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509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1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名师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

全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将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现在我主讲第二课时。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题材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学生在写景散文的写作中显露出很多缺陷,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的描摹,文章显得无味。

因此生动吸引的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重点揣摩散文的语言美。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四、说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语言,体味文章语言美。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六、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   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   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

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  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

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

 

(二)品味语言:

 

    欣赏抒情散文,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将以本文第四自然段为例,从词、句、段三方面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魅力。

 设计如下:

 

1、配乐朗读第四段。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味语言的美感。

 2、炼词:

 

   请同学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出叠词。

学生找出后,独立完成对叠词的品析,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而教师应及时作必要的启发指点,例如:

 

(1)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

(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教师在学生活动完毕后,可作简单的总结:

使用叠词,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因为全文中叠词的使用多达20处,这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所以需要学生认真体味。

 

3、炼句:

 

    这段散文不仅词用的好,而且句子也很有特色,学生进而说出句中运用了修辞手法,顺势我让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修辞格的句子。

教师引导性提问: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

(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角度来赏析文句。

其次,问题本身也起一些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揣摩语言的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讲到通感(重点)时,除了要学生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教师适时还可以引用宋秦观《浣溪沙》的词句来说明: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之后课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全班分享。

 

4、炼段:

 

     词、段进行赏析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作必要指导。

 

(1)这段文字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动静,远近,上下) 

小结: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动静,以及空间上远近和上下写景顺序的运用。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确了写景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些写景技巧使得这些平常的景物组成了一幅恬静的月下荷塘图。

而这幅宁静图景正反映出此时的作者心情正是宁静无波。

从景中品情,情景交融。

 

5、赏析第五段。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从词句段三方面对第五自然段进行赏析。

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泻、浮、画)以及正侧描写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以适当点拨。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6、美读:

 

    让全体学生再读课文四五自然段。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以上对语言涵咏,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的魅力。

 

(三)小结本课:

 

 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清新凝练。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这些语言技巧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以鱼”。

 

(四)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运用课上所学方法进行仿写(多媒体显示图片)。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词:

叠词 

           月下荷塘   句:

比喻 拟人 通感                       

段:

动静 远近 上下      

           情景交融 

      词:

动词                   

     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

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

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

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

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

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

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

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

秋晨院落图。

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

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譬如:

1.冷暖色调的判断。

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

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

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

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

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之后自然引出问题:

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

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的小令。

例如:

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

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囚绿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必修Ⅱ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的文章均是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是它们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作为整个单元的收束篇目,很好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本单元学法及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方法”的平台。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运用得不够,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常常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对艺术手法掌握零散;对主旨的理解也过单一、传统。

从平时的课内外散文阅读及试题完成情况中可知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不大,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情感、主题的难以把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掌握并能运用文章中拟人、比喻、象征等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朗读、圈点、批注、交流、领悟“绿”的特点及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探讨对文旨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理解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②领悟爱并不一定要占有、控制的哲理。

确定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理解教材,去领悟赏析同一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所以我在课堂上一改传统教法,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再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要求确定

理解“绿”的精神——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

2、难点—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

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并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领悟法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用朗读法、圈点法、批注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生生、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对绿的精神及主旨的探究赏析;最后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品、评、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这些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二)、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练习,以积累生难字词,打牢基础;在课堂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感悟,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运用本课中写景状物的方法到写作训练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绿地图片,学生欣赏并阐述对绿的理解,师总结绿意并发问:

为何会囚禁它?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题目中的“囚绿”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

•2、“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概括)

•3、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思路情感

寻绿——喜悦、盼望

赏绿——快活、留恋

囚绿——无比喜悦、爱怜

释绿——珍重、祝福

怀绿——怀念、期盼

 从解题入手请学生思考题目的含义,生自由发言、互为补充,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

(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赏析:

1、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

《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信息并批注。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首先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

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条分缕析。

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3、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哲理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批注情况,并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做评价,之后老师再归纳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文眼句、主旨句、过渡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等,同时指出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使学生尽快和高考题接轨。

4、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暗示句和作者的经历,关注散文的永恒价值,同桌讨论并发表对主题的看法,鼓励多种解读,言之成理。

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元解读能力,也为阅读理解中的开放题打好思维基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活动,然后老师引导、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老师指导、评价。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能生发独特个性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以师生互问答的方式来总结本节课内容,小结解读文章的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法、多元解读主题和观照富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法。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再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面面俱到,让学生能一课一得、一课有得。

5、

(四)、拓展延伸:

1、续写一段话: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

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以片段写作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中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用交流讨论、品评好词句的形式来拓展学生思维,互评互学,进一步落实圈点批注法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小组内交流课堂续写片段的情况,交换写出书面评语,每个小组推荐一份续写佳作,课堂投影展读。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采用生生互评、课堂展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善假于物,共同进步。

四、说板书设计

囚——经过:

选→赏→囚→释→怀

绿——内涵:

1从写作背景看

2撇开写作背景看

记——意图:

表达情思,引发思考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醴陵第一中学   黄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来自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二,是《诗经》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口吻,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借助注解能基本了解诗歌大意。

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接触过《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蒹葭》),对其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也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而且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烈,适合自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理念 

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发现、创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经典诗歌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