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1784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1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现代主义概述.docx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

(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

⏹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

⏹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

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爆炸,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给人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

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频繁。

欧洲的世界领袖地位失去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

革命和科学更新。

3、当代哲学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作家大都置身于哲学家的位置,其创作有鲜明的哲理色彩。

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源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拉康)以及两者的交汇和合流。

把存在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是德国的海德格尔。

主要著述:

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1、此在。

打破主客二分。

传统形而上学追问全体存在者而忘记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要回到“基本本体论”。

2、向死而生,烦劳和烦神,诗意的栖居(体验自身、领悟自身、筹划自身)。

3、反对技术的统治。

4、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物-器具-艺术,真理的重新定义)。

5、诗思语。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而思(哲学)与诗(艺术)则是这种言说的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切诗都是思,一切思都是诗。

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和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6、前理解。

不再把理解视为一种认识方法,而把它看成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而理解又受制于先在的理解,即前理解,因而理解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海德格尔的观点,后经萨特宣扬、阐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极大的哲学流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渺小、世界的荒诞以及存在的无意义。

虽然萨特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但他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

萨特的哲学广泛地影响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作家群,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体验自我和进行文艺创作的理论依据。

农鞋: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忍和滞缓。

鞋上沾着湿润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悔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

这鞋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孙周兴译)

马丁·海德格尔(德语:

MartinHeidegger,1889—1976)

主要著述:

前期《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后期《论真理的本质》(1943)、《荷尔德林诗的解释》(1944)、《林中路》(1950)、《通向语言之途》(1959)、《技术和转向》(1962)、《路标》(1967)、《面向思的事情》(1969)等。

●海德格尔与传统哲学的转向

所谓传统哲学,指由柏拉图开其端,笛卡儿正式确立,黑格尔发展到极端的西方哲学传统。

它的基本特征是:

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因而其思想方法是主客二分或主体性原则。

这一普遍最高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理念是人要认识的抽象本质,人则被抽象成思维者,他又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而开创了以理性方式认识人的传统。

海德格尔看出了先前哲学的这一局限,认为传统哲学所追问的这个普遍最高的本质只不过是作为全体存在者的存在,或说“存在性”,而恰恰遗忘了“存在”本身,即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因此,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重新寻找理论的突破点,这也就是“此在”,即要揭示存在的意义须通过揭示人自己的存在来达到。

因为,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成为存在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

这样,“此在”就成了海德格尔突破传统哲学、建立其存在体系的逻辑起点,这被海德格尔称为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与传统美学的转向

美学长期隶属哲学,而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美学。

它一方面处在二元分裂的格局中,充当着类似知识论或认识论的角色,从主体与客体的镜像关系上来说明美与美感,或者以感性与理性分离为前提,把审美看作在感性与理性不同环节之间的反复循环;另方面,它又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待诸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之类问题,撇开了美的现象去探索美的“本质”,去寻问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根据,并把美的规定性当作实体看待,因而传统美学不可避免地把美抽象为理念或观念,又要让它在感性中显现,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最终就不能不通过一系列对立概念的组合对美进行说明,却恰恰又失落了美的真谛。

海德格尔美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确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想找到它的本源;二是想找到它的归宿,为美学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认识论关注美学只是在认识和反映的角度,认识论美学的人的二重性把人的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极,美和真理无关。

而海氏的美学,是把人放在一个具有超越其他一切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存在状态的优先地位来考虑的。

人作为特殊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物,海氏也称之为此在,是一切科学的根据。

美学以及“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

此在本质上就是:

存在在世界之中”。

那么,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具有此在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美学的特性是什么?

海氏认为,这是因为它和真理有关。

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美和真理无关,那种认识论的二重性把美和真理分隔在相互不可及的此岸和彼岸。

相反,在海氏看来,真理不独归科学享有,他说:

“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的东西属于真理的显现,真理的定位。

”“真理本质上就具有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这种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联。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

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展开的。

唯当此在存在,牛顿定律、矛盾律才在,无论什么真理才在。

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

”这样,海氏就在存在论上奠定了美学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思想撷英

(一)此在(dasein)

  1.“此在在世界中”,即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

此在在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总是处于世界中。

此在和其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此在并不是首先孤立存在,然后才与世界接触,而是与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在世”是此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是此在的先验规定性。

这样,海德格尔就拒斥了主客之分传统。

在海德格尔看来,主客之分图式的实质错误恰恰是首先人为地设定一个孤立的主体,然后去论证、认识与之相对立的作为客体的所谓客观世界,在海氏看来,这完全是对实际存在状态的虚构,在哲学史上也是自柏拉图才开始的,在前苏格拉底阶段并无此区分,海德格尔就是要承续前苏格拉底哲学之宗。

2.“此在是烦”。

此在在世烦的原因是由于此在是时间性的存在,时间无非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构成,而这三个维度上,此在的本质就是烦。

就过去言,人是沉沦,即丧失其本质性,陷入“焦虑”状态,人不得不依赖于历史存在,沉沦于由过去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之中;就未来言,人则处于“被抛状态”,因人在世总要与他物和他人打交道,与他物打交道构成繁忙,与他人打交道构成烦神,因此,此在的现在就意味着繁忙加烦神;就未来言,人则总是可能性的正在展开,而未来最确定的可能性是一种极其严酷的可能性——死亡,所以,就未来言,烦由必死而生,人为会死,必有一死而烦。

  3.“畏启示无”,将人引回本真。

此在因与他人共在而丧失本真,陷于沉沦,即失去了独立性和个体性。

要使人恢复本真,免于沉沦,就必须使此在领悟到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而对于此在来说,死亡是最本己的,也是唯一别人无法替代的,因而也最能说明此在的独立性、个体性。

“畏”就将此在带到虚无面前,使此在领会到死,也就是领会个人存在的可能性和个体性,从而通由个体化使此在回到本真。

  综合以上,海氏一方面彻底摒弃了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因为所谓本真亦即从共在回到个体性,此在并不是主观意识之类的精神性存在;畏启示的“无”则是无主客之分的境界。

另方面,海氏在这里也抛弃了传统哲学的理性思维方式的烦、畏、沉沦、意识等概念,从而避免了把人与世界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

这样,通过对此在的追问,对此在在世方式的分析,海氏表达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和一种新的哲学追求,这种新的哲学打破了传统哲学长期以来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主客之分图式,使哲学的基本问题转移到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二)人诗意地栖居

“此在”又如何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以达到对存在意义的本真领悟呢?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通过使用工具(用具),在对世界的烦忙活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

而对用具的使用又是以“指引”与“筹划”为先行的,这种“指引”与“筹划”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理论上把握,其本身就是烦忙活动中的领悟。

因此,每个工具的使用并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本身便寓于“此在”与世界的整体性境域中,通俗地说,人是在劳动中使世界显现出来,并在劳动显现世界的同时,具有着对世界的领悟。

在这种领悟活动中,“世内上手的东西——向某种东西开放:

那种东西的先行开展不是别的,恰是对世界之领会。

而此在作为存在者总已经在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中。

”(注:

《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

)对世界的领会、对世界的有所作为,绽现出世界本身的因缘整体性,而且在领会世界整体的联络之际,“此在”出于某种“能存在”而把自己指引到了某种“为了作”身上。

这种“为了作”就表明,“此在已经出自某种‘为何之故’把自己指引到一种因缘的‘何所缘’身上:

这就是说,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已经让存在者作为上到手头的东西来照面。

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样式先行领会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

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

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结构,也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

”(注:

《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6页。

  “此在”通过烦忙活动,使自身同世界作为因缘整体性绽现出来,但这是与“此在”在世共为一体的。

因此对“此在”的分析,就必须要把“此在日常生活的更广泛的现象领域收入眼帘”(注:

《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即与共在进行同时分析。

在对“此在”的日常生活的分析中,海德格尔的思考呈现出两条思路:

一是对“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的分析;一是对“此在”本真生存意义的透视。

正因为“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此在”通过烦忙活动揭示世界的意义时,便不能不受之影响,使世界成为主体的生存工具,反而忘却了存在的意义。

要实现生活态度的逆转,就要达到对本真存在的领悟,即通过对“死亡”的“畏”,实现对时间的重新领悟,达到本真的生活,而这种本真的生活才是达到澄明之境的前提。

这构成《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主要内容。

诗意地栖居就是本真地生活,诗意是指反对那种以功利的物欲观念来看待人生和人世的狭隘视野,不是流俗的栖居,不是筑居。

而正是诗意才使栖居成为栖居。

诗意就是“人用神性来度量自身”(荷)。

这神性是人之尺规,而不是算计。

这里海德格尔有着对当今技术理性的强烈批判。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的沉思

1、对现代科学的本质的揭示

  由于科学在现时代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的广泛关注,关于科学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也流行开来。

现代科学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活动。

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海德格尔在其整个思想的视界中,展开了具有独创性的探讨。

  近现代科学因其成效显赫而在公众中享有崇高威望,这种威望也正在变成信仰。

在科学哲学的早期思想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也有深厚的学理背景。

科学在真理和存在的层面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然而,海德格尔与这些看法不一样。

  在海德格尔看来,对象性思维是现代科学基本的思考方式,现代科学操持对象性思维,把现实物看作对象,把其确保在对象性中。

然而,海德格尔认为,对象性决不能囊括自然的丰富的本质,并潜藏危机。

在海德格尔看来,进行估计和对象化的思想(这思想成为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惟一的理解方式)必须也被看作人的真正的危险。

与流行的观点相反,海德格尔认为,科学并不等于真理,科学理论不是指示存在者的原始方式。

因为在他看来,思存在意义的哲学就是探讨真理,而这里的真理就是无蔽(Aletheia),就是此在的展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海德格尔承认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但他充满了疑问。

他说:

“所有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具有这种存在者即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存在者。

科学研究既不是人这种存在者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其最切近的可能的存在方式。

”[2](P.16)显然,哲学更可能切近存在本身。

  现代科学具有精确性、实验性与专门化的特征,现代科学的数学性质决定了科学的本质在于研究(Forschung)。

但科学的精确性并不能保证其深刻性与严格性。

他否弃科学进步的观念,反对科学通过认识的积累而逼近真理的观点,认为各学科间也不存在共同的进步标准。

他认为,各门科学都不能认识与把握自己的本质,而要认识与把握科学的本质,就必须发展新的形而上学。

  2、追问现代技术及其本质

  海德格尔首先分析了历史上流行的技术观。

流行的见解把技术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人的活动,即工具性的和人类学的技术定义。

技术被当作中性的,即其所带来的好处或危害均系使用技术的人造成的。

海德格尔认为,工具性的和人类学的技术定义虽然正确,但不足以揭示技术的本质。

技术中性观也无助于增进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而只有追问才能使人达到真理层面。

要追问技术的本质,就应当用正确的东西去寻找与揭示真理。

通过考察,他认为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他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说:

“技术不仅是手段。

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另一完整的领域就会显现在我们面前。

这正是展现或真理的领域。

”[5](P.294)在这里,“海德格尔用展现这个概念把单纯工具性的技术解释提高到一个更基本的等级上。

”[6](P.17)而且,海德格尔认为:

“展现贯通并统治着现代技术。

”[5](P.296)可见展现之于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为了理解技术,人们必须审视技术与技术的本质间的差异。

”[7](P.123)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其前提与基础就是“限定”(Stellt)。

所谓限定,就是从某一方向去看待某物,取用某物。

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现代技术限定自然,挑战自然,从而导致了各种新事物的非自然状态的展现,现代技术将每一件东西展现为持存物(Bestand)。

但这种展现只有在人遭受挑战性的要求去将实在转变为持存物时才会出现。

海德格尔把这种挑战性的要求称之为“座架”(Ge-stell),并把它与技术本质相关联。

他说:

“现代技术之本质居于座架之中。

”[5](P.307)座架构成了技术的本质。

  作为座架,这种挑战性的要求将人与自然纳入了一个刻板性的结构之中。

他说:

“座架是这样一种限定的集合,它限定人,亦即挑战人,使他以命令的形式将自然展现成持存物,这些持存物从属于人并为人所用。

座架就是这样一种展现方式,它支配着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它本身却不是技术的东西。

”[5](P.302)也即,由座架决定的技术本质本身不是技术的。

从而,表明了技术与技术本质的区分。

  3、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崭新阐释

  一般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基础,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工具或者至多是应用科学而已。

与传统的认识相反,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在本质上先于科学并要求使用科学,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的产儿。

人们一提到真理,好象就想到了科学,因而科学就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到了海德格尔,科学对真理的霸权已被消解,不复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明显地表明了作为主体的现代人描述实在的方式。

现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先行领会、先行筹划与先行具有等。

对于现代科学家来说,自然实质上是一种人的构造。

而座架作为一种现代技术的本质,将我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与世界相关联,在此关联中,自然成了持存物,成了可计算的力的集合体和可利用的能量场。

在技术时代,这种方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压倒一切的方式,而现代科学由技术的本质而得到规定。

  由于技术本质之规定,现代科学出现了日益加剧的分工与专业化,随之,受企业活动(Betrieb)所规定,同时,科学的现代企业活动的特点造就了这样一类人,在这里,“学者消失了,他被致力于各种研究活动的研究者取代。

是这些研究活动而不是培养博学,给予他的工作以鲜活的气氛。

研究者不再需要有家用图书馆。

他在不断的走动中。

他在会议上商谈和收集信息。

他与出版商签约。

出版商现在也一道来决定该写什么书。

”[3](P.85)研究者成为技术人员。

已全球化的现代科学,正在丧失原初的伟大动力,而成为高度策划的经营活动。

技术通过科学并与科学一道日益统治着这个世界,而人正在失去存在的本真意义。

  4、通过科技关注人类未来

  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便利和福音。

人类生活也日益依赖于甚至须臾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原本生存于自然中,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而科技把这个世界变成了表象的世界,加速了原始自然向人工自然的沉沦。

现代科技正在给人类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应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当海德格尔看到从月球拍回来的地球照片以后,他大吃一惊,其实人用不着原子弹,已被连根拔起,无家可归已成为世界命运。

现代科技使人类昧于天命而处于最高的危险之中。

一方面,由于人通过技术活动把自然展现为持存物,而身处持存物之中的人也开始把自己当作持存物了;另一方面,受到这种威胁的人类总是拔高自己,力图使自己成为地球上的主宰。

现代科技的命运是存在的命运,其危险波及存在的自身。

海德格尔认为,正是人类这种极力拔高自己的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已经把人类种族推到了生态毁灭等各种全球性灾难的边缘。

而最大的危险在于人类对此缺乏深思熟虑,冷漠了沉思。

  然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

”当海德格尔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这诗句时,他需要指明的是,陷入危险之中的现代科技同时也是一种拯救的力量。

当然,现代科技本身并不带来拯求的力量,而只有对作为现代技术的本质的座架的领悟、沉思与体察即“思”(Denken)时才提供这种可能。

在这里,“思”指的决不是那些通过逻辑思维来进行的思想活动,当今时代,现代科技、形而上学和哲学并不“思”,因为“思”即思存在,它不是对象性的,而是期待性的。

真正的思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本质的生存方式,它表明了人与存在的真切关系,当务之急是唤醒沉睡的思。

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诗人创建了存在。

希腊语言中的逻各斯(Logos)是“聚集”,希腊人就居住在语言的本性之中。

通过诗与艺术语言,可以克服技术语言之缺陷,保持语言的纯真性与生命力。

“思”即“诗”(Dichten),二者均是“道说”(Sage)之方式。

海德格尔指出:

“我们所思的是这样一种可能性:

眼下刚刚发端的世界文明终有一天会克服那种作为人类之世界栖留的唯一尺度的技术—科学-工业之特性。

”[8](P.74)而这正是思之深远意义之所在。

●海德格尔真理观

流俗的真理观以主客体分离为基础,主体以不同的手段作用于客体,认识客体的本质。

与这种符合论不同的认识方式就是现象学的方式,即“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的方式不问存在是什么,而只问“如何”、“怎样”。

因为存在是什么的追问就把存在对象化了,作为一个存在者来追问了,但存在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存在与真理是源始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真理’所意味的和‘事情’、‘自己显现着的东西’是一样的东西。

”(注,257页。

)既然真理与存在是指一样的东西,那么追问真理问题就进入了基础存在论的范围。

只有把真理问题纳入到存在论范围才能得到澄清,而追问存在的意义是以“此在”为切入点的。

海氏30年代(后期)对真理的追问与前期不同的地方乃是真理不是单纯去蔽,而是遮蔽着的无蔽。

只有在遮蔽与无蔽的争执中才能出现一个澄明之境,只有在这个澄明之境中,存在者才能自行隐逸。

这里的澄明之境不能理解为一个现存状态,只有在争执中存在者才能被带入这个澄明之境。

真理绝不能理解为澄明之境以前是遮蔽的,只要人们揭去这层面纱,真理就会自行显现出来。

澄明之境亦即自由之境,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海氏《存在与时间》中把真理作为此在的本真展开状态,唯有此在在,才有真理,那么人与真理的关系是什么,海氏认为人是真理的看护者。

“人却是被存在本身‘抛’入存在的真理中的,人这样的生存着,看护存在的真理,以使存在者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的光明中现象……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注:

海德格尔: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74页。

  海氏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真理本质作了进一步的追问。

既然真理不能通过认识而获得,那么怎样通达真理呢?

通达真理的道路在作品中,但只有艺术作品才能通往真理。

作品与一般物的区别到底在那里?

传统对物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把物作为属性的集合;二是把物作为感觉的复合;三是把物作为质料与形式组合,形成决定质料。

这三种观点都是把物作为一个对象,以主客二分观点为基础的。

而作品与单纯的物是不一样的,作品中也有物的因素,但在作品中物不是消失,而是得到了保存,因为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即作品开启了一个敞开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