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8068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1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练习题50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1)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西湖漫笔(节选)

宗璞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④亭旁溪水琤

(chēnɡcōnɡ),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A.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B.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在哪一句的后面?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A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________。

②B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_______。

(4)“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解析:

(1)B

(2)西湖的绿

(3)①排比;西湖各处的绿也不尽相同;②比喻;排比;青苔各富情趣的形状

(4)作者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解析】【分析】

(1)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由上句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可知下句选“”比较恰当。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4)体会句意,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B;

(2)西湖的绿;

(3)①排比、西湖各处的绿也不尽相同②比喻、排比、青苔各富情趣的形状;

(4)作者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阅读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

邢立达

   (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

)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这是它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在琥珀里找到了可爱的小恐龙。

有一天,一位琥珀商对我说:

“这个琥珀好漂亮,有两只小蚂蚁正在往树上跑。

”我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树”是羽毛,而且这个羽毛非常原始,只可能出现在白垩纪的古鸟身上,或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身上。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把这个标本带回中国,经扫描发现,这果然是一段有着八九个椎体的恐龙尾巴。

   鸟类的羽毛多样性极强,一共有五个发展阶段。

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神秘的中间环节是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终极追求,这个羽毛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艺术家的复原,我们看到这是一只在地面上奔跑的、只有18厘米高、吃着小昆虫的肉食性小恐龙,非常可爱。

(1)“原封不动”的意思是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封不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把琥珀比作“时光的胶囊”的原因是________。

(3)阅读短文,判断对错。

①琥珀是一种化石。

②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属于处在鸟类羽毛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③艺术家根据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复原出一只小恐龙。

(4)猜想一下,这只小恐龙的尾巴是怎么跑到琥珀里的?

解析: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近义词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近义词有纹丝不动、原封未动等。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画线的句子是比喻句,把“化石”比作时光的胶囊,是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③正确,②错误,短文是说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而不是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4)考查学生根据短文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联系文章内容,可以联想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故答案为: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要熟读文章,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节选)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②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

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③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

啪——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④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

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

我们看了真喜欢。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⑤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⑥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

——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

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⑦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与第②段“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中的“诱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诱骗

B.迷惑

C.吸引

D.疑惑

(2)下列对第②段中画“_____”的部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小如青草蜢

B.孩子调皮好动,如青草蜢不停地蹦跳

C.孩子身着绿衣,在田埂上如青草蜢

D.孩子快乐忙碌,如青草蜢活泼自由

(3)第③段中“我们”折柳条的目的是(  )。

A.赶鸭羊

B.编草帽

C.捆青草

D.烧午饭

(4)第⑦段写道:

“吃饱了……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下列诗句中与句中儿童的行为相似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5)作者在结尾写道: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

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丰富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篇幅

B.赞美麦子、豆荚长势好,暗示丰收在即的喜悦

C.呼应开头,突出乡村生活美好

D.暗示“我们”睡在田埂上,说明乡村生活艰苦

(6)麦子熟了和豆荚长大时,“我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请简单概括。

(7)第①段写道: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联系短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1)C

(2)D

(3)A

(4)B

(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C

(2)D(3)A(4)B(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

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

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

你同意吗?

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B

(2)D(3)C(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5.课外阅读。

小白鹅

   我爱小白鹅!

   我家的小白鹅可漂亮哩。

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微微向上翘起;高高的额上突起一个淡黄色的小包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镶嵌在脑袋两侧,总爱东瞧瞧西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哩;两只翅膀像两把大扇子,一扇起来,“呼呼”作响;一双扁扁的小脚支撑着肥胖的身子,没事的时候,摇摇摆摆着方步。

   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它摇起大翅膀,瞪起双眼,伸长脖子怪叫,连跑带飞狠狠地向你扑来,看那架势,非拧你几口不可。

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脚就能把它吓住了。

   小白鹅戏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拔着水。

顿时,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徐徐向外扩散。

你瞧,它玩得多开心呀。

有时它弯着脖颈对天歌唱;有时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觅食,向后背洒水,还不时地翻着跟头哩!

   小白鹅吃饱了、玩够了,到中午就回家生下一个沉向句、热乎乎的大鹅蛋,足有四个鸡蛋那么重。

奶奶收鹅蛋的时候,总是笑眯眯地说:

“瞧,小白鹅多能干!

(1)写出两个与文中加点词“徐徐”意思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

(2)把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小白鹅生气时的动词写下来。

(3)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绿的河面上,一双橘红色的小脚掌轻轻地拨着水。

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非拧你几口不可。

”这句话中“拧”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非……不可……”

再写一句话。

(4)联系短文内容填空。

A“我”爱小白鹅的原因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B第二自然段先总写小白鹅漂亮,然后再一步一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分别具体地说明。

(5)小白鹅的体貌特征是什么样子的?

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对比学过的课文,

你更喜欢谁笔下的白鹅?

说一说理由。

解析:

(1)慢慢;缓缓

(2)摇;瞪;伸;叫;连跑带飞;扑;拧

(3)①是把小白鹅比作小帆船。

②“拧”的意思是拧住皮肉使劲转动。

示例:

我非要超过他不可。

(4)①小白鹅漂亮;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小白鹅戏水挺有意思;小白鹅能生下大鹅蛋。

;②嘴巴;额头;眼睛;羽毛;翅膀;小脚

(5)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摇摇摆摆着方步。

我更喜欢课文中的白鹅的形象。

;因为课文中的白鹅高傲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将白鹅描写的活灵活现。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小白鹅生气时的动词即可。

(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把“小白鹅”比作“小帆船”是比喻。

②先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再用关联词关联词语造句。

解答时要先理解例句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用关联词语造句。

“非……不可……”是条件关系。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慢慢、缓缓;

(2)摇;瞪;伸;叫;连跑带飞;扑;拧;

(3)①是把小白鹅比作小帆船。

②“拧”的意思是拧住皮肉使劲转动。

示例:

我非要超过他不可。

(4)①小白鹅漂亮、小白鹅生气的时候挺可爱、小白鹅戏水挺有意思、小白鹅能生下大鹅蛋。

②嘴巴、额头、眼睛、羽毛、翅膀、小脚;

(5)红红的小嘴巴又扁又宽……摇摇摆摆着方步。

我更喜欢课文中的白鹅的形象。

;因为课文中的白鹅高傲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将白鹅描写的活灵活现。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

(3)①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②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4)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

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

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

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

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

________

②纳米技术:

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

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