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8343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修改版3.docx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修改版3

带有新型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YingshuangWang•ZhichunLiu•

SuyiHuang•

WeiLiu•

WeiweiLi

Received:

9July2009/Accepted:

3March2010/Publishedonline:

24February2011

_Springer-Verlag2011

摘要一个新型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制造和测试,经过了原始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实验调查研究。

两个热交换器运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新模型的整体性能效率比分段挡板换热器高20%-30%。

引言在许多领域换热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备,如石油精炼,发电,化学工程,过程工业、食品工业等。

在不同种类的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STHX)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靠的结构、成熟技术和广泛的实用性,使其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1]。

在STHX中,挡板元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支持管管束及壳侧流体的扰动。

根据壳侧流体的流动方向,STHX可分为横向流、纵向流、螺旋流三类。

在STHX的壳侧,压降和热交换随流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点对换热器的性能有非常的影响。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隔板部分(SB-STHX)有许多缺点,比如管束经常发生高压降、低传热效率、有害的壳侧振动所引起的流动。

当传统的弓形隔板用于STHX,在相同的热负荷下,为了抵消更高的压降,通常需要更高泵功率。

因此,一种新型的STHX,使用不同类型的隔板可以获得更高的传热效率较低的压降。

压降、整体传热是换热系统运营费用的两个相互依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提高性能,开发了不同类型挡板换热器,它有相当高的传热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压力降,如杆板换热器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2-11]。

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开发新型的STHX克服上述不足,并实验研究其性能。

此外,还将其与SB-STHX换热器进行性能比较。

2新型隔板STHX的结构及其制造

具有螺旋隔板的STHX,壳侧螺旋流动有某些优势,比如教高传热效率和较低的流动阻力[5、6、8]。

然而,很难制造连续螺旋隔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新型的以传统的分段挡板为基础的花型隔板STHX换热器(FB-STHX),,如图1所示,一个圆挡板可以被划分为四个象限,在四个象限中,至少一个象限是空心的流体流动,而其余的象限用来支持热管。

由于花挡板交变地安装,相位(相邻板的空心零件角度)可以是30°、60°或90°。

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相位可能发生变化。

从图1可以观察到,在FB-STHX配置中的所有挡板是相同的;只有相位不同,因此制造花型挡板过程相当简化。

制造花型挡板过程和制造分段挡板是相同的,花挡板张力杆固定。

现在的FB-STHX挡板,有四个张力杆固定。

图示中数据2和3分别显示弓形隔板和花型隔板中流体流线。

从这个数据,可以观察到两种STHXs中,SB-STHX壳侧的流体流动是弯曲的,而在FB-STHX壳侧却是纵向的、有传热和流阻差异的涡流。

本文中,FB-STHX壳侧的局部换热系数试验获得并与SB-STHX的进行了研究比较。

 换热器的尺寸Φ159mm×5mm,热交换器的详细参数列表1和2所示:

2实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如图4所示,对STHX实验系统传热、压降研究。

实验设置有两个循环,热水循环和冷水循环。

两个循环的详细的描述如下

(1)在这个循环中的热水循环,水在加热温度控制装置电热水器中加热,水通过水箱流入STHX壳侧,吸热后水流入STHX容积式流量计(6),最后回到了水箱中。

进口和出口的水温流过STHX热电偶

(1)

(2)分别进行测量。

热水通过泵(八)循环。

阀门(12)和(13)控制流动速率。

(2)在这个循环中的冷水循环中水在冷却塔冷却。

冷水通过STHX壳侧流入水箱,在流体管侧面吸热后,流从STHX立方体流量计(7),最终返回了水箱中。

进口和出口的冷水温度分别由流经STHX热电偶(3)及(4)测量。

冷水通过泵(9)循环,阀门(10),(11)用来调节流量。

补水装置补充来至热水和冷水侧水流损失。

4数据采集

实验中测量了流量、温度和压降量。

数据计算表明,管侧和壳侧的流动速率、进口和出口温度遵循能量守恒。

热平衡量不少于5%。

基于壳侧与管侧能量平衡,STHX综合传热系数可以计算出来。

管侧传热系数通过经典相关性计算,所以,利用整体传热计算关联可获得壳侧传热系数,总压降可以直接测量。

所以可以得到,摩擦因素f,努塞尔特数Nu和雷诺数Re之间的相互关系。

详细描述如下:

 整体传热系数使用计算式1[12]计算

其中,hi为管侧传热系数,单位W/(m²k);ho为壳侧传热系数,单位W/(m²k);Ri为管侧污垢热阻系数,单位(㎡K)/W;Ro为壳侧污垢热阻系数,单位(㎡K)/W;Rw为管壁热阻,单位(㎡K)/W.

试验中,,由于热交换器是新引入的,忽略污垢热阻的影响。

所以,上述方程可以表示为

通过转换关系,得到整体传热系数

其中,Q为冷和热流体间平均热流密度,单位W;A为管口外径上的传热面积,单位㎡,可以通过方程4算出

N为管根数;do为管外径,单位m;L为管的有效长度,单位m;Δtm,冷热流体对数平均温度,单位℃

换热器是双管程和一个壳程,对数平均温差可归纳[12]

其中,

,为管侧内外的流体温度,℃;

为壳侧内外的流体温度,℃。

冷热流体间的传热由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m为流体质量流量,kg/s;Cp为恒压下的比热,J/(kgK).

由方程2-5,可以求得整体传热系数。

管侧热传递性能由下列公式[13]得到

下标f表示流体温度、w表示壁温

壁的热阻由下式求得

管材料为铬镍钢,电导λ为14.7W/(mK).

根据方程6、7计算管壁和管侧的传热系数,和整体传热系数k一起带入方程1,就求得壳侧传热系数ho.

Nu,f,和Re定义如下

其中,Δpo为STHX壳侧总压降,L为有效管长度,do为管外径

5实验结果与分析

Sect.2对两种类型的STHXs管侧热水和壳侧冷水进行了实验。

为了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对FB-STHX、SB-STHX在三个不同进管口速度(0.70,0.94,1.2米/秒)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性能对比。

这对正确的评估不同的热交换器综合性能、传热系数与压降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获得最高的传热速度和最低压降,所以需要对努塞尔特数Nu与压降之比比较研究。

表5、6统计的是FB-STHX在上述三种不同速度下,传热性能与与流阻间的关系,数据中的线条表示最少安装面积下,如方程12表示的,7,000≤Re≤23,000的相关系数r=0.9645。

当7000≤Re≤23000变化下的流阻相关性可以用方程13–14表示,并且相关系数为r=0.9957,

从方程5和6可以看出,努塞特数Nu和压降随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加,,在FB-STHX外壳,相同的壳速不同管速下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几乎相同,实验证明重复性好。

图7和8显示SB-STHX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

线条显示在这些数据拟合的方法,以最小面积和热传递相关在4000≤Re≤15000范围内,可以用方程15表示,以上方程的相关系数,r=0.9929,

在4000≤Re≤15000范围内流阻相关性可以用方程16–17表示,且相关系数为r=0.9983,r=0.9988

方程7、8显示,努塞特数Nu和压降随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加

在SB-STHX中,在相同的壳程速度和不同管速下,传热和流阻特征几乎都是一样的,实验证明重复性好。

从表9、表10,FB-STHX和SB-STHX壳侧的努塞特数Nu与压降Δp比较可以看出,两种换热器的努塞特数Nu、压降增加随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加,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雷诺数下,换热器FB-STHX的努塞特数是SB-STHX的50%,而压降Δp却仅仅是后者的30%,于是,壳侧流体在花折流板换热器中是纵向的,但在段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体是横向的。

因此,花折流板换热器中换热比段折流板换热器的少,所以,花折流板换热器中的压降也比段折流板换热器的少。

 

表11显示了FB-STHX和SB-STHX间综合性能Nu/Δp的比较,在相同的雷诺数Re下,FB-STHX的综合性能Nu/Δp比SB-STHX高60%。

综上所述,在相同的雷诺数下,FB-STHX壳侧的努塞特数、压降都比SB-STHX的小,而流体阻力降幅却比它高,因此,FB-STHX的综合性能Nu/Δp比SB-STHX的高,所以可以推断,在相同的压降下,FB-STHX的努塞特数比SB-STHX高。

 

6实验不确定因素分析

目前工作是,利用文献[14]提供的方法计算实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计算方法,包括尊重个别实验数量计算所需的变量的衍生工具,并运用已知的不确定性。

根据文献[14]、实验不确定性定义如下:

其中,R=f(X1,X2,...,Xn),X1,X2,...,Xn是影响结果R的变量,WX1,WX2,...,WXn 是X1,X2,...,Xn的绝对不确定因素。

FB-STHX和SB-STHX中摩擦系数的不确定因素分别是±3.6和±4.2%,而努塞特数不确定因素分别是±7.8and±8.1%。

7 总结

由实验,FB-STHX和SB-STHX的传热和流阻特点,通过对FB-STHX和SB-STHX进行性能比较研究获得。

基于实验结果可知SB-STHX和FB-STHX换热和流动阻力。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下,无论是壳侧还是管侧,FB-STHX奴塞尔数约为SB-STHX的50%,而压降约为30%。

其综合性能Nu/Δp高于SB-STHX的60%。

从节能角度设计换热器,必须考虑强化传热和流动阻力增加。

通过合理的设计,FB-STHX传热和压降性能可以优于传统SG-STHX。

 

版权声明这项工作是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文号2007CB206903)自然科学基金(批准文号51036003)重点支持的,就业学术研究中心的西蒙先生,对改善本文语言表述提供了热心帮助

参考文献

1.QianSW(2002)Handbookforheatexchangerdesign.Chemical

IndustryPress,Beijing(inChinese)

2.MukherjeeR(1992)Usedouble-segmentalbafflesinthe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ChemEngProg88:

47–52

3.LiH,KottkeV(1999)Analysisoflocalshellsideheatandmass

transferinthe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withdisc-and-doughnut.IntJHeatMassTransf42:

3509–3521

4.LiH,KottkeV(1998)Effectofbafflespacingonpressuredrop

andlocalheattransferin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

forstaggeredtubearrangement.IntJHeatMassTransf

41(10):

1303–1311

5.LeiYG,HeYL,RuiLetal(2008)Effectsofbaffleinclination

angleonflowandheattransferofaheatexchangerwithhelical

baffles.ChemEngProcess47(12):

2336–2345

6.LeiYG,HeYL,PanCetal(2008)Designandoptimizationofheat

exchangerswithhelicalbaffles.ChemEngSci63(17):

4386–4395

7.DongQW,WangYQ,LiuMS(2008)Numerical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shellsidecharacteristicsforrodbaffle

heatexchanger.ApplThermEng28:

651–660

8.PengB,WangQW,ZhangCetal(2007)Anexperimentalstudy

of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withcontinuoushelicalbaffles.

JHeatTransf129:

1425–1431

9.KaraYA,GurarasOA(2004)Computerprogramfordesigningof

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ApplThermEng24:

1797–1805

10.CostaAndre´LH,QueirozEduardoM(2008)Designoptimization

of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ApplThermEng28(14–15):

1798–1805

11.XieGN,WangQW,ZengMetal(2007)Heattransferanalysisfor

shell-and-tubeheatexchangerswithexperimentaldatabyartificial

neuralnetworksapproach.ApplThermEng27:

1096–1104

12.BejanA,KrausAD(2003)Heattransferhandbook.Wiley,

NewJersey

13.HolmanJP(1997)Heattransfer.McGraw-Hill,NewYork

14.WheelerAJ,GanjiAR(2004)Introductiontoengineering,

2ndedn.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