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887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人物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康德(1724——1804),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他年轻时就几乎熟悉了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现状,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康德抱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即承认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自在之物”,承认物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因而,他31岁时匿名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大胆否定了宇宙起源的神创论,提出了宇宙起源的“星云假说”,第一次用科学观点回答了宇宙成因这一重大而又基本的科学问题,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

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休谟(1711——1776),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生平和著作 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专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  ,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二、案例

案例1 四月桃花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诗中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

“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

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

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

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

序中写道:

“(大林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 (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

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

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 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

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

于是提笔顺口续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

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

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

案例2 天花与牛痘

人类对天花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与天花作斗争的实践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天花的认识也月越来越深入。

天花――人类的噩梦。

天花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是最早被人类记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曾留下了天花流行的痕迹。

在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考古学家在其脸部找到了有天花的印记,通过考古学和病理学的研究,证明了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一个天花病例。

   

在人类历史上,天花的大规模流行常常伴随着战争而来,但天花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却远远超过了战争。

165年,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它整整肆虐了15年,杀死了意大利全国人口的1/3。

那些在瘟疫中幸存的人不是眼睛瞎了,就是面部严重变形。

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A中突然爆发了天花,诺曼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统统杀死。

11世纪,罗马教皇组织十字军远征,也是这种可怕的传染病致使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

1519年,当西班牙军队入侵美洲时,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枪炮,更带去了天花这种秘密武器。

结果,美洲土著人认为这是神的意志,是神站在了入侵者的一方,因此他们放弃了抵抗。

天花在中世纪的欧洲也留下了阴影。

18世纪时,天花在欧洲流行了数十年,导致6000万人的死亡。

在当时,欧洲幸存下来的人中平均每5人就有一位是“麻脸”。

不仅是平民,许多皇族权贵人物也逃不过天花。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经得到了一枚非常名贵的钻石,名为“蓝色希望”,路易十四只戴了一次,不久后便得天花身亡,这枚名贵的钻石从此也成了邪恶的代名词,以至于以后无人再敢去碰它。

在那个时期,英国、俄国、德国的几位国王也都死于天花。

在随后的几百年间,天花的数次大流行夺去了欧洲3亿人的生命,而20世纪所有的大战死亡人数最多几千万,还不及因患天花死亡人数的1/3。

我国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始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天花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的战争中由俘虏带来的,所以当时被称作“虏疮”。

唐宋以后,天花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明代以后,由于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天花的流行范围更广。

满族人入关之前,因为没有受过天花的侵袭,不具有免疫力,以至于他们因为害怕得上这种病而不敢出征。

据史料记载,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都是死于天花。

   

案例3 勾股定理的由来

平面几何中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们得从“5、12、13”这两组数字说起。

   在很早的时候,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水来进行人工灌溉,这就需要修建水渠、水池和堤坝等工程。

同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不得不在洪水之后又重新划分土地。

测量土地的需要导致了几何学的产生。

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按照边长为3:

4:

5的比例画一个三角形,那么与边长5相对的角是直角。

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已知的道理在地面上画直角三角形的。

从表面上看,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画直角三角形,但是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却是零散、孤立和粗浅的。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人们在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继古埃及人之后,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古巴比伦也有一个类似的直角三角形画法,但其边长的比例是5:

12:

13,与“13”相对的角是直角。

毕达哥拉斯借助于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运用自己的头脑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提炼,终于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

夹直角的两边的长度的平方和与对着直角一边的平方恰好相等。

用公式表示,即A2+b2=c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勾股定理。

因为是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所以也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

实际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略早于毕达哥拉斯的时候,就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并有所总结,只是没有形成抽象的表达形式。

案例4 苯环结构的发现

科学发现不仅仅是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科学家思维创造的过程,要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864年的冬天,凯库勒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

这时他正在研究苯分子的结构问题,但进展很慢,几子陷入了困境。

一天晚上,他在书房中打起了吐睡,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

在梦中,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看到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

凯库勒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并由此联想到了苯分子的结构,提出了苯环结构假说。

后来,凯库勒在1890年的讲演中描述道:

“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

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了瞌睡。

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

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他们盘绕,旋转,像蛇一样运动着。

看,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的在我的眼前旋转着。

像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其余时间,做出了这个假想。

”对于他的发现,凯库勒说:

“我们应该会做梦!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案例5 昂贵的旧石板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唐时,江宁府(今天的南京市) 已是客商云集的繁华京畿之地。

一天,一个来自西域的胡商在漫步郊外时看见一户农家门前有块石板,这块石板是个浑然天成的大圆盘,胡商开了很高的价钱想买下它。

农夫见这个胡商衣着雍容华贵,头戴一顶镶嵌着五光十色宝石的帽子,面貌白皙、鼻梁高耸、瞳仁碧蓝,显然是个外族人,于是顿生戒心,说这石板是他家的传家宝,不卖!

那个胡商只好悻悻地走了。

实际上,这块石板并非农夫的传家宝,而是他在耕田时偶然发现的,由于觉得这块石板还有些用场,农夫就从泥中把它抠出来搬回了家,用几块砖头支在门前当饭桌用。

当农夫见胡商竟然肯出十两银子买这块石板时,就暗自思忖,既然这个胡商肯出十两银子,想必这玩意儿会值更多的钱,于是就不肯轻易出手了。

胡商走后,农夫立即和妻儿将这块石板抬进院子支起来。

除了继续用它当饭桌,农夫再也想不出可以有其他的用场。

第二天,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升珠宝才肯出卖。

虽然胡商没有想到农夫会如此抬高价格,但他还是答应了,只是要回去筹措这笔钱。

胡商走后,农夫非常高兴,终于要发大财了。

他赶紧把石板从院子抬进了屋里,点起灯盏连夜清洗石板上的泥迹油污,并且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非常光溜。

他考虑等明天胡商来时,可以将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的价钱再抬高一倍。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

农夫抬出石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叫可惜。

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

如此交替进行,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

普通的日晷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

但现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就一文不值了。

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及。

观点案例点评:

对于认识的本质,在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本专题列举了西方哲学史上几种著名的观点。

观点1中,柏拉图认为知识为人先天固有,对外界的感受只是起到促进知识回忆的作用,外界并不是知识的来源。

这样,在柏拉图看来,认识就是回忆人先天就具有的知识。

观点2中,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感觉比作蜡块,把作为事物的本质的形式比作金属的图纹,就像只有金属的图纹作用于蜡块,蜡块上才会产生印记一样,只有外界事物的形式作用于人的灵魂,人才会产生知识。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不完全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事物,但他肯定了认识来源于外界。

经验论是哲学认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案例3介绍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盛行的天赋观念论,把人的心灵比作上面没有任何东西的白板,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正是经验在心灵的白板上留下了痕迹。

洛克的白板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观点4介绍了法国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笛卡儿是唯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笛卡儿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把“清楚明白”、“普遍必然”作为知识的衡量标准,认为从经验得来的观念不符合这一要求,只有来自于理性自身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知识的来源是人先天就有的天赋观念。

在西方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双方的观点各有长短,于是怀疑论出现了。

观点5介绍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怀疑论观点。

休谟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争论不休,其根源在于它们都想超出人类的感觉印象,而实际上,我们能确定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印象,至于感觉印象的来源,则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认识的。

这样,休谟就把认识的直接来源确定为人的感觉印象,而不管认识的最终根源。

实际上,休谟的怀疑论回避了认识的来源问题。

案例6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的发生认识论在当代哲学认识论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传统哲学认识论不同,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认识主客体的说明依赖于认识中介物的“双重的逐步建构”。

在皮亚杰看来,认识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主客体的共同“建构”。

这表明,皮亚杰既注意到了认识主体的作用,也注意到了认识客体的作用,而不再像传统的经验论或者唯理论那样过分强调和扩大其中的一方。

在所提供的实际案例中,案例1、案例2、案例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案例1中,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序中的分析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察。

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是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

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情况。

同样,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 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否则,就容易犯错误, 闹笑话。

案例2介绍了人类对天花病的认识和防治的历程,说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早期, 由于对天花的了解甚少,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神秘疾病。

随着人类对天花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唐朝的时候,人们已经把天花视为一种“毒”,鼻苗种痘的医学根据就是以毒攻毒。

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和多次实践,终于发现了防止天花的根本方法――接种牛痘。

可以看到,人类对于防治天花手段的认识正是随着人类防治天花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这些实践,人们对于防治天花手段的认识就不会发展。

案例3说明;著名的勾股定理并不是人类天生就知道的,而是在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的实践中,通过毕达哥拉斯的研究,才发现的。

案例4、案例5说明,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 同时也受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素质、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案例4“苯环结构的发现”说明了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凯库勒正是从他的梦出发,联想到了苯环的建构。

其实,认识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而认识主体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理性动物,他还是一个具有意志和情感的主体,所以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案例5中,对于同一个破旧的石板,农夫认为除了当饭桌没有其他的用途,而胡商则视为至宝,愿意出巨资高价购买,两者的看法有天壤之别。

原因在于,农夫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使他认识不到这个旧石板的真正用途,而见多识广的胡商则了解旧石板的精妙之处。

同是认识主体,面对同样的事物, 由于其自身素质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就不同。

也正是因为如此,农夫才把旧石板打磨一新,认为这样能够卖个好价钱,而胡商则认为打磨一新的石板一文不值。

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派别的真理观

观点1托马斯.阿奎那的“双重真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是13世纪意大利多米尼克修会修道士,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

他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双重真理论”。

托马斯•阿奎那把真理划分为世俗真理和神学真理,肯定神学真理高于世俗真理,信仰高于理性。

他说:

“为了使人类得救,必须知道一些超出理智之外的上帝启示的道理――至于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也必须用上帝的启示来指导。

凡用理智讨论上帝所得的真理,这只能有少数人可得到,而且费时很多,还不免带着许多错误。

但是,这种真理的认识,关系到全人类在上帝那里得到拯救,所以为了使人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必须用上帝启示的道理来指导。

因此,除了用人的理智所得的哲学理论外,还必须有上帝启示的神圣道理。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是往往出错,而且只能认识较低级的事物。

关于上帝的更高的真理,只能来自上帝启示,依靠对神的信仰。

他进一步认为,神学探究的对象高于理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学的原理是凭借启示直接由神而来的,不需要凭借其他科学;神学的确实性来自神的光照,不会犯错误,而其他科学的确定性来自人的理性,可能犯错误。

观点2 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思维是经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适应行为和反应的机能,它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认识不是要探寻什么客观真理,而是为了求得令人满意的适应环境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宁和满足。

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人的认识并无“先存的原型”,真理不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只是经验与经验之间的一种关系。

詹姆士认为,一种观念只要能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给人带来具体的利益和满意的效果就是真理。

詹姆士说:

“理论的真理性不是我们心灵与原型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心灵之内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概念,我们能用它很顺利地从一部分经验转移到另一部分经验,将事物完满地联系起来,很稳妥工作起来,而且能够简化劳动,节省劳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真的。

”詹姆士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他认为“纯粹的客观真理是哪里也找不到的”。

他说:

“真理是从经验中产生,并随时随刻代表我们各个人的最有利的反应”。

因而,真理也是随环境和个人利益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

詹姆士指出:

“我们今天只能按照能得到的真理去生活,并且准备明天把它叫做是假的。

 实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思想、理论等等只是一些有待证明的假定,是人们行为的工具,可以由人们根据对自己是否方便、省力而任意选择的。

杜威说:

“所有的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都必须视为假设,它们都是工具。

与其他一切工具一样,他们的价值不在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所造成结果中显示出来的效果。

”杜威认为这种“工具”不具有客观实际的意义。

案例点评:

以上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真理客观性的看法。

观点1介绍了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

阿奎那把真理分为神学真理与世俗真理,肯定神学真理高于世俗真理,认为神学真理来自于上帝的启示,尽管他也认为神学真理的内容是不可更改的,但实际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观点2介绍了实用主义特别是其代表人物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关于真理的看法。

实用主义把真理视为一种经验或者工具,就这种经验或者工具而言,重要的不是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而是是否能够给人带来满意的效果。

这样,也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不过,也应当指出,实用主义真理观对于真理的价值性的认识还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四、典故

1.比萨斜塔试验(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解放思想)

传说:

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人影浮动,议论纷纷。

只见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这是做什么呢?

这是在进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较量!

原来,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一千多年来,在书本里,在课堂上,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更改的真理来讲述,没有人敢去怀疑它。

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怀疑。

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如果把十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下落的速度就应该比原来快九倍。

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于是,他决定亲自做实验来辨别亚里士多德这个理论的对错。

大家望着伽利略的身影,有的沉思,有的嘲笑。

嘲笑者大声他说:

"他一定是疯了,让他去胡闹吧!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

"这时,伽利略到了塔顶。

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

伽利略高声喊道:

"大家注意,铁球落下去了。

"他把两手同时张开。

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实验的结果无情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有力地证明了伽利略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即:

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这个科学史上的传说告诉我们,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牛津大论战(真理进化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发表后,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异常的激烈。

由赫胥黎为首的进化论的拥护者和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宗教势力,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场大沦战,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这是1860年6月的一天,牛津大学的讲演厅里座无虚席,威尔伯福斯气势汹汹地首先质问赫胥黎:

"你是从猿祖父还是从猿祖母那一方面出来的?

"

   这句刻毒而俏皮的话音刚一落,坐在会场前面,呐喊助威的教徒们就嚷嚷起来。

那些被主教老婆拖来看热闹的太太、小姐们也如疯似狂地挥动着白手帕呐喊助威。

这时,赫胥黎并没有被这气势所吓倒,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大声反击说:

   “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

只有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而又一心要靠祖先牌头的人,才以祖先野蛮而感到羞耻。

   赫胥黎刚说完,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

这时不少学者纷纷站起来讲话,宣传进化论。

当年贝格尔号舰的船长也站起来说:

   “我们在航行中看到的无数事实可以证明'上帝造人说'的谬误,我们和达尔文在船上就批判过《创世记》。

由于站在进化论一边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布留斯特夫人当场就昏了过去,还有一个牧师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急败坏地忙问牧师:

“现在都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是真的吗?

   牧师不得不吞吞吐吐地答道:

“是这样”。

   这位妻子一听,十分沮丧他说:

“我的上帝呀,但愿这不是在我们国家里,至少不是在我们这个城市里。

   由于牛津大辩论,进化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阐述进化论的著作陆续出版。

真理在斗争中愈辩愈明。

3.第谷、刻卜勒和行星三定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尽的记录,还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星表上的错误一一纠正,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

可惜由于缺乏理论思维,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