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2637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docx

政经论文第二学期

闽南师范大学

课程论文

 

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stablishingandperfectingthe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

 

姓名:

张宋佳瑶  

学号:

1411110217 

系别:

经济系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14级

指导教师:

陈丽丽教授

 

2015年6月

摘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效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二者结合上最成功的范例。

在此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认识市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两者关系如何,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市场社会主义对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具有启示作用,因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市场社会主义诸种思想和模式中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许多方面内容。

关键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Abstract

Thecombinationofmarketeconomyandsocialismhasdifferentpaths,differentobjectivesanddifferenteffects.TheChinesesocialistmarketeconomyisthemostsuccessfulexampleofthetwoparty.Inthisprocess,howtounderstandandunderstandthemarketsocialismand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hasbeenaproblemofconcern.Infact,thesocialistmarketforustoexplor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ismandmarketundertheconditionofsocialistmarketeconomy,especiallytheestablishmentof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hasimplicationsand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inChinaaswellastheestablishmentofmarketsocialismvariousideasandmodelsoftheoreticalinnovationandpracticalsuccess.

Toestablishanewsystemofsocialistmarketeconomyisacomplexsocialsystemengineering,andneedtobuildthebasicframework,onthebasisofthis,thecontinuous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enewsystem,accordingtothepracticalexperienceofsocialisteconomicsystemreformhasbeen,thebasicframeworkofthenewsystemofsocialistmarketeconomyincludesmanyaspects.

Keywords:

socialdemocracy;Marketeconomy;system;Basicframe

目录

摘要1

前言3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3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6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9

1.观念转变9

2.理论基础10

3.思想指导1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11

1、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1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3

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1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14

(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17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7

2、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19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21

结论26

致 谢27

参考文献:

28

前言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生机勃发,因为中国开始搞了市场经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就在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根基坚实。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繁荣富强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成功探索,其中璀璨成果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本文由事例引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内涵,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所具有的特征、基本框架以及对未来机遇与风险的认识。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运动是永恒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任何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凝固起来、绝对起来、静止起来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必然会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带来巨大的伤害。

恩格斯早就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

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提高与壮大时,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求得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一般而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影响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在当时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关系日益复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也明显地暴露出来。

但由于受传统理论的束缚,这一体制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的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从决策结构来看,国家以制定和负责实施计划的方式集中掌握和支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采取行政性方式分配决策权力,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决策权以行政系统分级实施管理。

第二,从信息结构看,信息的流动以纵向为主,企业向上级机关报送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情报,上级机关则向企业下达如何使用这些资源的指令性计划。

第三,从动力结构来看,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分离的,执行者执行决策,不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的选择,而是决策制定者人为地采取行政监督的方式加以推动。

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以计划配置为主。

这一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可以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在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规模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发展目标比较集中、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状况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经济发展落后和物质产品匮乏的条件下,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保证了人民最基本的需要;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力量,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计划经济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类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于一身,可以在最大限度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们较高的就业水平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为完成统一财经、调整工商、稳定物价等历史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有力地支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到“一五”期末,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对市场机制利用不足等弊端较多地暴露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反思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为这种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严重束缚着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通过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对企业进行管理,必然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割断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联系,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实行实物指标的管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计划管理同价值规律对立起来。

第三,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购包销、劳动制度上统包统配、工资制度上统一控制,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在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单一化。

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谓的“一大二公”:

在全社会范围内力求实现单一的公有制,消灭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公有制内部,集体所有制要向国家所有制经济过渡,保持国有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

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实际,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对外经济关系上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行为主体和经济运行环节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这一弊端就变得日益突出。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时代主题变了,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不再是面临战争、备战和战场,而主要是面临市场,战场的较量变成了市场的竞争。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关系到我国社会资源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长期以来,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种传统看法的现实基础是:

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排斥政府计划,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这种认识只能符合早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早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

毛泽东在发现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后,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积极的思考。

于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是这一探索的重大成果。

认识到商品经济不能取消,价值规律是一个客观法则。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毛泽东提出的政策主张并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市场看作是私有制的产物,否定公有制能与市场经济结合。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吉布尼和加拿大吉尔大学学者林达光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可见,邓小平的谈话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对于理论探索和改革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伊始,我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搞市场经济,但在实践上,改革一开始就是在市场化取向的轨道上进行探索的。

这个探索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首先在农村起步,主要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城乡集贸市场,使农民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决策者;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减少国家指令性计划等。

在理论上,逐渐打破了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提出了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观点。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将市场机制正式引入我国经济体制,要求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尽管当时对市场认识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却是一次较大的突破,为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这一方针成为1979年至1984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主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怎样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把计划和市场确立为主辅关系是否恰当,邓小平一直在继续思考。

他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不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得好,对经济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展和取得良好效果,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为了适应全面改革的需要,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邓小平对这个决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它“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石,它突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能相容的传统观点,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

1985年,邓小平对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邓小平进一步阐明:

“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

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强调了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能够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存在并得到发展。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同时指出,“计划和市场的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要“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这种新的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了,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中共十三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遇到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不顺。

因此,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被提到议事日程。

1990年以后,邓小平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强调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计划和市场都得要。

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一针见血地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重要论断,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东西的思想束缚,断定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是商品经济社会配置资源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准。

提高了全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根据邓小平的重要论断,江泽民在1992年6月指出,历史经验说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阶段。

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充分发育的完善的市场机制。

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是没有根据和不正确的,并第一次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提法,同时他还指出: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

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从1979年开始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经历了14年。

期间邓小平先后十多次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中共中央也不断确立一系列新提法,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发展、深化的过程。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式。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我国之所以抛弃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而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计划和市场是现代经济运行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经济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是保证经济协调、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计划不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也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邓小平关于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的观点,不仅是对经济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而且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新贡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观念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世纪末,马克思曾设想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

列宁在1906年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对立的两种社会基本制度来看待。

十月革命后,俄共(布)曾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准备“直接过渡”,“消灭货币”。

但是,从1921年开始,俄共(布)不得不转而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实践使列宁的思想有很大变化,主张“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实现国家经济计划。

但列宁逝世后,由于一直未能突破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又占据了统治地位,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搞社会主义只能实现指令性的高度集权管理的计划经济。

对于高度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我们党在八大前后已经有所认识,但由于认识还不能彻底突破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在“左”的指导思想不断干扰下,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只能在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框架中反复,而未能获得根本解决。

邓小平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这一科学的论断,不仅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僵化的思想。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

2.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之前,我们进行了14年的改革,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以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看到了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

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3.思想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

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民富国强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过去我们总是希望用计划经济来实现这一任务,实践证明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十几年我们对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随着改革的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