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6743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docx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人姓名:

张红翠

所在院、(所):

经济学院

学号:

201021207

学科专业:

金融学

指导教师:

王倩

开题报告时间:

2011年5月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

——基于农户融资行为的视角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村人口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1月19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重中之重。

要切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

”但温总理也强调“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虽然我国已进行多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但仍无法满足中国广大农村人口的资金需求,我国农村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因而,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金融、向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已成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户融资的合法化途径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

根据1997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1999年中国农业银行从县以下机构撤并近30%。

又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并不向农户直接贷款,剩下的唯一贷款机构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政府严格监管,资信审核相当严格,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富裕农户能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大部分农户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屡受政府打压却仍然生存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蓬勃发展起来。

非正规金融是指游离于国家监管当局监管,由市场主体自发创造的,服务于正规金融难以有效满足金融需求的市场主体的金融活动。

主要包括各类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借贷。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借贷,即源于地缘、血缘等的亲友间借贷,其相比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具有低成本、低担保、易借贷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这一瓶颈问题。

由此笔者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是合理的,政府应于适当时机使其合法化,以便民间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整体。

 

2.选题意义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县以下营业网点的撤并,农村非正规金融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民间融资已成为我国农户融资的主要方式。

这是因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富余,急于寻找出路,但是其资信审核严格,农户和企业又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这就是“中国农村金融之谜”(刘玉平、王灵敏,2004)。

农户需要资金却难以得到,只能依靠方便且低成本的非正规金融。

相比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其对农户要求的担保条件低、资信审核不严格甚至不审核、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低、借贷期限不固定等,有效地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满足了农户日益扩大的信贷需求。

笔者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在本文中将农户融资行为与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结合起来,发现了农户融资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充分认识民间金融的重要性并引导其走上合法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1.1国外学者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国外对非正规金融的研究由来已久,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形成了基本的发展理论,如著名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关于非正规金融理论被学者提及最多的就是麦金农(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的“金融抑制论”和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金融深化论”。

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体系进行人为干预,使金融体系受到抑制。

而金融深化理论则认为,为阻止金融抑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经济发展,应该取消政府干预。

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内涵,Gupta和Lensink(1996)认为金融体系中的非正式部分被称为非正式金融。

Kropp(1989)认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同时并存着的两个相互割裂的金融市场。

Adams和Fitchett(1992)则把所有处于金融监管之外的金融交易、存款贷款等称为非正规金融。

Kern(1986)认为非正规金融并不是有效的金融中介,因为其将资金局限于小团体内,并不能将资金快速地从盈余者向短缺者转移。

Fry(1995)和AndersIsaksson(2002)也指出,非正规金融是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应。

对于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方面,Steel(1997)非正规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其在解决不对称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对于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KingandLevine(1993)人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Ghate(1992)、AdamsandFitchett(1992)、MeyerandNegarajan(2000)人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典型的二元经济金融结构使得非正规金融在特定时期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早先的文献或是没有给予非正规金融足够的重视,例如在麦金农-肖的分析框架里,非正规金融是一种效率低下的融资安排,无论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重要(Shaw,1988);或是更多地关注于非正规金融的消极影响和局限性,认为非正规金融利率高,属于剥削性质,政策制定者也试图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来替代它(AdamsandFitchett,1992)。

对于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方面,一种是基于政策的解释(policy-basedexplanation),即政府的利率高限和其它管制政策是导致利率自由的非正规金融出现的原因。

最典型的是麦金农(1973)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finaneialrepressionhypothesis)。

Fry(1995)、AndersIsaksson(2002)指出,非正规金融是对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应。

在发展中国家和许多转轨经济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短缺现象普遍,为了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政府往往对金融采取压制政策,结果使得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借款人在正规金融市场上无法满足资金需求,从而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

Bell等人(1997)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之间的“滋出效应”

对于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关系方面,Bell(1990),Floro和Ray(1997)分别考察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横向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竞争和“益处效应”,纵向关系表明两者存在互补,对配置效率、福利水平产生影响。

Chaudhuri(1997)通过分析一个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非合作博弈,得到一个正规金融有效利率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等的纳什均衡。

1.2国外学者有关农户融资行为的研究

最早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认为农业家的收入,有一部分得自劳动,另一部分则得自资本。

土地不过是使他能够借以获得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的工具,而对农业进行资本投资会导致财富总量的增加,且农业投资比起航海贸易和异国复杂的制度环境导致的意外风险和道德风险,更具有确定性收益。

新古典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对企业家创新和产业化农户融资行为与效率相关问题作过经典的研究。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既然各种为“创新”目的而提供的信贷,根据定义,是给企业家提供的信贷,并且构成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

在原则上,只有企业家需要信贷;就产业的发展而言,信贷才起着一种根本性的作用,而考虑这种作用,对于理解全部经济过程是极关重要的。

”他强调满足“产业发展”的信贷远比维持经济过程的循环流转的“经营信贷”重要得多。

20世纪60年代罗纳德·麦金农(1964)研究了亚洲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融资活动中存在制度性歧视。

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银行的独立和发展,银行业这种殖民化性质实际上己经消除,但是,一个极其相似地“新殖民”银行体系代替了老殖民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有特权的借款者和官方借款者,仍然可以按银行的低利率吸取银行有限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虽然大量的小农户和本地的城镇企业拥有很大比例的存款,但这些经济单位在融资上仍然是“被压制”的。

Pischke、Adams、Donald(1987)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研究发现只有少数农户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0%以上得不到贷款。

而国外学者也对中国农户的融资行为作了大量实证分析,主要从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由于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再适用,本文不再详述。

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学者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国内对非正规金融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

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合理性方面,相关学者做了研究。

温铁军(2007)认为只有国家大力支持的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了,商业金融抽走的资金才能部分回归农村。

李伟毅、胡士华(2004)提出应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扶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

张乐柱(2004)认为民间金融有诸多优势,其产生是必然的,应实现农村金融合作化。

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成因方面,乔桂明、陈晓敏(2004)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其自身特点,可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不应完全取缔。

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形成路径方面,钱水土、俞建荣(2007)通过分析非正规金融演进路径,进而提出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建议。

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促进农民增收上,唐礼智(2009)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长期来看,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与农民纯收入之间都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而且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高于正规金融;从短期来看,非正规金融水平对农民增收的促进效应比长期更为明显。

这与高艳(2008)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改进措施上,李丹红(2000)提出了人民银行监管、省级负责制等措施。

2.2国内学者有关农户融资行为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户融资行为的研究也相当广泛。

有关农户民间借贷成因上,于瑞华、余红(2006)认为民间借贷存在的成因有三:

正规金融缺位、民间金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及农村闲散资金的趋利本性。

有关农户民间借贷特征上,何广文(1999)对浙江、河北、河南、陕西省的21个县的365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及其行为产生根源进行探讨,认为农村居民借贷出现了扭曲的行为特征,而金融抑制是农村居民借贷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

栾香录、王丹(2010)通过对辽宁省民间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辽宁省农户民间借贷发生率高、借贷资金以生活性为主、借款及偿还方式多样化以及多以无息借贷为主等基本特征,并提出其发展的路径选择。

史清华、陈凯(2002)对山西745户农民家庭借贷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借贷活动频繁,且由生存性消费借贷向发展性生产借贷转化。

韩宏华、李俊丽(2007)以山东农村为例,分析了农户融资行为特征,认为农户偏好非正规融资是因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导致农户融资成本提高,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关系型信用基础节约了农户融资的交易成本。

廖霄梅(2010)分析了广西部分农村地区农户融资的资金来源、用途、成本等。

秦社华(2010)通过对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户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农户收入、户主年龄、生产性支出、教育支出和住房建设支出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行为的主要因素。

关于农户融资现状方面,钱水土、陆会(2008)通过对温州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问卷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更能满足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金烨、李宏彬(2009)对农户贷款需求以及分别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研究了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特征、法制环境等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5)对犍为县农村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贺莎莎(2008)通过对湖南省花岩溪村8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借贷主要来自非正规金融的信用拆借。

 

3.论文结构

1.导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3论文研究思路

1.4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更好地契合了中国农户融资行为

2.1我国农户融资行为的基本特征

2.2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及优势

3.2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户融资行为的一致性

3.农户非正规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模型构建,变量选择

3.2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3用Probit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

3.4计量结果

3.5结论

4.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风险

4.1抵押担保风险

4.2干扰银行和信用社正常信用活动,扰乱资金市场

4.3具有影响社会安定的可能性

5.结论及建议:

从正确途径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

5.1从政策层面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的设计中

5.2针对非正规金融开发适宜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5.3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

4.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国内国外文献的梳理,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论证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合理性的文章比较多,对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分析农户融资行为特点的文章也比较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文章较少。

本文从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从农户融资行为的角度去审视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

此外,本文运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更加严密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专业知识有限,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阐述可能不尽完美;二是对农户融资行为与农村非正规金融二者的契合可能不很完善。

 

5.参考文献

[1]KanhayaL.GuptaandRobertLensink,Allocativeefficiencyandfinancialderegulation,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FinanceVolume5,Issue1,1996

[2]Adams,DaleW.AndFichett,DwlbertA,InformalFinanceinLow-IncomeCountries.Boulder,SanFranciscoandOxford:

WestviewPress,1992

[3]Aghion,P.AndP.Bolton,1987.ContractsasaBarriertoEn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77:

pp.388-401

[4]BullClive,1987,"TheExistenceofSelf-EnforcingImplicitContract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2,147-159.

[5]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42-48.

[6]吴义军,花宇南.对中国农村“民间借贷”的理性思考[J].热点论坛,1999(10):

15.

[7]栾香录,王丹.从辽宁省农村民间借贷的特征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3):

67-69.

[8]于瑞华,余红.论农村民间借贷的成因与管理[J].农业经济,2006(7):

60-61.

[9]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2008(10):

174-180.

[10]高艳.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支持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26-28.

[11]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47-51.

[12]乔桂明,陈晓敏.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61-64.

[13]李伟毅,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

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28-31.

[14]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

118-125.

[15]沈净.农村社会民间信用机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5(9):

34-36.

[16]栾香录,刘钟钦.浅析我国农村民间借贷问题[J].农业经济,2004(6):

44-45.

[17]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20):

29-35.

[18]钱水土,俞建荣.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

演进路径与政策规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

(2):

70-80.

[19]田丽娟,丰俊杰.当前我国农村融资途径比较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9(12):

164-165.

[20]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4):

63-79.

[21]中国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与民间融资[J].金融研究,2005(12):

169-176.

[22]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转型中的融资便利:

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及经济效应[J].金融研究,2005(12):

152-160.

[23]贺莎莎.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8

(1):

39-50.

[24]刘莉亚,胡乃红,李基礼,柳永明,骆玉鼎.农户融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

2-10.

[25]廖霄梅.农户融资需求的实证研究与非正规金融[J].特区经济,2010(5):

190-192.

[26]秦社华.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449-454.

[27]熊建国.中国农户融资的现状分析与民间金融[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59-69.

[28]郭勇.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对益阳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

(2):

103-106.

[29]唐礼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4):

76-79.

[30]王凤霞,欧真真.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74-77.

[31]魏晓丽.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2]刘延青.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09

[33]陆会.非正规金融、农户融资与农民收入——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D].浙江:

浙江工商大学,2008

[34]宋晓静.农户融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宏图存为例[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8

[35]傅振.基于契约分析的非正规金融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09

[36]郑钟净.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发展[D].河北:

河北大学,2009

[37]熊伟.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探究及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07

[38]邸胜宝.农户民间融资行为研究——基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实证分析[D].重庆:

西南大学,2008

[39]胡国峰.试论农村民间金融的正规化[D].上海:

复旦大学,2009

[40]汪伟.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