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 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 湘教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知识点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答案:
B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知识点二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可以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乡村向城市的转变。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大致相当
B.不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因其发展条件不同,在起步早晚、水平高低等方面存在有较大差别
C.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股互相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D.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4.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城市化水平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早,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促进,推动发展,必然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4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会使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减少,这样会缩小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知识点三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是( )
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D.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答案:
B
解析: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不存在人口负增长问题。
6.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可能对沿海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点题训练
(20分钟,30分)
知识点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广东省城市体系演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B.b—c—a
C.c—a—bD.b—a—c
答案:
D
解析:
一个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是从小到大发展的,城市数量是从少到多发展的,根据图中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演变判断即可。
2.该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最可能是( )
A.广州B.香港
C.上海D.澳门
答案:
A
解析:
香港、上海、澳门均不属于广东省,根据图中城市规模大小可判断,广州最有可能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
3.从上图可直接读出的反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象是( )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 ③城市数量增多 ④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反映出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规模扩大;没有直接体现城市人口增加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5.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D.人口迁移
答案:
4.B 5.A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
经济水平影响城市化进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之后,珠江三角洲的许多村镇才发展成为城市。
知识点二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
答案:
D
解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乡交错分布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突显 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各项经济活动及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
但目前逆城市化还并不突出。
8.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试分析促进该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答案:
(1)由以轻纺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工业基础较好;科技较为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等。
解析:
从图中看出,1985~2000年,该区工业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发展出口加工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本区工业开始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知识点三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9.有关“一镇一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设施,节省投资 ②便于相互协作交流,开发新产品 ③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 ④利于集中治污,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一镇一品”模式中的工业企业分布在众多的小城镇里,小城镇分布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治污,改善生态环境。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据此完成10~11题。
10.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11.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④D.②③④
答案:
10.D 11.A
解析:
该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10题,误认为产业转移加强是问题,这只说明该地区正在加快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11题,由于对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的对比情况不熟容易错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是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
1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在城市职能和工业结构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问题:
①大气污染或酸雨;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原因: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经济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
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外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
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不发达。
措施:
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
(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而本题问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的结果。
(2)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3)从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电器、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
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2018·石家庄二中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
读表完成1~2题。
年份
省份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农业资源的开发 ②1990~2000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答案:
D
解析:
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2018·南开中学模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
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
B
解析:
由图1可知,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四个城市中,交通条件对杭州城市化发展影响最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
答案:
D
解析:
由图2可知,四个城市中,交通条件对杭州城市化发展影响并非最小;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城市辐射力;南京的外资吸引力并不小,其外向型经济较强;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5~6题。
5.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
A.政策
B.市场
C.气候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A、C两地都是我国城市密集地区,受城市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水果、乳、肉、禽、蛋等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6.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答案:
B
解析:
B、C两地受地形的影响,经济腹地较小;并且两地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众多,相互间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省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趋紧 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加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8.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7.B 8.C
解析:
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趋紧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加,致使“高成本时代”到来,解决措施应该从这两方面分析。
(2018·镇海中学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
读图回答9~10题。
9.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二阶段,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上升幅度均最大,故第二阶段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
10.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D.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
答案:
C
解析:
从纵轴看,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并超过70%,该区域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从横轴看,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
由此推测,第三阶段,第三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年~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1~12题。
1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后快速提高,故A错误。
第12题,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综合题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三大都市圈投资额、出口额、消费额占GDP比重表(单位:
%)。
都市圈
1987~1996年
1997~2006年
投资额
/GDP
出口额
/GDP
消费额
/GDP
投资额
/GDP
出口额
/GDP
消费额
/GDP
长三角
都市圈
33.00
32.33
35.37
36.70
41.24
32.63
珠三角
都市圈
30.10
92.94
36.08
29.88
95.35
33.50
京津冀
都市圈
36.74
14.11
37.78
39.99
15.96
35.00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亩)
年份
蚕桑
甘蔗
花卉
水果
蔬菜
橡草
其他
1978
7.34
15.96
0.69
0.11
1.12
0
4.15
2004
1.95
16.01
4.20
1.50
1.19
1.34
2.05
(1)分析材料一,三大都市圈中,外向型经济特点最为突出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共同的地理位置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分析材料二,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4)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珠三角都市圈 出口额占GDP比重较高 濒临海洋,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2)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3)特点:
产值高、面向城市市场的农作物比重上升。
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的发展对城郊高效农业的要求提高,地价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4)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解析:
第
(1)题,从表中比较三大都市圈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确定是否是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抓住三大都市圈都位于沿海的特点,分析其地理位置优势。
第
(2)题,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市场、外商投资等角度分析。
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种植结构主要是向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变化,这说明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影响。
第(4)题,可根据珠三角的城市化问题进行拓展,如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滞后、生态环境破坏等。
14.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3)广东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应加快哪些方面的发展?
答案:
(1)工业化
(2)环境污染趋势加重;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环境建设等。
解析:
第
(1)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第
(2)题,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出现环境破坏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
第(3)题,注意题干中的“发展观念”等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