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54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2012.11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考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影响的理解能力。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2.“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军机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形成的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得①;提取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得④。

【答案】C

3.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主持政府工作,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答案】B

4.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

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

”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太平天国运动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能力。

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为推翻清朝统治而激烈悲壮地斗争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那时的革命志士心目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宣传这次革命运动根据引文中“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一句分析,选出B项。

【答案】B

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考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能力。

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

【答案】B

6.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

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

【答案】D

7.《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    B.义务教育制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

【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性质的理解能力。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D

8.“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缔结没有赔款的和约               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考点】四月提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能力。

四月提纲的内容是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答案】A

9.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

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孙中山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B.孙中山一生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

C.孙中山信仰坚定,不屈不挠

D.孙中山与中共的合作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考点】革命大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革命大革命的理解能力。

国美大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遭到蒋介石等人的扼杀,导致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D

10.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考点】解放战争后期国共政治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后期国共政治斗争的理解能力。

根据“双十协定”,1946年1月,各党派代表与无党派人士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

【答案】C

11.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考点】不结盟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能力。

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答案】B

12.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

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

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考点】欧共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可以看出戴高乐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答案】B

13.右图为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左上角写着:

“TheChineseAre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

因为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影响的理解能力。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答案】B

14.近年来,朝韩冲突不断升级,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

回顾历史,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的社会背景主要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考点】朝鲜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朝鲜战争影响的理解能力。

在美苏冷战背景下,南北朝鲜紧张对峙。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但朝鲜半岛分裂局面依旧。

【答案】C

15.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

亿美元)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考点】世界经济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

提取图表信息,分析图表数据,A选项看不出来。

【答案】A

16.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考点】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能力。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

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但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

担者,要承受统治者剥削和压榨。

【答案】D

17.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出现“工场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以后,在手工工场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18.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考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19.“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考点】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观的理解能力。

提取信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判断体现①③⑤。

【答案】B

2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能力。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答案】D

21.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说明瓦特的发明   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考点】工业革命产生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原因的理解能力。

由于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所以需要改进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商品。

【答案】C

22.《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士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可得中国的传统商业、手工业都受到列强输入商品的冲击。

【答案】A

2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考点】列强的文化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列强的文化侵略的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得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

【答案】D

24.阅读下表,近代商办企业在第二时期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年代

商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1892~1894

53

4687

9.6%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A.实业救国的推动                   B.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C.辛亥革命的刺激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考点】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

【答案】D

25.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考点】史料可信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可信度的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就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而言,实物史料可信度最高;史料类型相同则一手史料胜于二手史料;但又必须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记载者的阶级、民族立场、个人情感;对历史事件的参与度及其与本人、民族、国家的利害关系。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3道题,26题13分;27题17分;28题20分。

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将答案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6.(13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

(2分)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5分)

 

材料三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3)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社会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我们对待当代文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2分)

【考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

(1)问,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2)问,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回答英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方式。

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可得是多元文明模式并存。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并合理借鉴。

【答案】

26.(13分)

(1)周朝:

实行分封制。

(2分)汉:

察举制和征辟制。

(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2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分)

(3)趋势:

多元文明模式并存。

(2分)

    态度: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

(2分)

 

27.(17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一一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的时代背景。

(5分)

 

材料三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之际,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

2000年中国倡导联合国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裁军等活动。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也是在上海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形势下的国际观察》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指什么?

(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4分)

【考点】二战后国际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1)问,结合二战概况及二战后大国情况回答即可。

(2)问,70年代,多个实力中心崛起,所以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

第(3)问,“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是指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结合材料信息及课本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答案】

27.(17分)

(1)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6分)

(2)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苏联在美苏冷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形成对美国霸权的遏制。

(5分)

(3)打破: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特点: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4分)

 

28.(20分)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闯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分)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

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考点】中外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贸易的理解能力。

(1)问,提取信息“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和“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