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080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docx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

篇一: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计划经济优点

1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2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

3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

商业发展计划经济)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4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

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缺点

1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2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3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4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市场的功能

1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2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

3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这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4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

5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缺陷

1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

2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

3调节具有局限性

4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公平竞争

5市场竞争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问题

6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金融危机中的市场经济

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由于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支配,必然出现了社会人群贫富的两极分化。

而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贫富差别的扩大,就必然造成有效需求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不足,由此必然导致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竟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来解决的经济形态。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的经营和管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即资源如何配置,都由市场自发调节。

然而,这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政府。

为了克服垄断和外部性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都需要有政府的参与,以实行对经济的监管和调控。

但同时,他也强调“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误的地方”,必须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搞市场经济必须要监管市

场。

”高尚全说,这才是金融危机给与中国的启示。

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说市场经济不行了。

金融危机考验着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

反对美国政府救市的一个理由是:

自由市场经济不允许国家和政府从事主要的经济活动。

这是经济自由主义者数百年来的主要信条:

经济活动应当由私人来办,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易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锻炼公民。

而政府管理经济总是效率不高,而且更容易腐败。

自由放任主义者坚信,自由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主要的经济问题,甚至自身就可以形成自发的秩序,从而最终规约市场的运作。

然而,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如今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有其偏颇之处。

本来,公司和银行管理不当,导致破产,由其经营者承担责任,让别人另起炉灶,有能力者胜出,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

但是,当市场经济本身的运作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导致全社会的恐慌时,完全依靠市场自己来解决问题,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太大。

所以,政府在适当的时候代表公共机构出来干预和救市也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下的责任是维护交易规则,当公司出现欺骗消费者和客户、做假账欺骗股民时,政府的调查、干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这里的政府也包括司法机关)。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也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共和党八年执政以后要为经济政策负主要责任的原因。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此前民主党克林顿政府八年执政中,政府监管的责任问题同样存在。

当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已经留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华尔街在15年里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一些国会议员提出的监管意见无人理睬,结果是衍生品越滚越大,投资者们更加贪婪地制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最终当无力偿还房屋贷款的人日益增多,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导致系统性的入不敷出,金融危机终于造成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迷信市场经济的万能是一种幼稚片面的想法,但由此而全盘否认自由市场经济则同样不可取。

与自由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更为突出。

因为它表面上没有经济危机,但实质上因为政府管制了经济的主要部分,官僚的权力太大,并且同样会主观随意地管制经济,有可能带来全社会的低效率和经济萧条。

苏联及东欧的经济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则有幸在30年前开始了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

计划经济可以在局部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部门显出某些优势,但总体上会扼杀社会经济效率、个人创造性和积极性。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基本体制上的差别仍然明显。

保持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效率和创造性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在监管市场规则和维护工商业道德方面的职责,而不是放任自流,才是救世之道。

金融危机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中国金融稳步、有序开放。

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同世界的交往还

不是那么广泛,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有影响,但还不是那么大。

我们要看到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影响,特别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因此对中国经济也必将造成影响。

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是9.9%。

这是近6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

当然,这里面有我们主观调控的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世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已经产生了影响。

我们见事还是比较早的。

今年6月份,我们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出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控。

我们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

这些措施有的已经见到效果,有的可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有效果。

中国有广大的农村,有广大的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内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只要我们政策对头,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于这点,我们抱有充分的信心。

两种市场经济的融合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运作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不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即国情)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真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于:

〈l〉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不同公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局部手利益与局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已经根本不同于资本家之间那样带有完全敌对性质的冲突;〈2〉它是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为目的的,而不是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是以实现和追逐剩余价值作为唯一的目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处于无政府状态:

⑷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手段是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象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那样,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乘人之危,乘机发财,以至指望不幸事件、指望荒年、大火灾等等。

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过去,一提到市场经济,就不加分析地把它一概说成资本主义的东西。

这种观点,现在看来应该加以摒弃。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和市场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划分为两个领域,但社会主义经济毕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毕竟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那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已经消亡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无政府状态的市场经济。

所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因素又是互相渗透的。

即在计划经济中有商品交换这种市场因素,在市场经济中又有在计划指导下进行这种计划因素。

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都共同地起着作用。

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中一系列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如果违背这些经济规律的要求或违背其中某一个经济规律的要求,都必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有的同志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说成第一与第二的关系、人和工具的关系、一个从正面起作用、一个从反面起作用的关系。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未必是妥当的。

有的同志说,不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但是,还必须补充说明,不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不按价值规律办事,同样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难道近三十年来的实践,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吗?

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不可分割的。

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市场基础上的计划经济。

所以,我们在计划经济领域中,要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而且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计划的正确制订

和顺利实现。

而在市场经济领域中,要坚持计划指导,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如向生产单位提供社会需求情况,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指导生产,调节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避免盲目生产给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损失和浪费。

这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否还存矛盾呢?

肯定存在矛盾,很有可能发生为生产市场产品而冲击国家计划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是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的反映,只要坚持国家计划产品以经济合同作保证,又搞好经济立法,成立经济法院,发生问题依法制裁,而且对不按时、按质、按量等交付国家计划产品而造成损失者要求其负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即使出现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总之,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所决定的。

只有结合,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主义经济搞得”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步伐。

篇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

「内容提要」尽管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20年的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中国依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

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质是用高投入的方式保持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

要继续使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的增长率,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向市场取向的改革。

在双轨体制下市场体制的高效率昭彰在人耳目,为市场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理论观念的革新及其有关政策的确立。

「关键词」计划经济/双轨体制/市场经济/当代中国

1953年,中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或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1956年全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而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明确以市场为取向,逐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1992年进一步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迄至今日,计划经济体制已在许多重要领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没有1953年的过渡,当然也不会有1978年的过渡。

问题是:

为什么市场经济被放弃20余年之后,又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对经济学来说,如果1953年直接就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也许是最经济的。

事实是,当初否定市场经济而向计划经济过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注:

盛洪主编: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

当一个民族在经济衰落时又经历了外族入侵和战争,人们对强国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他们就会确立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只能是计划经济,他们也就会赞成政府对经济各个领域的干预,实行计划经济。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责难人们当初作出的这样一个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

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注:

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

《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

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以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份额由68.4%下降为35.4%;建筑业和运输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商业则从15.4%下降为9.8%。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599.1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达2734.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992亿元,比1952年的343.3亿元增长17.9倍(注:

马洪主编:

《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153页。

)。

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也大大增强。

问题在于何以在这种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之下,中国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没有实现赶超的目标?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缺乏效率的,它经常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生产的低效率。

经济增长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投入(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增加;另一个是由技术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计划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入的增加,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提高。

从1953~1978年,中国的积累率平均达到29.5%。

1976~1978年的积累率达33.5%,是改革前积累率登峰造极的一个时期。

就是在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积累率也达到22.7%。

如此高比例的资本积累,是带来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是,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据林毅夫等人的结论,在1952~1981年间,即使采取最有利的假设,中国的总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也仅为0.5%(注:

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

《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

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

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1957~1982年间,中国国营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注:

theworldbank,china:

long-termissuesandoptionswashinstond.c.,1985.)。

邓小平1978年在鞍山曾说,生产同样产量的钢铁,日本只需要四五万人,而鞍钢却要二十几万人,不改革不行了(注:

《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帕金斯教授的估计,中国经济在1953~197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4.4%,其中劳动力为增长所作的贡献为1.8%,资本为2.0%,生产率增长只占0.6%(注:

d•h•帕金斯等著:

《走向21世纪: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是相对于他国的效率低下,更在于这种低效率呈现的是继续下降趋势,既定的投资水平造成的产量增长越来越小。

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生产一千瓦小时的电所需投资,是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期间所需投资的三倍;生产一吨钢所需投资近乎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所需投资的两倍(注: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页。

)。

“如果从劳动生产率发展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失败的记录”(注: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

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

“总的来说,中国生产率的发展状况远远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了”(注: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

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形成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尽管有20余年的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未能实现经济现代化。

摆脱贫困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率的低水平及其增长缓慢,而这又主要归因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

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停滞。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限供应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由于条块体制的僵硬分隔,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限制,很难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研究项目重复。

同时,新技术应用率也很低,原因是,研究机构没有兴趣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不能为他们的研究人员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厂长也没有利用这些成果的动机,因为对技术革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而要承担的风险很大,因为革新进程会威胁到生产指标的完成。

由于国家是以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价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计划目标才是各级经营者惟一关心的事情。

更严重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资源在全国范围和企业间的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

中央政府往往是根据政治或军事考虑分配资源,而忽视经济上是否合算。

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命令属性,当政府作出一项大的错误决策时,它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就是如此。

同时,同样由于指令性计划的约束,各个部门或地方都试图建立各自独立的小系统,而牺牲规模经济利益(注:

叶孔嘉:

《经济改革综述》,戴沃尔特•加勒森主编:

《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

总之,计划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是造成严重制约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原因。

因此,如果发挥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未来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以良好的经济绩效尽可能地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进行改革。

篇三: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大会?

?

”。

歌词中的“大会”是()

a.中共七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九大d.十三届二中全会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

()

a、纠正文革以来“左”倾教条主义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d、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因为这次会议()

a.是在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的情况下召开的

B.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d.决定在国有企业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5、“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实行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权②转变了经营方式③调整了分配方式④取消了粮食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昌宏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

这份合同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原因应该是()①它标志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②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

③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④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偿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改革开放以来,下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②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9、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了

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10、《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这里的“它”是指: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B.农村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2、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

“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

?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13、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a.农村B.城市c.沿海地区d.内地省会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主要依据应是a.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16、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

他说:

搞活经济?

?

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