酸性表面可能是模拟对于gp120结合和HIV-1侵染很重要的CCR5的富含Tyr、酸性的N末

端。

几何学上,这个位点在gp120和CD4结合后恰好位于细胞膜上。

桥接层上碱性表面与趋化因子受体酸性表面之间的电荷的相互作用可能诱导产生与病毒侵染有关的构象变化。

寡聚体和gp41的相互作用

尽管分离是是单体,但gp120在病毒表面可能与gp41相互作用形成三聚体。

内结构域上的大片电中性的表面(图3c)可能是三聚体困扎的位点,主要依据是:

它缺乏糖基化;序列上的保守性;有CD4和CCR5结合位点;和对此区域的免疫反应。

这些观点在随同的信件中详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个三聚体模型。

突变和抗体结合分析指示全长gp120的N、C末端对于gp120与CD4的相互作用是最重要的区域。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期望与gp41相互作用的区域是从gp120核心中延伸出来并且指向病毒包膜,并且保守、电中性的表面在寡聚体和gp41相互作用面中被封闭。

在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中有相似的构造:

HA1延伸出来的N、C末端与HA2跨膜蛋白相互作用。

gp120核心的构象变化

有大量证据提示CD4的结合诱导gp120发生构象变化,但大部分证据来自于有合适位置的可变环的完整的gp120或gp120-gp41复合物的寡聚体。

这个三体复合物的结构提供了在gp120核心上发生的构象改变的特征的线索。

(尽管17b的结合可能导致在晶体上中gp120的构象变化,但CD4的结合要比17b产生的构象变化更广泛和全面,这提示CD4的结合可能在所观察到的gp120的结构的星星恒重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我们此时观察到的gp120的构象在缺乏CD4是是否能保留下来,Phe43空洞(现在为一口袋)可能会提供一个更复杂的结构困境。

如上所述,空洞内分布的氨基酸残基均高度保守并且如果暴露在口袋后会有令人费解的疏水性产生。

这个口袋结构与桥接层紧密地连接,这是gp120在缺乏CD4独具的特征。

因此,比如说,桥接层的主要的酰胺氨基酸425和在gp120与CD4结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Glu370之间形成氢键(图3j);Ile424与Phe382形成广泛的疏水性接触,位于外结构域的口袋中;并且Trp427与Trp112垂直叠在一起,位于内结构域口袋中(图3b)。

Trp427的Nε原子与Trp112的吲哚的电子之间形成氢键而存在脆弱的平衡。

这些结构对内外结构域之间的方向转换可能很必要。

17b与gp120结合的特征可能提供了CD4诱导了构象变化的额外证据。

我们没有观察到17b与gp120核心的结构,除非存在CD4,但是,然后三体复合物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