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4981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docx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心力衰竭(HF)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升高。

为了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寻找心力衰竭早期预警生物指标,对心力衰竭的临床早期诊治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本文就脑钠肽、N末端脑钠肽、肌钙蛋白I对心衰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心衰的发病机制

  目前循证医学已经证实,引起心力衰竭不断发展的机制就是心肌重构与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

心肌重构主要表现为伴有胚胎基因再表达的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或者降解增多[1]。

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也会加重心肌损伤与心功能的不断恶化。

  心脏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脑钠肽(BNP)是心脏内分泌的激素之一,与左心室功能与密切的关系。

有多项研究证明,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症状的敏感指标,可帮助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与诊断,并且可以评估心血管类疾病的预后[2];同时,有很多研究还证明重组人脑的脑钠肽水平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症状,减小病死率与住院率[3]。

和BNP来源于同一前体的N末端脑钠(NT-BNP)的合成与分泌受到心室壁的压力和牵张的调节[4],是反映心功能比较重要的神经激素标志物,它在心力衰竭症状的诊断、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上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因此,室壁张力增大是引起血浆NT-BNP水平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肌钙蛋白I(cTnI)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被证实为心肌损伤最为特异和最为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5]。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之下,cTnI不能够进入血液循环,因而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非常低,当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或者心肌坏死时,cTnI就可以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使得血液中cTnI水平升高。

心力衰竭处于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展是一个长期进行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心肌损伤和心肌凋亡,心肌细胞内的一些物质也随之进入到血液循环。

因此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评估、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2.研究进展

  2.1 脑钠肽对心衰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2.1.1 脑钠肽的生物学特征

  脑钠肽(BNP)与心房肽(ANP)、C型利钠肽(CNP)以及D型利钠肽(DNP)等都属于利钠肽类激素系统。

脑钠肽在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人从猪脑组织中提取出来。

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心脏组织中的BNP水平要远远大于脑组织。

在心脏组织之中,心房的BNP水平最高,其中右心房的BNP浓度大概是左心房的3倍;心室内的BNP浓度较少,只有心房浓度的1%~2%。

尽管心房储存的BNP远远大于心室,但是其分泌释放进入到循环的含量却很少。

外周血中60%的BNP都是由心室分泌释放的[6]。

  人类的BNP基因片段处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与其上游心房肽的基因片段相连。

BNP前体是前脑钠肽原(由134个氨基酸组成)从心室细胞分泌释放之后,经脱去N端的信号肽(由28个氨基酸组成)之后成为脑钠肽原(由108个氨基酸组成),后者在分泌或是进入血液的过程之中,经过丝氨酸蛋白酶的分解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含有32个氨基酸)和无活性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含有76个氨基酸)。

BNP要想发挥生物学效应,要依赖于其与利钠肽受体(NPR)进行结合。

利钠肽受体大都分布在脑、血管以及肾脏之中,主要有NPR-A、NPR-B和NPR-C。

其中NPR-A与NPR-B是通过鸟苷酸环化酶进行介导,在细胞外的区域结合利钠肽之后,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引起三磷酸鸟苷(GTP)向环磷酸鸟苷(cGMP)进行转化,而cGMP作为第二信使,促进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以及离子道的激活,从而产生细胞生理效应。

BNP主要通过与NPR-C相互结合之后发生胞饮作用和内肽酶解作用进行降解[7]。

  2.1.2 脑钠肽的调控及生理效应

  经过研究表明,主动脉瓣狭窄病病人的血浆BNP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的室壁张力有密切的关系,经过手术治疗之后BNP水平得到显著的下降[8];肥厚型心肌病与左室肥厚的病人血浆BNP浓度都有显著的升高。

其结果显示,室壁张力的改变与BNP的合成、分泌有显著的关系。

此外,研究还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二尖瓣狭窄病人进行比较,肺动脉楔压(PCWP)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与血浆BNP浓度显著较高[9]。

运动之后,扩张型心肌病人BNP水平升高的程度比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要明显,这提示心室负荷与BNP的合成、分泌显著相关。

因此认为,室壁张力和心室负荷改变是调节与控制BNP合成、分泌的主要因素。

  BNP的生理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中枢及外周效应[10]。

(1)中枢作用:

BNP可以到达没有血脑屏障保护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功能,减小中枢交感兴奋性,降低下丘脑血管加压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摄盐欲。

(2)心血管作用:

BNP具有拮抗RAS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能够调节血管张力,减小血压;抑制反射性心动过速与血管收缩,提高冠状动脉血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等细胞增生,以及提高左室重构的功能。

(3)肾脏作用:

BNP可以通过扩张肾脏入球小动脉及收缩出球小动脉,提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从而增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集合管钠的重吸收与转运,提高钠的排泌以及抑制RAS系统进而发挥出强大的利尿、利钠效应。

  2.1.3 脑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时,室壁张力、心室负荷改变明显的增加,大大地促进BNP合成与分泌。

经过研究表明,BNP在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筛选心力衰竭病人、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可以用以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

  

(1)鉴别诊断呼吸困难

  2007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指出,血浆BNP能够鉴别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比如BNP正常的呼吸困难,基本上可以排除外心源性[11]。

2008年,欧洲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中指出,对急性呼吸困难的病人完成体格检查、心电图、全胸片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应该实施BNP监测以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的病因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12]。

对于BNP<100ng/ml,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度不可能;对于BNP>400ng/ml,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度可能。

BNP在100~400ng/ml之间是属于灰色区间,诊断不够明确,还需要考虑肺栓塞、慢阻肺以及心衰代偿期[13]。

  

(2)筛查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

  通过使用超声心动图与利钠肽检测对心功能障碍的人群进行筛查,发现无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障碍者的血浆BNP水平都显著的高于没有心功能障碍者[14]。

有研究结果表明,BNP浓度与心功能指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并以此认为BNP浓度检测可作为筛选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的有效方式,且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15]。

  (3)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

  戴华等人[16]研究显示,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血BNP明显升高,在早期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在国外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的BNP浓度明显要高于无心力衰竭组。

BNP分界值定为100pg/ml,其判定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96%、75%。

然而BNP不可区分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收缩性心力衰竭,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进行判断[17]。

  (4)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侯旭敏等人[18]研究结果表明,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加,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呈现负相关。

日本学者及Kuster等人都报道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BNP浓度比正常者高很多,并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10]。

此外,在一项多中心试验中表明,NYHA分级I-IV病人,其血浆BNP浓度值分别为83.1pg/ml、235pg/ml、459pg/ml以及1119pg/ml,提示出循环BNP浓度随着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NYHA分级)的增大而上升[19]。

  (5)判断心衰患者预后

  DanielSalerno等人[20]经过研究表明,因为急性呼吸困难就诊的心力衰竭病人BNP水平较高,因而心力衰竭的预后差。

研究显示出院之前BNP浓度大于950pg/ml的病人出院1个月后的再住院率与死亡率非常高;Logeart等人研究显示血浆BNP与病人短期内的预后呈现负相关。

此外,还发现BNP水平是猝死的独立预警因子。

KeizoTsuchida[21]等人通过研究表明,血浆BNP水平升高是心源性死亡或者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少平等人的[22]研究也认为BNP对心力衰竭病人的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许爱国等人[23]也发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较差;BNP浓度降低幅度大的病人比降低幅度小的病人近期预后要好。

  (6)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

  MurdochDR等人[24]通过研究报道,以BNP指导后的血浆BNP水平、心率以及治疗所需药物都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STARS-BNP研究把220例NYHA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BNP指导治疗组和症状指导治疗组,比较治疗之后心力衰竭病人的再住院率与死亡率。

经过15个月的随访之后发现,BNP指导治疗组的终点事件显著少于症状指导治疗组,提示BNP可以指导心力衰竭治疗。

  2.2 N末端脑钠肽对心衰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2.2.1 N末端脑钠肽的生物学特性

  

(1)N末端脑钠肽的合成与代谢

  N末端脑钠肽(NT-BNP)的基因处于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是由3个外显子与2个内含子组成,并与上游的ANP基因相连[25],在NT-BNP基因表达因素的刺激之下反向转录成cDNA,再合成2200~2275bp的mRNA,mRNA表达生成134个氨基酸的前BNP原,而后通过酶切功能切去其N端的26个氨基酸残基信号,生成108个氨基酸的脑钠肽原,最后内肽酶定位识别脑钠肽原的切割位点,再分泌生成76个氨基酸的NT-BNP与32个氨基酸的BNP。

NT-BNP的分泌调节出现在基因转录水平,刺激其基因表达与分泌增高的主要因素为心室机械牵张、暴露于肾素系统、缺氧、缺血等方面[26]。

因此,血浆NT-BNP的浓度很少受到姿势、盐负荷改变以及快步行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NT-BNP主要通过高血流量的脏器进行降解,包括肾脏。

肾功能不全就会引起NT-BNP在血浆中形成被动蓄积,故按照血浆NT-BNP水平对心力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心功能进行临床评价是否合理有一定的争议[27]。

  

(2)NT-BNP的检测与参考值界定

  NT-BNP半衰期是60~120分钟,生理活性相对比较稳定,与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脂以及地高辛等成分及药物间没有明显的作用。

在血清和EDTA抗凝管中的表现都很稳定,25℃可稳定3天,4℃可稳定5天,-20~-70℃至少能够稳定一个月[28],适合于临床上的批量检测,更加能够反映体内的真实水平。

NT-BNP一共经历了三代检测方法:

一代主要是竞争法,比如放射免疫测定法;二代属于非竞争法,比如酶联免疫法或者放射免疫分析法;三代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金标法以及酶免疫分析法等[29]。

现阶段,各个临床化验室主要采用第三代检测方法。

建立健康人群血浆NT-BNP正常值能够为心力衰竭相关疾病病人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

在正常人群之中,NT-BNP水平主要是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史晓敏等人[30]主张通过不同年龄与性别来设定NT-BNP浓度的参考值,男性50岁以下设定为6.61pmol/L,女性50岁以下设定为11.21pmol/L;男性50岁以上设定为11.56pmol/L,女性50岁以上设定为13.69pmol/L。

然而参考值设定应该需要大样本的研究,并且要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气候条件以及海拔高度等一系列因素计入考虑范围。

  2.2.2 N末端脑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1)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的表现缺乏特异性,许多病人尽管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但因为临床症状比较轻,不能引起病人及其家属的关注从而耽误治疗,甚至是引起病人死亡。

早期发现并且进行有效治疗,已经成为延长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生命与降低病死率、住院率的关键。

近一些年的很多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人血浆中NT-BNP水平明显的增加,提出NT-BNP水平可以作为血浆标志物对心力衰竭迅速诊断。

赵昕等人[31]报道NT-BNP在无症状与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中都有升高,但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该项研究还表明NT-BNP与心功能分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心功能分级之间的NT-BNP浓度也有显著差异。

黎志明等人[32]发现NT-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预测NT-BNP水平的最强因子,在去除LVEF影响之后发现心功能分级也是NT-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

此外,在心力衰竭诊断的同时,NT-BNP也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国外有研究人员报道NT-BNP对心力衰竭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7%~99%,可以通过NT-BNP阴性排除心力衰竭[33]。

以上都说明NT-BNP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指标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能够用于早期无症状心力衰竭的诊断,也能用在早期筛查已有的心力衰竭,从而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断率与治愈率。

  

(2)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

  呼吸困难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心源性或者肺源性呼吸困难通常都是互相影响、混合存在,单独通过临床症状一般都难以确诊。

Povar等人[34]选择247例呼吸困难的患者,排除已确诊为心力衰竭或已经确定为非心力衰竭因素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病人,在就诊开始之前测定NT-BNP浓度,其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病人的NT-BNP浓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病人。

熊艳等人[3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伴有呼吸困难病人的血浆NT-BNP浓度进行比较,显示由心源性疾病引起伴有呼吸困难组患者的血浆NT-BNP浓度要显著高于非心源性原因引起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病人,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增大,表明血浆NT-BNP浓度可作为临床鉴别有无心源性因素参与呼吸困难症状的一个指标。

崔喜梅等人[36]也证实了以上观点,且发现以血浆NT-BNP浓度值293.2pmol/L为上限作为标准,诊断心力衰竭造成的急性呼吸困难敏感性高达97%,特异性达98%,这说明了NT-BNP能够作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呼吸困难提供可靠依据。

  2.3 肌钙蛋白I对心衰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2.3.1肌钙蛋白I的生物学特性

  肌钙蛋白I一共存在三种亚型:

快骨骼肌肌钙蛋白I(fsTnI)、慢骨骼肌肌钙蛋白I(ssTnI)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

cTnI与sTnI大概有40%的不同源性,因为它们分别是通过三种不同基因进行编码,三种基因的区别是在1、2、3位的外显子。

在cTnI中,这3个外显子较长,能够编码N端的47个氨基酸;而在sTnI中,这3个外显子较短,只能够编码N端的21个氨基酸,所以cTnI多肽的N端比sTnI多出26个氨基酸,且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高达40%。

所以cTnI拥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就说明存在心肌损伤。

正由于cTnI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并且能够通过免疫学方法进行区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它已经被作为诊断心肌损伤首选的血清标志物,在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7]。

  cTnI在心肌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cTnI大概有3%呈现游离状态,具有可溶性,其余与TnC、TnT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且结合在细肌丝上不具有可溶性。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之下,cTnI是不能渗透出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的,cTnI的升高反映了心肌可逆与不可逆的损伤[38],当心肌细胞出现可逆性受损时,游离的cTnI能够快速通过受损细胞膜进入到细胞间质,并随之进入血液循环,此时血液中的cTnI升高有一定,但是随着损伤不断的加重,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受损,心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肌源纤维崩解破坏,结合部分的cTnI持续的释放进入血液,造成血中cTnI水平显著的升高[39]。

早期认为,血中cTnI以游离形式存在,但是Katrukha等人研究认为,心肌损伤后循环中的cTnI主要以cTnI-TnC复合物形式存在,少量以游离TnI的形式存在。

在心肌细胞损伤的早期,胞浆内游离cTnI最先释放出来,循环中cTnI水平在4h~6h升高,随后肌原纤维不断的崩解破坏,cTnI-TnC复合物不断释放出来,循环中cTnI水平在18h~24h达到高峰,并且在一周之后才能降至正常范围。

  2.3.2 肌钙蛋白I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是因为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了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最终发生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开始,就算没有新的心肌损伤,仍然可以自身不断的发展。

引起心力衰竭不断自身发展的基本机制就是心肌的重构。

心肌细胞的丢失或者死亡,神经体液系统的激活以及心脏代偿机制的丧失是出现心室重构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之中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或降解、增加等都会加重心室重构。

重构的过度调整是引起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40]。

  心肌损伤早期细胞膜受到损害,游离于胞浆中的cTnI释放出细胞之外,血清中的cTnI水平稍微增大,并随着病情进展发生心肌细胞坏死,肌源纤维不断的崩解,结合的cTnI不断被释放出来,血清中cTnI浓度持续升高。

在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之中,存在心肌细胞逐渐损伤、死亡,血清中肌钙蛋白I的水平反映出了细胞的损伤与坏死程度。

在1996年,Missov等[41]人通过高敏感性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检测法第一次证实了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nI水平升高,11例病人中有10例cTnI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cTnI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现负相关。

之后,Missov等人又观察了重度心力衰竭病人、无心脏病的住院病人、健康献血者,心力衰竭组分别与两组相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三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eart等人[42]研究了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存在肌纤维细胞的溶解,且cTnI水平的升高与左室重构、脑钠肽(BNP)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推测cTnI的升高可能与左室室壁应力的增大有一定的关系。

Nellessen[43]等人对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病人实施尸检,证明了这些病人肌钙蛋白的释放与其冠状动脉解剖情况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cTn水平的升高不是冠脉缺血所引起。

Horwich[44]等人报道以血清cTnI浓度以为0.04ng/ml为正常上限,在评价238名心力衰竭病人之后发现cTnI水平升高的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较差,且死亡率显著升高,认为在考虑了病人年龄、性别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因素的情况之下cTnI水平是预测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之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被激活,其长期慢性的激活促进了心肌的重构,并加重心肌的损伤与心功能的不断恶化,而心肌重构又进一步的激活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证据显示在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之中,肌钙蛋白I的降解片段发挥了其毒性的作用,Murphy等人[45]将肌钙蛋白I编码1~193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片段微注射至小鼠的受精卵之中,制备出cTnI1-193的转基因小鼠,研究结果发现小鼠的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降低,表现出心力衰竭症状。

  发生心力衰竭时,血肌钙蛋白水平增大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

①发生心力衰竭时冠状动脉血流变化与心室重构造成氧供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性损伤,促进cTnI的释放;②发生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出现心肌坏死和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导致cTnI水平升高;③心脏的超负荷工作提高了心脏的剪切力,可引起心肌纤维被动拉长易位,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心肌细胞膜的损伤而使得cTnI水平的升高。

④发生心力衰竭时,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不断增强,促进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有直接的损害作用,使得心肌细胞受损而引起cTnI水平升高。

有相关研究指出,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的病人之中,cTnI水平升高的比率可达20%。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心力衰竭病人cTnI水平的升高一般不会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这可能是因为:

①心肌损伤比较轻微或者只是心肌细胞膜受到损害的结果;②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分子量较大,而诊断窗口时间比较短,灵敏度比较低。

然而在发生心力衰竭时,肌钙蛋白的升高不一定总是轻微的,有相关研究证实发生心力衰竭时肌钙蛋白浓度不只是可以升高,而且还可以升高至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切点值以上水平。

  2.3.3 肌钙蛋白I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前景

  

(1)肌钙蛋白I可协助判断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

  心力衰竭病人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心脏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等客观评定,然而这些手段都缺乏具体的定量标准,脑钠肽(BNP)作为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生化指标现阶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的判断,研究报道可以联合使用脑钠肽(BNP)和cTnI或cTnT,对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危险度分层[46]。

因此,采用心肌损伤标记物cTnI联合BNP、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能够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心脏状态,更加确切地判断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

  

(2)肌钙蛋白I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过程之中,除了临床症状外,还能够通过病人的cTnI与BNP水平,制定或者调整治疗措施。

ChihoKawahara等人[47]研究了重症心力衰竭病人之后认为,cTnI>0.04ng/ml,BNP>485pg/ml的病人死亡率显著升高,对此类病人实施左心辅助治疗或者心脏移植使得死亡率显著减小。

  (3)肌钙蛋白I检出可促进心力衰竭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cTnI的检出显示心力衰竭病人存在持续的心肌损伤,促使各专家、学者对心肌纤维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心肌收缩的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信息。

Wang等人[48]发现双苯吡乙胺能够与cTnI竞争肌钙蛋白C钙相互结合的调节域,改变肌纤维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左西孟旦能够使心肌钙结合蛋白C活化构象的时间延长,并强增强肌肉收缩,又因其功能是钙依赖性的,故不影响肌肉的舒张,有希望成为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49]。

  3.展望

  心力衰竭病人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心脏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等客观评定,然而这些手段都缺乏具体的定量标准,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NT-BNP)作为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生化指标现阶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的判断,研究报道可以联合使用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NT-BNP)和cTnI或cTnT,对住院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危险度分层。

因此,采用BNP或NT-BNP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cTnI、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能够全面且客观地评价心脏状态,更加确切地判断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依据以及促进心力衰竭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