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6166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2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8课集体备课教案

 

姓名:

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

 

※精心整理※优质资料※

高二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必修III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备

备课形式

集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必修3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提示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讲授

 

新课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历史纵横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

教师: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

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提示:

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

讨论。

借助于教材

教师:

归纳以下几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

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的。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

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学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教师:

列举《论语》中孔子言论,分析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学生:

列举

(1)思想核心——“仁”。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

学生:

归纳,教师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2)伦理观上: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

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和法家

教师:

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

不作重点解释。

课堂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多,头绪乱。

在本课的教学实际中,注重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同时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与诸子百家的主张相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和历史背景。

但美中不足的是结尾有些草率,创新不足,倘若能联系今天的建立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案例,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升华,效果会更好一些。

课题

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备

备课形式

集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

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其后的汉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讲授

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理解:

什么是无为而治?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2)措施: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影响: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见教材)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必要)

(2)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主要措施: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

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2)董仲舒的生平:

著作: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2、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概况:

目的

主张

结果(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

思考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

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二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学思之窗)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2)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教育方面: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

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小结

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教学

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

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

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内儒外法。

课题

必修III第3课宋明理学

主备

备课形式

集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导入新课

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西汉武帝时期定为一尊,自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在儒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

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它的发展过程怎样?

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讲授

 

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

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

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

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评价: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

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

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

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课堂小结

列表归纳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认识理学及心学代表人物和其主要观点,并进而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更清晰。

很多学生通过这节课将理学和心学的耳熟能详的言论与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印象深刻。

但是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最后关于认识评价理学和心学难以理解到位,只是停留在识记的层面。

学生这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完成。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可将突破的重点放在认识问题上。

可设计相应的情景让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入手思考这一问题。

课题

必修III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备

备课形式

集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这块土地上,李贽是一位可能被忽视,但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

他就像一道闪电,掠过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记!

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详见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也将李贽选为我国历史上83位英杰之一。

 

讲授

 

新课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与性格:

(1)生平:

求学→做官→入狱

(2)性格:

“离经叛道”、正直清廉。

2.生活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的重大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

3.代表作:

《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4.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权威性。

(反权威)

(2)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反正统)

(3)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5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儒家正统思想,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社会背景(共同背景)

(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

(2)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4)思想上,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介绍:

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2)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①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提倡“法治”: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

倡导经世致用

A、经世致用(思想主要特色)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平介绍:

(2)思想主张:

唯物主义思想

①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辩证法: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难解析】另外一种归纳方式:

三大进步思想家

(一)共同的思想主张: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不同的政治理念: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政治

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得,应当耕者有其田

经济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工、商、皆民生之本”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思想

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务实。

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5.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课堂

小结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

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而作为先锋的正是明末的李贽首先举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旗,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思想具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主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系统性较强,比较好学习,但是不太好理解。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实现。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

课题

必修III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主备

备课形式

集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2)通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思想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智者学派的背景、主张及影响;苏格拉底。

难点:

理解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导入

 

新课

概念导入→

师生互动:

什么是人文主义?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教师解释:

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叫做人文主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