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13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访大运河”媒体融合报道方案.docx

新华社“重访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大型媒体融合报道

二零一四年七月

报道要求 2

总体设想 2

报道组织 2-4

信息采集 5-7

发稿安排及集成展示 7-9

活动策划 10-11

新华社“重访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大型媒体融合报道方案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对传承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运河(Grand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苗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为做好相关报道,制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报道方案如下。

—、报道要求

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价值,全景展现一千多年来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及对沿线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内报道展示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对沿线地区文化、旅游、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突出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提出对策建议,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沿线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对外报道展示中国政府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播好大运河申遗成功对向世界传播中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软实力的积极意义。

报道立足挖掘和传播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引起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和保护。

二、 总体设想

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大运河沿线主要省区以及主流媒体和商业网站,共同开展’重访大运河"大型媒体融合报道。

体现以报道为基础、以活动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的集成服务理念,采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全媒体融合的报道思路。

三、 报道组织

采用项目制运作模式,成立"重访大运河"大型媒体融合报道项目组,由总编室牵头,成员单位包括国内部、对外部、摄影部、参编部、CNC、音视频部、新华网、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图片中心、北京分社、天津分社、河北分社、山东分社、江苏分社、浙江分社、河南分社、安徽分社等相关部门。

采取项目制运作方式,通过顶层设计、集中策划和各相关部门分头策划的方式,选好报道对象,加强集成设计。

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报道效果和用户反馈适时调整发稿安排。

(一) 领导小组

由总编室有关负责人及各部门具体负责同志和相关处室责任编辑组成。

(二) 项目组下设:

1、 策划组

人员构成:

由总编室、各部门具体负责同志、采访组小分队负责人。

主要职责:

根据报道进程分阶段召开策划会,使策划贯穿于报道缘起、采访、集成实施、后期产品制作的全过程,及时根据报道进展、网络和社会反响等调整方案,负责方案起草、报道沟通协调等事务性工作。

2、 采写组

责任人:

采访小分队从北京出发到山东聊城市,然后兵分两路,—组前往河南郑州、洛阳、商丘、安徽宿州,一组沿山东济宁、枣庄,江苏宿迁,随后两组在江苏淮安市回合后南下,沿扬州、南京、苏州后走向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

小分队由总编室、国内部、摄影部和音视频部、新媒体中心、北京分社及沿线省份分社挑选骨干力量组成,各编辑部和分社结合日常报道和相关活动报道组织其他采访报道。

主要职责:

负责文字、图片、视频素材搜集、采访实施、稿件写作等。

根据项目组提出的要求和各相关部门集成组提出的需求,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类报道素材。

3、 编辑组

人员构成:

国内部、摄影部、参编部、音视频部、CNC、新华网、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瞭望、经济参考报、新闻信息中心、图片中心指定责任编辑组成编辑组。

主要职责:

对采写组的稿件写作和集成素材提出要求,负责文字、图片、音视频通稿等核心稿件的编辑工作。

核心稿件供所有集成小组使用。

4、 融合组

成员:

融发中心、新华通、"我报道"客户端。

成立"1+N”集成小组。

"T'是新华通为核心,"我报道"客户端、"中国网事"客户端为补充的自有平台集成报道组,形成有针对性的媒体融合产品,形成适合媒体融合传播的报道产品。

"N”是其他部门、单位结合核心素材,按照本部门微博、微信、客户端、版面等终端产品特色,设计本部门终端展示方案和产品方案。

四、信息采集

(-)采访安排

1.行前加强权威访谈,由总社和北京分社记者采访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部及相关领域资深专家。

2.由总社和北京分社记者及沿途省份新华社记者组建重访大运河"多媒体报道小分队,携国内经济、文化界名人及知名摄影家、网络大V兵分两路分阶段进行全程行进式报道,以微博、图片、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发布和传播,同时邀请举办地主流媒体、华文媒体和中央驻站媒体参加报道。

8月开始进行前期采访,收集整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素材和相关资料。

3.各小组牵头文字记者联系采访前与摄影记者、音视频记者沟通,将摄影、音视频及新媒体的报道需求纳入整体采访方,确保采访后尽快向集成组提供内容。

在采访进行过程中,采访组与编辑组及时沟通,确保稿件提前完成并报审。

(二)报道重点

1.通过历史照片来展现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

2,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至今为止共发现有文物点151处工程浩大,横跨中国古代文化及文明的核心地区,涉及文物点多、面大,价值重大,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3.通过展示京杭大运河这一最直观的方式使大家切实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同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重任。

4."南水北调"东线在工程的开发、施工阶段攻克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所用的科技创新。

其方案为国内首创技术,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

5.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使许多渔民搬离了老少几代居住的老旧房屋,过上了梦想中的新生活。

通过几组新老照片,展现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南水北调对运河以及沿途城市人文风貌的影响

6.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通过搜集一些发生在大运河沿岸的百姓故事。

(三)报道路线(拟)

1.京杭大运河组:

北京市一一天津市——沧州市一一德州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嘉兴市——杭

州市——宁波市

2.隋唐大运河组:

北京市天津市——沧州市德州市——新乡市——焦作市——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宿州市 淮安市 扬州市 镇江市 常州市 无锡市 苏州市——嘉兴市——杭州市一一宁波市

五、发稿安排及集成展示

(—)发稿安排

1.推出专栏

9月,各线路推出"重访大运河"专栏。

新华网、新华通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终端统一"重访大运河"话题名。

开栏当天,在相关线路播发"开栏的话”和主打稿件。

2.采访和发稿安排

(1)日常报道与小分队报道相结合。

日常报道包括:

运河申遗后相关的政策、各地举措等动态、国际相关动态、权威访谈、深度报道、国际国内时评、专题报道等。

(2)小分队采访与发稿。

两组小分队9月同时出发,以行进式报道为主,每地持续约一周时间,每地(周)要有两篇左右采用好、新闻性强的重点稿。

报道内容包括活动报道、高端权威访谈、经济及人文主题采访,重点关注经济、文化交融等,加强多媒体集成素材采集

(3)小分队在报道大运河当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事物同时,也报道一下当地具有创客(maker:

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精神的人物,体现互联网时代下运河的变化。

请两路小分队的对外记者每周采写一篇相关人物报道,以小见大折射"创新中国”的主题,并请对外部在’我报道"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个系列报道’创客人物系列"专题。

(4)集成服务协调人。

队长确定为集成报道协调人,组织本小组的采访和活动策划,及时与编辑部对接。

各编辑部指定专人负责小分队报道和日常报道的统筹、发稿事宜。

3.报道要求

(1)注重新闻性,增加贴近性,着力提升采用效果。

报道选题要根据采访进程不断细化。

(2)加强创新,尤其是新媒体报道内容及形式的创新。

如,策划"重访大运河线路盘点""一张图让你读懂中国大运河"等。

(3)针对海外炒作和热点,加大经济、人文报道力度,包括公司新闻、人物故事等。

加强评论报道。

(4)加强统筹协调,如音视频部组织的’省长访谈录""大使眼中的大运河"等,做好全媒体展示。

(5)做好深度报道,充分阐释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策动态。

(二)集成展示

1.集成供稿

新媒体专线为主要供稿渠道。

传统供稿线路发稿的同时,以融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和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方式,向用户提供专供、集成、定制、点题、点访等个性化、对象化、专业化、深度化的集成服务和产品,并且在互动基础上展开N次交汇服务。

2.移动终端

(1)在自有新媒体平台,包括’我报道"手机客户端、"中国网事"手机客户端、"新华国际"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设置专题,集中报道活动内容,传统发布平台予以配合。

(新媒体中心落实)

(2)利用推介活动搭建"重访大运河"微信发布平台。

(3)新华手机报开设"重访大运河"专题。

新华手机报是当前最大华文手机内容提供商,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国手机报用户超过5000万。

(新华网落实)

3.电视专题(CNC落实)

(1)CNC与音视频部运用拍摄并播出新闻和专题片,互换、留存、积累相关视频资料,视情况制作并发行大型电视系列片。

(2)协调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资源,开设"重访大运河"相关主题页面和制作、播出专题脱口秀视频节目。

4.微型网站(技术局、新华通落实)

在新华通专题报道的基础上,推出嵌入式的’重访大运河",媒体用户在网站后台添加相应程序后,就可以在网页上构建一个链接到"微网站"的数据包,进而定制相关内容。

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加强推介和链接。

除动态报道外,还开设若干栏目。

栏目以精美图片和动画为底板,嵌入各栏目名称和入口,力求展现时空穿梭之感。

同时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自有平台上开设同名专栏,推出每日速递。

5.图片展览(图片中心落实)

精选新华社记者采访拍摄的相关图片,在活动地新华影廊举办重访大运河"大型图片展,邀请当地和各界知名人士出席揭幕仪式,扩大活动影响力。

六、活动策划

通过与外界合作,在国内多地组织重点活动,主动设置新闻话题带动报道,提升报道热度,扩大影响力。

1、 "重访大运河:

新华社记者在行进"大型采访启动仪式:

9月中旬,在北京鸣枪出发,开启"重访大运河:

新华社记者在行进"报道。

届时,邀请新华社、国家文物局领导、赞助商企业领导以及国内外主流媒体参加。

2、 在大运河沿线筹划举办相关活动:

——"重访大运河"图片巡展活动:

从9月开始,在北京等地举办"大运河"巡展。

(落实单位:

图片中心视情况组织)

——"重访大运河"2014国际光影艺术节:

从9月开始,整合新华社小分队报道视频节目,制作微电影,以新角度新高度重新发现大运河的价值,届时组织活动成果发布会。

(落实单位:

CNC、音视频部视情况组织)

3、"凯旋会师”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