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119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叶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芦叶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芦叶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芦叶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芦叶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芦叶船.docx

《芦叶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叶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芦叶船.docx

芦叶船

芦叶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重点体会芦叶船给生活在几十年以前的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

学习难点

体会在小河中的芦叶船,给作者带来的无限和希望。

感受孩子对未来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向往。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复习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芦叶的美。

2)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放芦叶船的乐趣。

3)学习第第四、八自然段,感受作者想象的乐趣。

4)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感受到长江边放芦叶船带来的惊喜。

2、学生自学

展示·答疑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芦叶的美。

(一)学习句子,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比较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能够把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

(二)在第一自然段中再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1.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

2.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三)小结:

多么有趣的比喻,多么生动美妙的画面!

好好读一读,品一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放芦叶船的乐趣。

(一)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孩子们亲手做出的芦叶船有什么花样?

放芦叶船又有什么奥秘?

做芦叶船:

多种多样手艺高超(大蓬船小舢板五桅帆三桅帆)

放芦叶船:

玩得聪明玩得有声有色

(二)小结:

孩子们的智慧和乐趣流露在这字里行间,好好读一读。

三、学习第第四、八自然段,感受作者想象的乐趣。

(一)孩子们放走的芦叶船到哪儿去了?

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二)芦叶船可以远航到什么地方去呢?

再读读小作者第八自然段的想象。

(三)小作者对于芦叶船远航到长江、到东海有没有依据,还是凭空想象的呢?

四、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感受到长江边放芦叶船带来的惊喜。

(一)芦叶船到了浩浩荡荡的长江里也翻不了吗?

他是怎么在长江里远航的?

(二)学习比较句子: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

引导学生体会芦叶船所处的恶劣环境以及它能够乘风破浪的远航给作者带来的惊喜。

拓展·延伸

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么,你希望自己有怎样的童年?

反馈·总结

1、谈收获。

童年的乐趣是无穷尽的。

一片片小小的芦叶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无穷的快乐和梦想和希望。

2、说感想。

板书设计:

飘向竖河——长江——东海

2.芦叶船

带来惊喜——希望——向往

一只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一只贝特殊经历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珍珠的形成和贝有什么关系。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多漂亮的孩子!

多漂亮的贝壳!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1)听老师念句子。

仔细听,看你有何发现?

2)听写句子。

请两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一人听写一句,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听写。

3)集体订正修改句子,强调标点符号。

2、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一)出示句子“多漂亮的孩子!

多漂亮的贝壳!

1.指名读句子,说说这些贝壳怎么漂亮?

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

2.学生交流后带着自己感受再读句子。

3.启发思考:

将两个感叹句的位置前后交换可以吗?

自己读读,说说理由。

4.再有感情朗读原句。

(二)出示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1.这是谁说的话?

这只贝可怜在哪?

可敬又在哪?

请你默读3—10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展示·答疑。

(1)出示句子“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光泽,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

但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

”这段话中哪些词你看后感触最深?

学生谈体会。

重点理解:

①“折磨”——说说自己理解。

课文里有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折磨,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全班读句子。

请学生说理解。

这样的折磨仅仅是肉体上的吗?

②“荣耀”——说说做贝的荣耀是什么?

③“默默地忍受”——补充知识:

一颗珍珠的形成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沙粒就在他的体内折磨它两三年。

它就要默默地忍受两三年。

④听到这,你想对这只贝说什么?

⑤带着你的情感,好好地读读这段话。

(2)出示“这是珍珠!

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①想想看到这颗大珍珠时,爸爸的表情?

(惊喜,睁大了眼睛,)

②带着这样的表情读出赞叹之情。

“嘿”“多”“大”要读重音。

(3)指名读最后一段。

①讨论:

这一段是否可有可无?

(引导理解:

它奉献了大珍珠,不炫耀,最后连壳都消失了,人们对这只贝由赞美转化成深深的敬意。

②说说,此时,你觉得做贝的真正荣耀是什么?

(它奉献出了更珍贵的东西——珍珠,这才应该是做贝的荣耀。

(三)引出对比的好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一只贝的品质。

把一只贝的品质体现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

孩子们,老师觉得这篇课文不写漂亮的贝也行,直接写一只贝就好了。

你们觉得呢?

①引出对比的好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一只贝的品质。

把一只贝的品质体现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

②通过对比,此时,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这是,也是。

孩子们,从这贝的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

小结:

作者借珍珠贝生长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样的写作手法叫:

借物喻人

拓展·延伸

1、孩子们,你也能从哪些“物”的特点中,发现人的某种品质?

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很多,大伙在课外阅读时应多留意。

回家也可以选择一种“物”来写一篇小作文。

2、感谢一只贝为我们带来的感动和启迪。

同学们把它永驻心间,长大了为人类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反馈·总结

1、谈收获

2、说感想

板书设计:

一只贝。

别的贝

普通漂亮对比

一只贝受折磨显荣耀借物

献珍珠?

喻人

无踪影

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学习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定向·诱导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和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据题质疑。

1)围绕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师生梳理:

“观”是什么意思?

观哪里的潮水?

观什么样的潮水?

5、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学习生字,理解本科词语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可以给课文分几段?

3)读了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2、学生自学,老师辅导。

展示·答疑。

1)字词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

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

组词:

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

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

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

里外结构。

组词:

闷雷。

读音:

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

“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3)天下奇观

拓展·延伸

1、补充一些钱塘江的资料。

2、积累一些四字词语。

反馈·总结

1、谈谈自己的收获。

2、书写词语。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2、学生自学,老师辅导

展示·答疑

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拓展·延伸

任选一个角色,根据要求进行片段练习,(注意讲述的顺序,可以加上收集的材料内容)

角色:

导游记者科学家现场观众„„

要求:

记者1:

现场报道人们观潮的盛况。

记者2:

现场报道涨潮时的壮观景象。

导游:

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

科学家:

解释钱塘江潮汐形成的原因。

现场观众:

观看后向家人描述观潮的情景。

2.学生汇报。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反馈·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过后:

慢慢恢复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