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0705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资料.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人物

称号

作品

影响/意义

观点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人类历史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卢梭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爱弥儿》

“自然教育”

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教育论》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

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

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按教育者的意图主动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严密的教育学体系,按这个体系实施的教育又被称为传统教育

杜威

美国哲学、教育家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的教育理论几乎完全排除了教育是一些人按照特定意图主动影响另一些人的活动的观点,称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点

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认为教育并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韩愈

《师说》

认为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凯洛夫

《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认为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上层建筑

1.“定义性陈述”:

①“规定性定义”:

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

②“描述性定义”:

指的是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

③“纲领性定义”:

这类定义主要不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实际状况,而是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2.教育的定义:

①广义的教育:

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②狭义的教育:

通常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学的定义:

①宏观:

(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②中观:

(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

(作为失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的产生有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①生物起源论:

沛西能和利托尔诺

②心理起源论:

孟禄

③劳动起源论:

苏联

5.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6.教育产生的条件:

①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②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7.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①教育的无阶级性;②教育的非独立性;③教育的原始性。

8.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

古代奴隶制国家——埃及。

9.周朝的学校分为:

国学与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四种。

10.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①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②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③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

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2.古希腊的“三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3.柏拉图的教育主张:

他认为民主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只会导致雅典的衰亡,他所推崇的是斯巴达那种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体的教育。

但是,民主整体的雅典却不可能给他实践这种教育主张的机会,因此他只能在《理想国》中描绘这种“理想”的教育。

柏拉图在哲学上认为,对于认识而言,特殊和具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认识特殊和具体的感性认识只能给我们造成假象,只有对于一般和理念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

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教育思想中,便是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是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1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

他的学说开了后代资产阶级的‘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在亚里士多德的发展学说中已经萌芽着后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中的‘内发论’的倾向。

另外,亚里士多德强化了由柏拉图凯斯的“主智主义”的教育观。

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把教育区分为两类:

有用的与文雅的。

“有用的”是不高尚的,因为它服务于事功与实用;“文雅的”是高尚的,人性的,因为它服务于闲暇。

15.卢梭倡导“内发论”;洛克倡导白板说;赫尔巴特倡导外铄论。

16.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7.“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③主张用实验数据座位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

18.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即生活;②从做中学;③儿童中心。

19.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前后,德国有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

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以第斯多惠为代表的“全人类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①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③从发展的结构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得矛盾。

④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⑤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①②③④⑤⑥

①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

②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③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

3.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教育。

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

4.教育的两个基本的关系: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5.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6.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②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③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人的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7.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补充: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方方面面的条件。

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如果这两种影响严重冲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如果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学校教育就难以对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明显相左,或者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至少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9.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①教育能够把可能得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②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③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④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⑤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①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②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10.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11.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③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12.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①间接性;②隐含性;③潜在性;④迟效性;⑤超前性

1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②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③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④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14.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⑤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⑥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②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③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④教育具有继承性

⑤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重点章节)

1.教育规律的定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2.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

所谓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首先,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其次,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构三个构成要素。

3.教育规律的分类:

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4.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

①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

②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③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④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

5.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

内功能规律:

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各方面的作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特点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展开;

外功能规律:

教育通过影响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全方位地发生作用。

6.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①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②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④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7.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

我们认为,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

8.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

(一)认识教育规律

(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要向实践学习

(3)要向同行学习

(4)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二)利用教育规律

(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2)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以下几个原则)(重点记忆)

9.教育的人道性原则:

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

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③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④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⑤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10.教育的个性原则:

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③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④培养学生的特长

11.教育的创造性原则:

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②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④鼓励多样性和个性

⑤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⑥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

⑦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

12.教育的活动性原则:

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③多让学生自主活动

④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⑤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13.教育的民主性原则:

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不断增加教育机会

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③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提倡启发式教育

14.教育艺术:

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性的教育个性点和美感。

15.教育艺术的特点:

①情感性

❤教育艺术的情感性与其他艺术的情感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其他艺术中,艺术家尽情宣泄纯个人情感的各种复杂情感(尤其在现代派艺术中更是如此);而在教育艺术中,这样做往往是不允许的。

②一般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往往是站在自己作品的后面,通过艺术形象这一中介影响欣赏者得审美情感,因而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面对面的,在教育活动中师生是可以直接进行情感交流的。

③一般艺术对人的情感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富有张力的,譬如,对同一艺术形象,有的人爱,有的人恨;欣赏同一艺术品,有人笑,也有人哭,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艺术形象,也有可能时喜时悲,时笑时哭。

而教育活动由于受教育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情感影响的性质或方向则更为确定、更为健康和更富有引导性。

②双边性

③创造性

④审美性

16.教育口语的特点及要求:

①针对性,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因人施言、因时施言、因地施言;

②诱导性,即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悦耳又达心;

③说理性,即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④感染性,即动之以情,以灼热的情感渲染气氛,打动学生;

⑤教育性,即对学生要有教育上的意义。

17.批评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的原则;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抱偏见,不抱成见,不搞无限上纲,也不搞“秋后算账”;③要与人为善,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

④要讲究方法,有时需要个人谈话,有时需要公开批评;有时只能暗示,有时必须挑明;有时硬话软说、严话宽说,有时应该软化硬说、宽话严说,一切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

18.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①冲淡,即冷处理,以冲淡紧张气氛;

②顺话,即顺着学生的情势说话,这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因势利导的工作方法;

③趣解,即把学生和自身突然发生的某种行为或言语做某种谐趣或幽默的解释。

19.教育体态言语的特点:

①直观性;②模糊性;③敏感性;④辅助性。

20.教育幽默的定义:

教育幽默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技巧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教育艺术。

21.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或机制:

①制造悬念;②铺垫渲染;③出现反转;④产生突变。

22.教育幽默的表达方式一般有下列四种形式:

①表情幽默;②动作幽默;③书面语幽默;④口头语言幽默。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①体能、智能;②活动能力;③道德品质;④情感、意志、性格;

4.人的素质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

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可作若干层次的分解,人在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层次上也还有一个多方面发展的问题。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等人。

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7.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①人性不变;②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8.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①时代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②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③重视科学教育。

9.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①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②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10.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这种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一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的综合放映。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隐藏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又隐藏着社会的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12.“五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各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德育

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

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智育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主要是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给予他们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与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体育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素质,教授学生逐步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