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787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

部编版语文下册(春季班)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级:

六年级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

时间

主题

第17讲课内外文言文复习与迁移(下)

学习目标

1.复习课内文言文《吕氏春秋二则》、《桔逾淮为枳》、《螳螂捕蝉》,掌握其中的重要实词。

2.深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思想观点,迁移课外文言文做题思路。

教学内容

1、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前次课重点知识:

课内文言文复习(上)

课后巩固:

《孔孟论学》(节选)、《钱若赓断鹅》

二、互动探索

预习作业:

欧阳晔破案

欧阳晔治鄂州。

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①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欧阳晔曰:

“杀人者汝也!

”囚佯为不知所以,曰: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②,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

”囚泣涕服罪。

注释:

①安慰。

②筷子。

1、解释加点字。

欧阳晔治鄂州晔自临其狱

食讫留者色变而惶顾

2、疑犯左手持箸与死者伤在右肋有什么关系?

【知识梳理1】《吕氏春秋》二则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过:

经过方:

正要引:

拉善:

善于遽:

就任:

处理悖:

荒谬

涉:

渡过遽:

立刻契:

用刀刻止:

停下来求:

寻找惑:

糊涂

2、文章的翻译

有一个想要渡江的人,看见了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投进江中。

小孩正在啼哭。

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

(他)说: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例题精讲】

例1、

《吕氏春秋》二则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这两则故事的不同之处:

例2、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①?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说文解字】

1为:

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为:

做;何:

什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陶侃尝出游()②汝既不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

汝既不田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巩固练习】

练习1、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④,攧⑤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①觇(chān):

探看。

②围:

此处指蛇的身围。

③殊:

完全。

④以剌刀攫其者:

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⑤攧(diān):

跌,意为“任由蛇怎么翻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渐近临之()

(2)攧不可去()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

B、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肉已经被割破了。

C、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皮肉已被割破了。

D、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已经被割破了。

3、螳螂凭借“”这一举动杀死了蛇。

4、读了上文后,你悟出的道理是

练习2、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

(1)于孤林

(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3)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4)于身。

其阴逾(5)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1)逃暑:

避暑,乘凉。

(2)孤林:

独立的一棵树。

(3)衽:

卧席。

(4)濡:

沾湿。

(5)逾:

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2)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2)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知识梳理2】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我们要记清楚。

使:

出使习辞:

善于说话方:

将要为:

于坐:

犯…罪

酒酣:

喝酒喝得正高兴时诣:

拜访,谒见曷:

同“何”避席:

离开座位

其实:

其,代词;实,果实然:

如此得无:

莫非熙:

同“嬉”,戏弄

病:

侮辱

2、文章翻译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

“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如今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侍臣回答说:

“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

‘(他)是做什么的?

’(我则)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

’大王(接着再)问:

‘(他)犯了什么罪?

’(我就)回答:

‘(他)犯了偷窃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

“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

’(公差)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例题精讲】

例1、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2分)

(1)晏子将使楚()

(2)齐人固善盗乎?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比喻什么?

(2分)

4、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中楚王的一系列行为?

5、“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这里的“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最后楚王知道自讨没趣了,为什么还要“笑”?

7、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8、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例2、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

(1)乎具茨

(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

“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

“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

(1)大隗: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

山名。

(3)涂:

同“途”。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适遇牧马童子

(2)非徒知具茨之山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巩固练习】

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

(1)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2)?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3)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4)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5)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犹如宋王何?

注释:

(1)戴不胜:

宋国大夫

(2)与:

同“欤”,表疑问语气(3)傅:

教(4)咻:

喧扰(5)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虽日挞而求其齐也

(2)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2)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知识梳理3】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1、背景介绍

吴国国君想要攻打楚国,并且告诉左右大臣说:

“有人胆敢反对,就格杀勿论!

”面对生命的威胁,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一个少年说了不到八十字就打消了吴王的年头,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拯救了吴楚两国的千万百姓。

2、我来描述故事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

“谁敢劝阻就处死谁!

”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

吴王问他:

“你这是为什么呢?

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说:

“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欢快地叫着,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

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吴王想了想说:

“你讲的很好!

”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例题精讲】

例1、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1、下列对“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的意思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子来这里,有什么苦恼,要把衣服弄成这样湿。

B、你来这里,为什么要把衣服弄得这样湿?

C、年轻人过来,为什么这样痛苦地把衣服弄湿呢?

D、儿子过来,有什么苦恼,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2、下列选项所述的内容与上文不符合的一项是()(2分)

A、“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的利弊关系是一样的。

B、“少孺子”巧用螳螂作比,使吴王恍然大悟。

C、“少孺子”反复在后园弄湿衣服是一种劝谏的策略。

D、“善哉!

”是吴王赞美“少孺子”的故事美妙。

3、如果用文中语句来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话,它是

“少孺子”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意在

4、文中用了哪些词来描写这些动物的动作?

说说这些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上台演示动作,在此过程中逐句背诵)

5、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6、本文和《引婴投江》《刻舟求剑》都属于寓言,寓言有哪些特点?

例2、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卒:

完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

“姑相饮乎?

”觞数行,曰:

“姑求肉乎?

”一人曰:

“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

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注释①卒然:

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

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

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1、解释加点字词:

其()涂()姑()子()

2、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检测1、

唐太宗面试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

“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

“山东鄙③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

”名振谢曰:

“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④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

“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毎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⑤,真奇士也!

”即日拜右骁衞将军。

选自《资治通鉴》

【说文解字】①勉:

鼓励,勉励②失:

失礼③鄙:

见识浅陋④心思:

心想⑤失:

差错⑥拜:

以礼授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嘉其才敏,劳勉之()②名振谢曰()

③适方心思所对()④毎见朕谴责余人()

2、翻译句子

①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②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3、重用人才,当然要考察,唐太宗是怎样考察程名振的呢?

检测2、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鬻盾:

(2)誉之曰:

(3)于物无不陷也:

(4)吾矛之利:

2、翻译下列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题目

弓与矢

一人曰:

“吾弓良,无所用矢。

”一人曰:

“吾矢善,无所用弓。

”羿闻之曰:

“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1、解释加点字。

(1)吾矢善

(2)非弓何以往矢

2、翻译这段文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③燕相白王()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下节课主题:

《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预习作业:

材料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这首诗大家都学过吧,这首诗里讲得是春季三个月:

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又称幕春);三春泛指春天。

喻母爱。

唐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正月二月都太冷,三月的阳光相对温暖多了。

这首诗讲了人要懂酵育两个字。

只有懂了这两个字人才人更好的发扬,才能有更好的明天,才能体会母亲的幸苦,这样才能让母亲觉得她这样做是有价值的。

一代又一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后一代也懂得酵育。

我在读六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上得那一节电影课我一直深深记在心怀,那一次,我们因唱歌不专心,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人的讲座,刚刚开始一会儿,我们班的女生差不多都昰泪流满面,老师见我们男生没一个人感动就叫女生回教室,我们继续看,看了一会儿大家都纷纷流泪。

自从那一后,我们多懂得了酵育两个字。

一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用处。

材料二、读书的心得体会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

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我愿意将我的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

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

读书如与知音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

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

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

读书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

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

快乐的读书应是“乘其兴之所适”。

古人云:

“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

”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书的真乐。

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

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

作者的认识,情绪各有偏颇。

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

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

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

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

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

读书之所以苦,是因为你急切想了解作者思想却往往晦涩难解、意深难测;又因为外界精彩的世界太喧哗吵闹,读书的冷板凳难坐;还因为与遥远的知音无缘对话或相见恨晚,书友天南海北难相聚。

读书成了一种孤独。

读书使我结实了许多知音,从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1、熟读材料,说一说,这两段材料的特点?

2、除了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写作感悟,还有哪些可以让写作有感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