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984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议论文阅读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2017·宁夏区中考)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

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

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

我坚定地相信: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文/朱永新,有删改)

14.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

(2分)

15.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说说你的理解。

(2分)

16.将“充实”“宁静”两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⑤段中A、B两处,并说说理由。

(2分)

17.文章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2分)

18.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2分)

14.(2分)分论点:

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论据:

15.(2分)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16.(2分)A宁静B充实

与本段所论述的顺序一致:

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去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

的需求,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生活得到充实;阅读让喧嚣的沉静,让浮躁的厚重。

17.(2分)不能调换。

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18.(2分)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2017•烟台市中考)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

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

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

“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

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

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

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

步传递着正能量。

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

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

所以你要相信:

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 举例 论证方法,论述了 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观点。

(2)简要分析下面注重加点短语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

说说理由。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

答案:

(1)举例论证;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2)“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3)恰当,因为

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4)“寒门贵子”指的是出生贫寒,经受过某种挫折,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社会的强大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的人.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2017·随州市中考)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9.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2分) 

答: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3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17.(2分)《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8.(2分)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意近即可)

(19.(2分)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意近即可)

20.(3分)C

 

恰与够(2017·咸宁市中考)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

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

黄帝想了想说:

“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

”仓颉击节赞叹:

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

什么情况下够了?

什么程度才叫够了?

很难有个量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

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

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

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

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

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

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

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

”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

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

“将军,是不是太过了?

”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

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

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

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答:

              

17.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分)

答: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4分)

答: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3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

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16.不能去年掉(1分。

“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来时果大得多”,如果去掉过于绝对,不严密(1分)“往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1分)

17.结构方面:

承上启下(过渡)(1分)内容方面:

承接上文论证写文章,说话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困难有个化,自然引出下文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论述。

(3分,答出上文观点1分,答出下文观点1分,文字表述顺畅1分)

18.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2分)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或对物质、权位、名誉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观点)。

(2分,如答“主要论证了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的观点可得1分)

19.C(是引出论题,不是引出论点)(3分)

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2017·泰州市中考)

陈凌

①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

爸爸》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还以超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

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②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

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

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

“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③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讨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

随着《摔跤吧!

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

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斤,再在5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④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

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

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

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

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⑤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电影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15.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和              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                                           。

(3分)

16.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

                                                                                                                                               

17.怎样才能拍出与人心相遇的好电影?

《摔跤吧!

爸爸》给了我们深刻启示,请概括。

15.【答案】获得高票房的电影靠的是好口碑不能征服观众的电影靠的是套路 “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意对即可,不一定用原文。

《人民日报》原文第二节第一句话是“好的影片总能到达观众的心里”。

)。

16.【答案】本节在开头先提出“好电影会引发思考”的观点,然后分析《摔跤吧!

爸爸》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最后得出结论:

关注和思考社会痛点,这样的好电影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17.【答案】一是演员要用心去表演,这样电影才能用饱满的细节让观众有一种真实感。

二是电影题材要关注现实和社会痛点,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2017·邵阳市中考)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

请从原文中找出。

(2分)

答:

                   

2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任写两种。

(2分)

答:

                   

2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3.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2分)

答:

                   

20.(2分)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

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1.(2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

22.(2分)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23.(2分)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意思相近即可)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2017·曲靖市中考)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

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

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6.选文的中心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