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docx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实用教程》
前言一、《教程》说明1.编写原因:
高中议论文教学,课程教材缺乏比较完整的方法指导体系,市面上的指导用书或在实用性上或在体系上有比较大的缺憾,不能令人满意。
2.编写宗旨:
实用。
注重方法指导和强化训练。
可供循序渐进式的学习训练,也适用有所侧重的升格型的学习训练。
3.编写特点:
系统。
大的来说,方法指导与训练分为审题立意、论述材料的选择、论述方法的运用、谋篇布局、语言的运用等五大方面,涵盖细而全;小的来说,在顾及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每一大方面下具体的方法指导也尽量求全。
简明。
每一种方法的指导与训练,都是按照“阐释”、“示例”和“训练”三个环节来进行的,个别章节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后安排了归总性的“强化训练”,简单明了。
4.使用建议:
初学者,可从第四篇“谋篇布局”开始,选择某一种结构模式仿学,能成篇之后,再接触其他篇章的训练以期得到整体的提高与升格;一种结构模式写好了,再学习其他模式,争取会写两三种结构模式,最终实现模式之间的融会贯通,实现变式,甚至建立自己的模式。
想提升的人,可针对自己的短项选择篇章和课目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升格训练。
方法的学习不必求全,但要求多,多了才能丰富,多了才有变化。
有了丰富和变化,文章的论述才能写得深透。
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想提升的人,都不要忽视“示例”中的范例和“训练”中的参考示例,对之要反复琢磨,以消化“阐释”中的方法指导内容,避免“画虎类犬”的现象,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二、致谢的话首先,感谢家人的支持!
其次,感谢提供素材的教师、学生、友人和一切对本书有帮助的人!
三、致歉的话谨向无法联系到以征求意见的素材作者表示歉意!
同时表示再三的感谢!
陈宏明2015-6-29
目录第一篇审题立意一、审题
(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第一课时化实为虚第二课时化虚为实第三课时把握重心第四课时细化定向第五课时发散追问第六课时梳理关系第七课时一分为二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审题方法的强化训练
(二)开放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第一课时抓关键词句第二课时提炼中心第三课时查原因第四课时由物及人第五课时辨明关系第六课时辨明褒贬第七课时舍次求主第八课时多向辐射第九课时求同第十课时求异第十一课时互补开放型材料作文审题方法的强化训练(三)限定性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第一课时附加任务指令的就事论事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方法第二课时附加任务指令的就事论理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限定型材料作文审题方法的强化训练二、立意
(一)常规的立意方法第一课时观点的确立方向第二课时观点的表现形态第三课时观点的单极化与多极化——对立意的重新认识及几种常见的立意方法常规立意方法的强化训练
(二)力求新颖的立意方法第一课时侧视法第二课时逆视法第三课时透视法力求新颖立意方法的强化训练(三)力求深刻的立意方法第一课时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第二课时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三课时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力求深刻立意方法的强化训练
第二篇论述材料的选择一、事实材料第一课具体事例第二课概括事实第三课统计数据二、道理材料第一课科学道理第二课社会公理第三课名言名句第四课事物属性
第三篇论述方法的运用一、事实论述方法
(一)事实论证方法第一课原因分析法第二课意义分析法第三课性质分析法第四课条件分析法第五课假设分析法第六课对比分析法第七课归纳分析法第八课引用分析法第九课比喻分析法第十课类比分析法第十一课叙议交融法第十二课多种析例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事实阐述方法第一课对“是什么”进行阐述第二课对“怎么做”进行阐述二、理论论述的方法
(一)理论论证方法第一课原因分析法第二课意义分析法第三课性质分析法第四课条件分析法第五课假设分析法第六课对比分析法第七课引用分析法第八课归纳推理法第九课类比推理第十课演绎推理法第十一课反证法第十二课归谬法
(二)理论阐述方法第一课揭示内涵第二课列举或划分外延第三课分析影响第四课挖掘根源第五课指出办法或条件第六课辩证分析第七课比喻阐述第八课引用阐述第九课对比阐述
第四篇谋篇布局一、并列的结构模式
(一)分论点并列结构模式1.类属并列的分论点结构模式第一课内涵并列的分论点结构模式第二课外延并列的分论点结构模式2.理由并列的分论点结构模式第三课原因并列的分论点模式第四课结果并列的分论点模式3.要求并列的分论点结构模式第五课方法并列的分论点模式第六课条件并列的分论点模式
(二)事实论证并列的结构模式第七课事实论证并列的结构模式(三)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并列的结构模式第八课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并列的结构模式二、对照的结构模式第九课对照的结构模式三、层进的结构模式
(一)分论点内涵层进的结构模式第十课分论点内涵层进的结构模式
(二)论证步骤层进的结构模式第十一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第十二课“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结构模式四、“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第十三课“点、正、反、深、联、结”的结构模式第十四课“引、议、提、联、深、结”的结构模式
第五篇语言的运用一、逻辑力的提升第一课概念的准确运用第二课状语、定语等修饰语的准确运用第三课事实论证中有关行为用语的具体化第四课关联词的准确运用二、情感力的提升第五课对偶、排比、反复、反问、对比等修辞的准确运用三、概括力的提升第六课叙例语言的概括简练四、文采的提升第七课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的运用第八课句式的变化
第六篇限定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第一课时审题第二课时立意第三课时材料选择第四课时论述方法的运用第五课时谋篇布局第一篇审题立意
总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写作时,最忌审题不准,从而导致立意失误。
只有审题正确,立意无误,才能在考场作文中拿到基本的分数;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
一、审题
审题最核心的工作是针对作文的话题或命题(如果仅提供材料,没有给定话题或命题,最好先确立一个话题),认真审视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把握话题或命题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近年高考作文大多是提供材料,然后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这就加大了考生的审题难度,考生往往会因为对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理解和把握偏差导致立意偏失,出现偏题或跑题而严重丢分的现象。
因此加强学生对材料作文审题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除材料作文之外,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当今考场作文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
掌握这几种命题形式的审题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立意的准确程度,从而影响到了作文的等级和考生高考的命运。
(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把握重心、细化定向、发散追问、梳理关系、一分为二。
需要提醒的是:
1.审题时不要过于在意命题作文题、半命题作文题、话题作文题中的附加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理清题目本身的限制,因为附加材料只是对题目的理解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并不对题目形成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2.审题时不要纠缠于命题作文题、话题作文题的差别,只要抓住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保证立意和写作不超过题目规定的范围就可以了。
3.审题的方法不都是孤立使用的,有时可以综合运用。
第一课时化实为虚【阐释】有些作文题目,题目中包含有比喻意义或者象征意义的物象,审题时如果仅仅把它们当本意、原意解,会导致后面的立意层次比较低,且行文时往往拓展不开思路。
化实为虚就是在审题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把题目中的具体物象转化成抽象的思想。
【示例】题目:
必须跨过这道坎(命题,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要求:
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对上面这个题目进行审题。
审题:
“坎”,本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东西,其比喻义应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灾祸、磨难等。
它既可以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
所以,考生既可以从小处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来议这道坎。
所以,“坎”这个字是审题的关键,只有把握了“坎”的寓意,才能准确把握题意。
【训练】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对下面几个题目进行审题。
1.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参考】“天空”这个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十分丰富,它可以指博大宽广、包容万物的东西,例如父母、长辈、老师;可以指高远深邃、令人神往的东西,例如自己远大的理想、人类美好的未来;可以指广阔无际、无拘无束的东西,例如自由、民主;可以指光辉熠熠的东西,例如灿烂的历史、杰出的人物;可以指给人生存能量、福泽他人的东西,例如哲人、集体、信仰;可以指明暗交替、风云变幻的东西,例如多变的历史、动荡的政局等等,不一而足。
2.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卷)【参考】审题关键要看的是“春光”“妈妈”的含义。
首先,“春光”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健康的成长等等。
其次,“妈妈”,可指亲生母亲、大地、人民、文化、祖国……。
自然地,由“春光”“妈妈”的比喻义之间的联系来看,题目中的“看”含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
3.虚掩着的门【参考】这道题着重要注意的是“门”和“虚掩着”的含义:
(1)“门”,本义是房屋、车船等地方的出入口,是能开关的障碍物;比喻义(寓意)是在人的思想、情感、人生、事业等方面起到像门一样作用的通道、出入口等。
(2)“虚掩着”,旨在强调门的状态——没有完全关紧,至少还有与外界相通的一条缝隙,只要用一点劲,门就可以打开。
这就是说“虚掩着的门”是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消除的隔阂、阻碍等,只要你真心付出,一切都会柳暗花明。
4.肩膀(2006年辽宁卷)【参考】“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可以写某人的肩膀。
虚指,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寻找“肩膀”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1)依靠。
(2)担当、承受。
(3)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
5.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9年北京卷)【参考】题目中的“翅膀”受“隐形”的限制,说明它并不是本义上的翅膀,而是带有比喻和象征的“翅膀”。
因为“翅膀”是飞翔的工具,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可以说,这“一双隐形的翅膀”,或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或者是一种执着不移的理想(梦想),或者是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或者是一种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情感力量。
二、立意
立意,是在审题的基础上,即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有所感悟,得到启发,从而确立观点——要么确立需要展开论证的论点,要么确立无需论证而只需阐述的述点,要么是二者的结合。
(何谓论点,何谓述点,会在下面“观点的单极化与多极化——对立意的重新认识及几种常见的立意方法”的章节中加以说明)在题目限制范围内确立观点,就是正确立意,否则就是离题了。
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
如果立意不新颖,与众人雷同,就会显得一般化,所以立意要新颖;如果立意没有深度,泛泛而论,就会显得肤浅,所以立意还要追求深刻。
新颖和深刻的立意可以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从而得到高分。
因此,这两点都是对立意的较高要求。
(一)常规的立意方法
第一课时观点的确立方向【阐释】观点,指的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即见解或主张)、所表示的态度。
拟设观点时可以对话题对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考,也可以对“类”、“因”、“果”、“法”、“辩证”等更为具体的思维要素进行思考,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观点。
“类”,指的是话题所涉及的事物、问题、现象等的内涵、外延。
“因”,指的是话题所涉及的事物、问题、现象等产生、变化的根源或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
“果”,指的是话题所涉及的事物、问题、现象等所产生的影响或消除、解决之后将出现的结果。
“法”,指的是对话题所涉及的事物、问题、现象等所应采取的措施、办法或采取行动的前提。
“辩证”,指的是为了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认识事物、问题、现象所出现的偏颇,而采取客观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或问题。
一般来说,从“类”的角度拟设的观点属于“是什么”的层面,从“因”的角度拟设的观点属于“为什么”的层面,从“果”的角度拟设的观点属于“怎么样”或“为什么”的层面,从“法”的角度拟设的观点属于“怎么办”的层面,而从“辩证”的角度拟设得到观点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中的哪一个,就要看它所相对而言的观点是哪一类的。
【示例】例一题目:
宽容(命题)要求:
对话题对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考,分别确立相应的观点。
观点(示例):
“是什么”——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什么”——宽容是为了让人生更从容更美丽/唯有宽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纷争,创造和谐;“怎么样”——宽容能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宽容能使人心胸更加宽广(两者既属于“怎么样”,也可看成“为什么”);“怎么办”——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例二题目:
机会与成功(话题)要求:
对话题对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考,分别确立相应的观点。
观点(示例):
“是什么”——机会是成功的敲门砖/成功垂青于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为什么”——把握好机会与成功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成功,获得更大的成功/唯有处理好机会与成功的关系,成功才会离你越近;“怎么样”——能否正确理解机会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影响到一个人的奋斗历程/对机会与成功关系的把握,折射了创业者思想的成熟度(两者既属于“怎么样”,也可看成“为什么”);“怎么办”——我们要抓住机会,创造成功/应该学会在成功的平台上创造新的机会例三题目:
讲礼貌(话题)要求:
对话题对象进行“类”、“因”、“果”、“法”、“辩证”等要素的思考,分别确立相应的观点。
观点(示例):
“类”——讲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讲礼貌,体现在穿衣戴帽、言谈举止、问候礼让等生活细节上;“因”——讲礼貌源自于改善人际关系的需要/讲礼貌是为了摆脱为人的低级和庸俗;“果”——讲礼貌可以换来他人的真诚和善意/讲礼貌可以让社会更和谐;“法”——讲礼貌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摒弃粗俗的言行/讲礼貌要求学校要广泛开展礼仪教育;“辩证”——讲礼貌要分清对象和情况,对故意伤害我们自尊的人不能讲礼貌/对胡搅蛮缠的人一味地讲礼貌无助于关系的改进【训练】一、对话题对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考,分别确立相应的观点。
1.墙【参考】“是什么”——心墙是让你我形同陌路的情感隔阂/心墙是观念的分歧,是感情的隔膜,是信仰的冲突;“为什么”——心墙的产生源于缺少沟通和相互理解/心墙这种感情隔阂是认识和利益的分歧导致的;“怎么样”——心墙影响团结,制造分裂/心墙会让人龃龉不合,甚至产生暴力和战争;“怎么办”——拆掉心墙/在心墙上打个洞,让春风徐来,让秋光乍泄2.共享【参考】“是什么”——共享就是群体成员体现平等与公平的共同享有/人类共有的物质文化财富、共同的改革成果是我们应该共享的对象;“为什么”——财富和资源的共有性,决定共享的必然性/社会地位的平等要求拥有对公共资源的共享权利;“怎么样”——共享保证和谐/有共享促进可持续发展;“怎么办”——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共享的精神成为反对垄断的利斧3.坚持与放弃【参考】“是什么”——坚持是一种品质,放弃则是一种智慧/有时,放弃是坚持的前提;“为什么”——懂得放弃才懂得坚持/知道何时坚持何时放弃,人生才能从容;“怎么样”——坚持了,让之前的放弃有了意义/很多时候,放弃给坚持让出了一条大道;“怎么办”——为了坚持,我们应该学会有所放弃/找不到出路的理想就要放弃,存有一线希望的追求就要坚持二、对话题对象进行“类”、“因”、“果”、“法”、“辩证”等要素的思考,分别确立相应的观点。
4.拒绝诱惑【参考】“类”——拒绝诱惑就是远离陷阱/我们要拒绝毒品、美色、名利等的诱惑;“因”——诱惑使人堕落/诱惑会让人丧失做人的尊严和做事的原则;“果”——拒绝诱惑让人言正身也正/拒绝诱惑,做事就有底气;“法”——拒绝诱惑要求我们去除贪欲和猎奇思想/提高修养才能更好地远离诱惑;“辩证”——拒绝诱惑并不意味着要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拒绝诱惑不能等同于不履行责任5.捷径【参考】“类”——捷径是获取成功的快速通道/捷径有获利的捷径、成名的捷径、升迁的捷径;“因”——走捷径是为了提高工作成效/走捷径是为了节约资源、节约成本、节约时间;“果”——捷径让人做事低耗高效/捷径让人捷足先登,赢得从容;“法”——走捷径要以遵纪守法为前提/走捷径要求有超人智慧和勇气;“辩证”——走捷径不是偷工减料,不是离经叛道/不是所有的工作和事情都能走捷径,务实的工作常常排斥走捷径……第二篇论述材料的选择总说议论文中论述材料的作用是:
要么引出观点,要么论证观点,要么阐述观点。
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述材料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两大类。
一、事实材料事实材料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它主要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据等等。
事实材料可以用来引出观点,可以用来论证观点,也可以用来阐述观点。
第一课具体事例【阐释】具体事例指的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行为主体在相对明确的时间和空间里所产生的具有具体结果的特定行为。
具体事例有简叙和繁叙两种。
简叙是与繁叙相对而言的。
简叙,叙述较为简略、所用文字较少。
繁叙,叙述较为详尽、所用文字较多。
相较于简叙,繁叙在某个或某几个叙述要素上有较详细的文字描述。
具体事例,不管是简叙还是繁叙,既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
连用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性质相同的具体事例组合起来构成并列或排比,或把两个或多个性质相异的具体事例组合起来构成正反对比。
具体事例的叙述一般有下面几种方式:
1.四要素概括法。
即按照行为主体、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表现或过程、行为结果的逻辑把事例表述出来。
2.三要素概括法。
即按照行为主体、行为表现或过程、行为结果的逻辑把事例表述出来。
3.二要素概括法。
即按照行为主体、行为表现或过程的逻辑把事例表述出来。
4.典故或成语故事概括法。
如孔融让梨、叶公好龙等。
当然,用来引出观点和论证观点的具体事例有正反之分,即有正面事例,也有反面事例。
【示例】思考:
下面的论述材料属于具体事例中的什么类型?
是单用还是连用?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述的?
一、(拟论述的观点:
尽职就是最高的工作原则)2012年5月29日,吴斌——一个普通大巴司机,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窗外突然飞来异物,击中了他,当场肝脾破裂、肋骨骨折,肠子流出。
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
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
解析:
繁叙、单用、四要素概括法。
二、(拟论述的观点: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屈原一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饱尝忧患,抑郁成疾,遂成一代女杰。
解析:
简叙、排比四连用、三要素概括法。
三、(拟论述的观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解析:
简叙、排比六连用、二要素概括法。
四、(拟论述的观点:
相信他人很重要)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
相反,自以为是的吕布不采纳陈宫的战术安排,举手之间就丢弃了兖州和濮阳二城;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
解析:
简叙、对比四连用、三要素概括法。
五、(拟论述的观点:
成大事者要有隐忍的精神品质)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著书解析:
简叙、排比三连用、典故概括法。
【训练】请按要求为下面的观点安排合适的具体事例。
1.观点:
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要求:
繁叙、单用、四要素概括法【参考示例】三国时蜀军大将马谡镇守街亭,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二十万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高山上。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极力劝阻,但马谡固执己见。
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最终,马谡被军法处置,身首异处。
2.观点: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要求:
繁叙、并列二连用、四要素概括法【参考示例】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
他就是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
“不要踩坏我的圆!
”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
“我能替你做些什么?
”得到的回答是: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在第欧根尼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3.观点:
自我很重要要求:
简叙、并列二连用、四要素概括法【参考示例】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哪知这矫揉造作的动作让村里人像见了瘟神一样远远地躲开她。
4.观点:
播种爱心,播种希望要求:
简叙、排比三连用、三要素概括法【参考示例】王万青将爱撒在草原,救死扶伤,换来藏区百姓健康的体魄;刘丽将爱撒向贫困学子,倾力相助换来学生们优异的成绩;孙炎明将爱撒在监狱,快乐工作,换来服刑人员真诚的忏悔。
第三篇论述方法的运用
总说论述是论证和阐述的合称。
论证是以充分的证据和适当的方法证明某种见解(即观点)是真理或谬论,目的在于让读者相信自己所提出的见解。
阐述则是表明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相关见解,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知晓自己的见解。
有的议论文以论证为主,有的议论文以阐述为主。
论述可分为事实论述和道理论述两种。
一、事实论述方法
事实论述又分为事实论证和事实阐述两种。
事实论证就是用事实来论证观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事实阐述就是用事实来阐述(即阐释)观点,解决“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
(一)事实论证方法一般情况下,事实论证包括叙例和论证两大步骤,论证依次由析例和回扣论点两个步骤完成。
具体操作时,这些步骤的有无和先后可以灵活处理。
比如,叙例和析例可以融合在一起,析例和回扣论点可以融合在一起,具体语境下回扣论点可以省略,可以先分析再叙例再回扣论点。
叙例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一、力求概括,不求生动细致。
一般把行为主体、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表现或过程、行为结果等相关要素叙述清楚就可以了。
二、要突出侧重点。
一个事实材料有时隐含多种意义,可用来证明多个论点,叙例的时候要紧扣所要证明的论点,使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
常见的事实论证方法有:
(1)原因分析法
(2)意义分析法(3)性质分析法(4)条件分析法(5)假设分析法(6)对比分析法(7)归纳分析法(8)引用分析法(9)比喻分析法(10)类比分析法(11)叙议交融法。
前四种方法主要针对内容进行辨析,后七种主要针对形式进行辨析。
其实,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最终都要归到内容层面上来。
某一事实论据,可以侧重从内容层面或是侧重从形式层面灵活选用某一种论证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
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第一课原因分析法【阐释】在叙述事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