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808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docx

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培英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

郑永强

单元教学主题:

艺术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单元内容:

(一)课文:

《25、伯牙绝铉》《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二)《语文园地八》

1、口语交际:

身边的艺术

形式:

小组内讲述、全班交流……

2、习作:

(1)、写一写学习某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3、交流平台:

(1)、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做法和经验。

4、日积月累: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5、成语故事:

响遏行云

单元训练点:

1、随文落实的训练点:

(1)了解艺术,抓住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2)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训练学生写小标题。

(4)积累好词佳句、诗文。

2、“语文园地”的专项训练点

(1)口语交际、习作

(2)日积月累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双基训练点:

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意思,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你说我也说),老师说两个词“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春雨绵绵凉风习习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小结: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25伯牙绝弦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兮”“哉”的停顿。

(节奏见教学参考书第262页)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因为字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再探琴。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

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

是哪个字告诉你的?

(善)课文中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3、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

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里的人物是和。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友谊的名言名句,读读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13: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

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板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必得之  

双基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

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

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善始善终()   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双基训练点:

了解文中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 、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

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

(师引导板书:

轻柔缓缓沉重刚健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姑娘是“随便说说”吗?

她为什么要这么说?

你感受到什么?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

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

六、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二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

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

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

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

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

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

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

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茵( ) 盲( ) 券( ) 腊( ) 屡( )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

   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

   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

3、阅读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

(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

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双基训练点:

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删去,改为: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

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

你们想看看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删去,放在总结升华环节)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

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

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

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体会:

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

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3)引入资料: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

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

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

(引出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