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3046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

汉族,内外“共生”的典范

明 浩

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个民族,常常被人们视为民族同化的典范。

根据一般流行的说法,汉族人口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实现的。

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滚雪球”。

然而在今天,如果从“内共生”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汉族看作是“内共生”的产物。

应该说,这更有助于了解汉族之大的真谛所在,而且从中也能看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未来活力之源泉。

在语言文字上,尽管从秦始皇开始就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衡,钱同币”,然而却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

不仅如此,由于与各地原有语言的越来越多的“共生”,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

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并不是简单地吃掉即同化当地语言,而是与当地语言“共生”在一起。

作为现代普通话主体的北方方言,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互动中,其因“共生”而发生的变化甚至比南方还更大,以致在语音上有些甚至面目全非。

  

“共生”也使汉族的区域文化经历了各具特色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谱写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此消彼长、共同繁荣的历史画卷。

总体而言,各民族各自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占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位置,并在其中参与和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自此到隋唐以前,大体上是共同性渐增与差异性渐减;隋唐以后,随着一些新的区域文化的加入,并在这些文化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后,使得汉文化圈逐渐扩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地位,且不乏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兼具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传统……

汉民族文化不仅在内部实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内共生”,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由此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外共生”圈,其中就包括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文化。

至于与国内55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属于这种“外共生”的范畴。

“共生”与“同化”之间,在理念上毕竟有着本质区别:

同化意味着否定原有要素的主体性;而“共生”以“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以前各个要素水平的整体机制,就意味着原来要素的持续存在。

从各地方言和文化习俗中可以看到,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并没有简单吃掉当地原有的“落后”方言和文化,而是与之长期共生,并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

汉族的“内共生”并不是全球个案。

纵观当今世界那些人口比较多、且富有活力的民族,在其民族属性和特点上几乎都充满着“内共生”的诸多特点。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内共生”与“外共生”的并行不悖,即对内承认、尊重和发挥自身内部的多样性及其潜力,对外与其他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实现共存共荣,才为多民族国家实现可持续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民族报》,2012年05月06日,有删减)

1.下列对有关汉族内外“共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内共生”是汉族如此之大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未来活力的源泉。

B.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与当地的语言“共生”在一起,不存在“同化”现象,使得汉语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

C.齐鲁文化和巴蜀文化各具特色,这是汉族区域文化“内共生”和演化的结果。

D.汉民族实现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是以汉字为媒介。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族人口众多,主要是通过汉族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来实现的。

B.汉语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原因与从秦始皇开始,就没有推行过“语同音”的政策有关。

C.隋唐以前,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隋唐以后汉文化以齐鲁文化为正宗,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粗犷古朴,好爽热烈”。

D.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与当地“落后”方言和文化长期共存或发生摩擦和冲突后,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

3.下列各项中,对汉族能成为内外“共生”的典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民族与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并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

B.汉民族语言和文化能很好地与各区域、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求同存异、共生共荣。

C.不管是“外共生”还是“内共生”,汉语言和文化总是充满包容性,从来不否定别的区域和民族原有要素的主体性。

D.内外“共生”并行不悖,对内承认、尊重,对外和谐相处,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可持续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

“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

“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

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③淫祠:

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④缗:

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无免者,竟居之竟:

竟然

B.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堪:

忍受,经得起 

C.登车就道                      就:

靠近

D.复祷于社坛          社:

土地神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 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分) 

(2)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

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

“无聊”的意思。

②燕新乳:

燕子刚刚孵出雏燕。

③报鹦鹉:

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蕴含了什么感情?

(5分)

答:

                                   

9.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名言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③,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五、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1—14题。

假如树能够走开

陈毓

在林场还叫林区的时候,我就在这边工作.那时我是伐木工人,后来禁伐了,我的伙计们陆续去山外另谋生路。

我实在舍不得林区才会有的这股子好闻的味道,我甚至觉得,心若足我离开林区,我会死于肺病。

于是我用两条烟换来了林场看林人这份差事.我就像一条老狗,除了对故园的忠诚,几乎没有用处.打这比方的是我的场长,他说,林区要创收,要不你真就活成了一条可有可无的寂寞老狗。

场长比我年轻二十多岁,他的点子比林子里的蘑菇还多,他说,我们要趁市里开发旅游的好势头,让林子恢复禁伐前的热闹。

春天,山道上挤满了不辞路远前来赏花的城里人。

王场长眨动眼睛,想出了为绝好的创意。

他找来林区仅存的一名画匠,帮他把创意实现在一张广告牌上。

广告牌上画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巨树,巨树藤萝城绕,仿佛天宫里的场景。

但我知道这棵树在现实中有原型,它的原型是走山林中那棵据说有一千九百八十八岁的红豆衫。

我得承认,这真是张有想法的广告牌。

我们在那个春天推出了一个旅游项目,项目的名称就叫:

来吧,来认养一棵永不背弃你的树!

王场长说,我们的项目就是要吸引那些有闲情、有闲时间的城里人来给我们送点钱花。

当然,那棵被认养的树是归林场、归国家所有,这不违背我们护林的职责。

在森林里认养树?

亏他想得出来。

树又不是孤儿,无需谁来领养。

但奇怪的是这个项目一推出,还真吸引了不少人。

第一对来认养树的老夫妇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他们说要认养一棵三十八岁的树,还要那种挺拔的树种。

判断树的年龄,对我来说,就像喝一杯包谷烧般容易:

我立即给他们挑了棵三十八岁的梓树。

那对夫妇听了梓树这名字,立刻两眼发光,他们说,好啊,梓树,太吉样了,就梓树。

为啥要三十八岁的树?

老夫妇解释,他们有一个儿子,今年恰好三十八岁,但是他们的儿子去了加拿大,年前刚刚拿了一张什么卡,往后是不会回来长住了。

现在,他们要在林子里认养一棵不离开的树,任何时候,只要他们来,树总在老地方等他们。

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杜鹃花快要开的时节,一辆红色跑车风一般刮来,停在林场大门边,从车上下来一个打扮时尚的年轻女人。

能接待这样的女人我深感愉快。

年轻女人一开口,我的快乐心情立即像炽热的火盆速到冰块覆盖。

她摘下墨镜,傲慢地问我,你们都有哪些业务能吸引我?

我两次请她看我们的项目单。

她砰一声把那张纸拍到我面前的桌面上,她的举动吓我一跳。

我猜,这个很美的女人准是被她的男人甩了。

我第一次知道,如此美丽、一看就很富有的女人,也可能是不快乐的。

我能帮您什么,女士?

我尽量和颜悦色地和她说话。

我们王场长说,要把每一个顾客,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当成我们的上帝。

我再次说,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那棵树长在林子深处,根本没有路通往那里。

像您穿戴得这么讲究,是很难走到那里去的。

我为难地说。

要不您选一棵自己够得着的树吧,这更实际、更有意思对吧?

也许是我真诚的语气打动了她,女人冰冻三尺的脸总算进入了春天。

女人想了想,最后挑了一棵高大的领春木。

她说她的名字中有个春字,而她男人的名字中恰好有个领字。

领与春,再也不分开!

对,不分开!

我肯定地说,尽管心里很不确定.能使顾客满意是我的责任,半年业务做下来,我发现我再也不是半年前的那个人了,我有点得意,又有点惆怅。

尽管树的名字里包含着领与春,但女人仍坚持要把一句话刻在树身上;我反对无效。

她说人都能文身,树上就不能刻字了?

这让我心疼,是原来伐木时都没有过的心疼,真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今生,领永远都不离开春。

”这行字现在镌刻在那棵领春木身上,像一道符。

树被文了身,白花花亮出芬芳的肉,看得我心惊。

一年后,这种白花花在林子里直晃我的眼。

我下决心离开林区,哪怕被那越来越强烈的死于肺病的忧虑终日笼罩。

尽管不知道能去哪里,我还是打好了铺盖卷。

我现在就站在林区中间那条唯一通往外界的曲折小径上。

(有删改)

1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朴实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B.“第一对来认养树的老夫妇”与“打扮时尚的年轻女人”前来认养树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作者对他们都抱以同情。

C.小说以“我”不惜通过“行贿’,留在林场开头,以“我”毅然背弃林场结束,情节前后照应,主题含蓄深刻。

D.“我就像一条老狗,除了对故园的忠诚,几乎没有用处”,王场长的这个比方形象说明我在林场的地位低下。

E.小说以“假如树能够走开”为题,通过对两拨认养树的人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幸福与否并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内心感觉的主题。

12.简要分析“我有点得意,又有点惆怅”的原因,并说说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13.根据小说情节,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6分)

14.你如何看待王场长的创收举措?

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遵照上级指示,今天我在会议上对上一年度的财政支出情况作了汇报,以上总结可能挂一漏万,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出。

B.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C.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D.金融租赁在世界上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这还是一锅夹生饭,还是一个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玩意儿。

16.下列河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枷锁题纲虚与委蛇涸辙之鲋

B.签署葱茏火中取利酣畅淋漓

C.端倪肄业义愤填膺步入正规

D.贻误嬉戏流觞曲水欢度春节

1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刊发《一城江水半城山近山临水靠公园武汉人乐享山水》报道,对武汉的山水资源及各项绿化惠民举措给予高度评价,称“武汉乐享山水远非其他城市能及”。

B.天宫一号能飞多远?

发射这么大的航天器会不会影响地球?

普通人何时能在太空行走?

即将在下周“一飞冲天”的天宫一号引发了人们对遥远太空的热情和无限猜想。

C.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

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D.昨日下午4时30分,美国35岁男子杰布,只身着翼装服从1800米高空,成功穿越了世界上最高的天然溶洞——湖南张家界天门洞。

1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3分)

曼德拉是公认的伟大政治家,他以非暴力方式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创建了各种族和谐相处的新南非。

曼德拉的杰出,不仅在于此,更在于他留下的以忍让、博爱、宽容、和解与务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传播于非洲和世界各地。

以“曼德拉模式”化解种族冲突,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之奋斗的目标。

曼德拉给世界留下的精神财富,犹如一个开采不尽的金矿,后人如果去“挖掘”,可以从中得出许多宝贵启示。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

于光远先生承认自己是“二表人才”,即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他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够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

根据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

试卷答案

1B(“不存在‘同化’现象”,无根据。

2D(A.原文是“一般流行的说法”,选项说法绝对。

B.是否与“没有推行过‘语同音’的政策有关”,原文没有表述,无中生有且强加因果。

C原文为不乏“粗犷古朴,好爽热烈”的特点,曲解文意。

3B(A.“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结果不是原因,因果颠倒。

C.“从来不否定”也就是从来不“同化”,说法太绝对。

D.答非所问。

4.(3分)A(竟:

最后、终于)

5.(3分)B.(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6.(3分)A(“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7.(10分,每句5分)

(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处罚),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还把他们看成盗贼),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改过自新)的道路啊!

【采分点】“加”“目”“是”各1分,大意2分ks5u

(2)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参考教材,【采分点】“微”“夫人”“因”“与”各1分,大意1分。

其实别的词错了,该扣则扣,自定吧。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

‚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

‚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8.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

(1分)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

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成双。

(2分)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2分)

9.

(1)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

(2)虚实结合:

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

(3)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10、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

于上路

11、BE

15.A

16.D

17.C

C.冒号改为逗号,或把“一部《水浒传》”后逗号改为句号。

18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