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4674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docx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

新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2.有理数3.有理数的加减4.有理数的乘除5.有理数的乘方

重点:

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计算、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

难点:

绝对值.易错点:

绝对值、有理数计算.中考必考:

科学计数法、相反数(选择题)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及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同类项、整式加减

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确定、合并同类项

易错点:

合并同类项、计算失误、整数次数的确定

中考必考:

同类项、整数系数次数的确定、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解法、应用)

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易错点:

去分母时,不含有分母项易漏乘、解应用题时,不知道如何找等量关系

第四章图形认识实步 1.多姿多彩的图形2.直线、射线、线段3.角

4.课题实习——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

重点:

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方位角等

难点:

中点和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易错点:

等量关系不会转化、审题不清

新初一生如何做好数学衔接 做好小升初衔接对之后初中学习大有帮助,那么在没有进入初中之前,我们要对其有一个大概的把握,首先从数学学习入手。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

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

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

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

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的建议是:

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

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

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

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

“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

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

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

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

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

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

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的建议是:

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

这是很平常的道理。

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

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

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

“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

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

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

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

“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

课下做题也都会。

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

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

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

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

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们的建议是:

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初一下册的数学怎么样才能掌握的更好

1、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数学课,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这样当然学不好!

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作到耳到、眼到、手到!

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

保持高效率!

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喜欢数学!

4、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弄懂,这个很重要!

不会就问,不要不好意思,要学会举一反三!

也就是要灵活运用!

作的题不要求多,但要精!

5、要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

总之,学时数学,不要怕难,不要怕累,不要怕问!

初一的大多数占几何题,你只要上课听老师说的重点,然后结合自己记住的知识(公式什么的)多练些题,要做到不懂就问的习惯,这样你的长久一定有所提高,但是数学要慢慢来,不能你一下就要爆练爆写,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做一些适合你的奥数题!

你太急的话,反而成绩下降,心情会更烦!

~~~还有就是数学是最容易学的,不用背诵、重在听讲和多做题希望你能读好数学!

初一下册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线八角的认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集求法,调查方法的选择,统计图的选择,直方图。

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代入法.教学难点在于灵活运用代入法,这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另一个难点在于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后,不知道应把它代入哪一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比较简便.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将“二元”转化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

初一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

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

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唯一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注意:

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

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注意:

ab>0⇔

ab<0⇔

;ab=0⇔a=0或b=0;

⇔a=m.

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与解法:

所有这些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应分别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确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类型:

设a>b

9.几个重要的判断:

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

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am)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nbn,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3.单项式的乘法:

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指数写在积里.

4.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m(a+b+c)=ma+mb+mc,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5.多项式的乘法:

(a+b)·(c+d)=ac+ad+bc+bd,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完全平方公式:

①(a+b)2=a2+2ab+b2,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a-b)2=a2-2ab+b2,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③(a+b-c)2=a2+b2+c2+2ab-2ac-2bc,略.

7.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平方式,则有关系式: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利用a(x-h)2+k

①可以判断ax2+bx+c值的符号;②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8.同底数幂的除法:

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9.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a≠0);a-n=

(a≠0).注意:

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

0.0000201=2.01×10-5.

10.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12.多项式除以多项式:

先因式分解后约分或竖式相除;注意:

被除式-余式=除式·商式.

13.整式混合运算:

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几何A级概念:

(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角平分线的定义: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条射线叫角的平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平分∠AOB

∴∠AOC=∠BOC

(2)∵∠AOC=∠BOC

∴OC是∠AOB的平分线

2.线段中点的定义:

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C叫线段中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C是AB中点

∴AC=BC

(2)∵AC=BC

∴C是AB中点

3.等量公理:

(如图)

(1)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2)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3)等量的等倍量相等;(4)等量的等分量相等.

(1)

(2)

(3)

(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AC=DB

∴AC+CD=DB+CD

即AD=BC

(2)∵∠AOC=∠DOB

∴∠AOC-∠BOC=∠DOB-∠BOC

即∠AOB=∠DOC

(3)∵∠BOC=∠GFM

又∵∠AOB=2∠BOC

∠EFG=2∠GFM

∴∠AOB=∠EFG

(4)∵AC=

AB,EG=

EF

又∵AB=EF

∴AC=EG

4.等量代换:

几何表达式举例:

∵a=c

b=c

∴a=b

几何表达式举例:

∵a=cb=d

又∵c=d

∴a=b

几何表达式举例:

∵a=c+d

b=c+d

∴a=b

5.补角重要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3=180°

∠2+∠4=180°

又∵∠3=∠4

∴∠1=∠2

6.余角重要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3=90°

∠2+∠4=90°

又∵∠3=∠4

∴∠1=∠2

 

7.对顶角性质定理:

对顶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AOC=∠DOB

∴……………

8.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AB、CD互相垂直

∴∠COB=90°

(2)∵∠COB=90°

∴AB、CD互相垂直

 

9.三直线平行定理:

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AB∥EF

又∵CD∥EF

∴AB∥CD

 

10.平行线判定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1)若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如图)

(2)若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如图)

(3)若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GEB=∠EFD

∴AB∥CD

(2)∵∠AEF=∠DFE

∴AB∥CD

(3)∵∠BEF+∠DFE=180°

∴AB∥CD

11.平行线性质定理: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如图)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如图)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AB∥CD

∴∠GEB=∠EFD

(2)∵AB∥CD

∴∠AEF=∠DFE

(3)∵AB∥CD

∴∠BEF+∠DFE=180°

几何B级概念:

(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角、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互为补角、互为余角、邻补角、两点间的距离、相交线、平行线、垂线段、垂足、对顶角、延长线与反向延长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证明.

二定理:

1.直线公理: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线段公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关垂线的定理: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4.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三公式:

直角=90°,平角=180°,周角=360°,1°=60′,1′=60″.

四常识:

1.定义有双向性,定理没有.

2.直线不能延长;射线不能正向延长,但能反向延长;线段能双向延长.

3.命题可以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是命题的条件,“那么………”是命题的结论.

4.几何画图要画一般图形,以免给题目附加没有的条件,造成误解.

5.数射线、线段、角的个数时,应该按顺序数,或分类数.

6.几何论证题可以运用“分析综合法”、“方程分析法”、“代入分析法”、“图形观察法”四种方法分析.

7.方向角:

(1)

(2)

 

8.比例尺:

比例尺1:

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9.几何题的证明要用“论证法”,论证要求规范、严密、有依据;证明的依据是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和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