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7872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docx

0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1总则

  1.1总体目标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人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人禽流感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管理

  2.1组织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内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人禽流感防控技术专家组。

  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和卫生行政部门指派,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地区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在上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地区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2.2职责分工

  2.2.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卫生部负责全国人禽流感疫情防控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制订人禽流感应急处置的政策、技术规范和专项预案,指导各地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卫生系统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组建国家级专家组为各省(区、市)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省级师资,组织专家组对各省(区、市)的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进行诊断,组织开展对全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负责流感大流行及特别重大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控制的组织协调及社会动员,拟定国家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清单,开展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人禽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防控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应急预案和防控策略,进行社会动员并指导各地(市)县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组织开展人禽流感专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组建省级专家组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专家组诊断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病例,开展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对重大人禽流感疫情的应急控制,拟定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清单,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人禽流感知识培训。

  (3)各地(市)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行政区域区内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人禽流感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人禽流感应急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督导检查和社会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人禽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置。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2.2.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技术方案的制订,组织、评估和督导疫情监测工作,负责全国疫情资料的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实验技术操作规范及各级网络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收集、鉴定各省(区、市)送检的人禽流感病毒标本,开展人禽流感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及对省级检测结果的复核工作,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②省(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本省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评估和预测本省疫情,参与并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指导、督导省内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负责本省人禽流感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③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市人禽流感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指导、督导市、县级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指导和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在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④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本地区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及监测工作,负责当地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指导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禽流感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

  

(2)医疗机构职责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的筛查与报告,负责病人的诊断、转运、隔离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以及其它各类医疗机构负责及时报告发现的病死动物情况以及有病死动物接触史的发热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有关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3)卫生监督机构职责

  负责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预检分诊、消毒、疫情报告及预防控制等工作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病例诊断和疫情发布

  3.1病例诊断

  各省(区、市)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人禽流感专家组诊断,此后发生的病例由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诊断,同时报卫生部备案。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辖区内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和会诊,并向卫生部报告。

  省级专家组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进行诊断或排除。

  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实施人禽流感病例实验室检测工作;不能开展检测的要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检测出的所有阳性标本全部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检测;检测阴性的标本,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需要的,也要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

  3.2疫情公布与通报

  卫生部负责向有关部门、国际组织、有关国家、港澳台地区通报并向社会发布人禽流感疫情信息。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部授权后,负责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疫情信息。

  4应急处置

  各地应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1本地尚未发现动物和人禽流感疫情

  本地区内尚未发现动物及人禽流感疫情,但其毗邻国家或相邻地区发生动物或/和人禽流感疫情。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关注国内外动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开展疫情风险评估。

  

(2)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

  (3)开展常规疫情、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

  (4)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的筛查工作。

  (5)开展人禽流感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控人禽流感知识水平。

  (6)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动物禽流感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区受染动物以及产品的输入。

  4.2本地有动物禽流感疫情,但尚未发现人禽流感疫情

  本地区内发生了动物禽流感疫情,但尚未发现人禽流感病例。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与农业部门紧密协作,立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样品采集工作(附件1、2)。

  

(2)启动人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附件3),疫区实行人禽流感疫情零报告制度。

  (3)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附件4)。

  (4)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疫点内人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附件5)。

  (5)医疗机构要做好病人接诊、救治、医院内感染控制等准备工作。

  (6)做好疫情调查处理等人员的个人防护(附件5)。

  4.3本地出现散发或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本地区发现散发或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但局限在一定的范围,没有出现扩散现象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人禽流感应急监测,实行人禽流感病例零报告制度。

  

(2)按照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查明病例之间的相互关联,判定是否发生人传人现象。

  (3)按照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做好医学观察。

  (4)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疫点内人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5)医疗机构要做好人禽流感病例隔离、救治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并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主动搜索、标本采集等工作。

  (6)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等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附件5)。

  (7)及时向本地区有关部门和邻近省(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8)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发生人禽流感的危险性,做好公众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9)如经调查证实发现人传人病例,要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划定疫点和疫区范围,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学校停课、部分行业停业等防控措施。

  4.4证实人间传播病例并出现疫情扩散状态,属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证实人禽流感疫情出现人间传播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采取相应的措施。

  5保障措施

  5.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和实验室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人禽流感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能力和诊疗水平。

  5.2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国家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省(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省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重点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地、市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

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

  5.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5.3.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科研机构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5.3.2开展人禽流感病毒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必须符合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等规定开展工作。

在应急状态下,卫生部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临时指定合格的实验室开展相关检测。

  5.3.3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5.4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开展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特别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玩忽职守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5.5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

  6附件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

  4、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5、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

  6、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组织与准备

  2.1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

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以县为单位)一年内的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主要传染病种类及发病情况,了解当地一年内的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疫苗型别、覆盖率、主要接种范围及对象、接种疫苗数量等)。

  3.2动物疫情调查

  3.2.1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

  向省级农林部门及当地的农林部门了解当地禽类养殖业情况(包括家禽种类、数量、密度、免疫状况等)、历史上的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以及疫情发生处理情况等)、当年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及疫区范围、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发生经过及处理情况等)、动物尤其是禽类异常死亡情况、候鸟迁徙情况及禽流感监测情况等。

  3.2.2当地禽类交易情况

  调查当地及周围的农贸市场尤其是活禽交易市场情况。

对市场内的活禽及禽类制品经营者进行调查、登记,了解货物来源、加工及交易方式、现场屠宰、防护情况、近期是否有异常表现等情况。

  3.2.3当地动物饲养及动物疫情情况

  参见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3.3病例搜索

  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乡村医生等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采用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随访、筛查,直至排除人禽流感。

  3.4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等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调查内容包括:

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4.1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情况。

  3.4.2病例所在地基本情况

  

(1)环境情况: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社区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情况。

  

(2)动物饲养情况:

通过农业部门了解病例居住地所有养殖场及住户进行动物及家禽饲养情况调查,了解家禽种类、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种、禽类交易情况等。

  (3)动物疫情情况:

向当地农业、林业部门了解当地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特别是禽类的异常死亡情况。

通过向兽医询问、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病例居住地一年内是否有家禽异常死亡情况,重点掌握近期内(6个月内,尤其是近1~2个月)发生禽流感或禽鸟类发病(死亡)情况(发生时间、动物发病表现、发病及死亡的动物种类、死亡数量、诊断结论及依据、处置情况等)。

  3.4.3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及家畜情况。

  3.4.4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

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2)发病前7天内与病死禽的接触及防护情况:

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病(死)禽,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其它接触可疑禽流感病毒污染物(如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4)当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3.4.5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3.5高危人群的调查

  3.5.1通过现场调查及向农业、工商等部门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动物禽流感疫情,重点了解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禽类养殖场、禽类散养户、屠宰场、禽类批发及交易市场、公园禽鸟类养殖场所的禽类饲养、捕捉、屠宰活禽、储藏、运输人员、禽类交易及经营人员以及宠物鸟类的养殖人员,并了解曾滞留禽类养殖、屠宰场所时间较长的人员情况。

  3.5.2向动物研究专业机构了解专业从事禽类研究及监测人员情况。

  3.5.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有潜在高危行为的人员。

  3.6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处理(详见附件4)

  3.7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

  3.7.1聚集性病例定义以疫点为单位出现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病例。

  3.7.2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从病例间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方面了解病例间是否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3.8其它相关调查及研究

  3.8.1人禽流感感染因素研究

  为探索人禽流感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的感染方式、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开展人禽流感的病例对照研究。

调查内容可参考流行病学调查表。

  3.8.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对不同暴露机会、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及频次的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轻型感染及隐性感染病例。

  4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4.1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2在疫情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略)

  附表2:

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相关情况调查表(略)

  附件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为及时、科学地采集和运送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污染环境等各种类型的标本,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质量,明确诊断或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1采集对象

  1.1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

  1.2其它需要进行人禽流感诊断或排除者。

  1.3需要采集的环境标本。

  2采集要求

  2.1从事人禽流感检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参照(附件5)规定的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2.2住院病例的标本由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采集。

  2.3标本采集具体种类和数量由现场工作组确定。

  2.4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2.5根据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需要,结合病程再次采样。

  3标本种类

  每个病例应尽可能同时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需要排除人禽流

  感的死亡病例则依据《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的规定采集尸体标本,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的,可采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经皮穿刺采集肺组织标本。

  3.1上呼吸道标本:

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3.2下呼吸道标本:

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3尸检标本:

病人死亡后应依法尽早进行解剖,在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尸检,主要采集肺、气管组织标本,条件允许下也可采集肝、肾、脾、心脏、脑、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3.4血清标本:

每一病例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

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3.5其它标本:

如果病例有腹泻症状,可在发病后采集粪便标本;有胸水者可采集胸水标本。

  4标本采集方法

  4.1咽拭子:

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2鼻拭子:

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

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

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

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

  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4.4咽漱液:

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