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935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docx

长青矿防治水方案

习水县长青一矿

编制人:

二0一0年一月八日

 

井筒施工期间防治水方案

一、矿井概况:

矿井位于习水县二郎乡长坝村,距习水县城区33公理,距二郎乡5公理,矿区有乡村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矿区属云贵高原山区、低中山地貌;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构造、岩性控制。

地势表现为东部低,西部高。

矿区内最高海拔标高+1043.6m,最低海拔标高+460m,相对最大高差583.6m,一般200~400m。

矿区年最高气温34.4℃,年最低气温-8.3℃,年平均气温13.1℃;年最大降水量1179.2㎜,年最小降水量774.7㎜,平均年降雨量1150㎜,日最大降水173.8㎜;雨季为每年的6~8月份,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

赤水河流经矿区西南面,最低标高310m。

桐梓河流经矿区南面,最后汇入赤水河。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赤水河河谷标高310m应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溪沟较发育,其中两岔河为矿区内最大的一条溪流,从北东至南西流经矿区东部,最低标高460m,流过煤系地层时最低标高480m。

二、井田概况

(一)井田地层及煤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上统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2y)。

地层倾向120~160°,一般为140°左右,倾角26~40°,一般为30°左右。

地层在走、倾向上呈微波状起伏。

断层:

地质报告描述“断裂构造不发育”。

褶曲:

矿区位于桑木场背斜南东翼南段。

桑木场背斜位于桑木场~茅坪一带,轴向北东~南西向,两翼地层状大致对称。

矿区内为单斜构造,未见明显的次级皱褶现象。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类型属中等类型。

龙潭组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总厚度70~90米,平均厚度78m,可采煤层总厚度5.69m,可采煤层含煤率7.29%。

矿区内含有可采煤层3层,即为5#、8#、12#煤层,其煤层特征如下:

5#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厚度1.28~1.87米,平均厚1.57米,顶板为含炭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为含炭质泥岩、粉砂岩,是矿区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8#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下部,厚度1.86~2.18米,平均厚2.00米,顶板为粉砂质岩、炭质泥岩或细粉岩,底板为粘土岩,是矿区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12#煤层:

位于龙潭组底部,厚度1.75~2.52米,平均厚2.12米,顶板为粉砂岩、细砂岩。

底板为粘土质硫铁矿或含黄铁矿粘土岩。

是矿区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其可采煤层特征见下表:

煤层特征表表一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M)

煤层间平均间距

(m)

煤层结构

煤层稳定性

煤层倾角(°)

顶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顶板

底板

5#

1.28~1.87

1.57

22

不含夹矸

稳定

30

含炭质泥岩、粉砂岩

含炭质泥岩、粉砂岩

8#

1.86~2.18

2.00

未提供

稳定

30

粉砂质岩、炭质泥岩或细粉岩

粘土岩

16

12#

1.75~2.52

2.12

含夹矸1层

稳定

30

粉砂岩、细砂岩

粘土质硫铁矿或含黄铁矿粘土岩

(二)水文地质

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山地貌,且东部低,南部高。

最高海拔标高+1043.6m,最低海拔标高+460m,相对最大高差583.6m,一般200~400m。

赤水河流经矿区西南面,最低标高310m。

桐梓河流经矿区南面,最后汇入赤水河。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赤水河河谷标高310m应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溪沟较发育,其中两岔河为矿区内最大的一条溪流,从北东至南西流经矿区东部,最低标高460m,流过煤系地层时最低标高480m。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该矿区水文特征主要以大气降雨为主的顶板裂隙充水、老空区积水和茅口组灰岩,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复杂,地质报告中未提供矿井涌水量资料,但矿区范围内有部分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清,采掘过程中除留足防水煤(岩)柱外,还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坚持“逢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

(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顶底板情况

5#煤层:

直接顶、底板为含炭质泥岩、粉砂岩,具有不明显的水平层理,易碎裂。

岩性在平面上变化不大,采煤后易垮落,必须随掘进随支护。

炭质泥岩之上为数米厚的粉砂岩,稳固性中等。

8#煤层:

直接顶板为粉砂质岩、炭质泥岩或细粉岩,厚度大于1~10m,裂隙不发育,稳定性较好;底板为粘土岩,吸水后易膨胀。

12#煤层:

直接顶板粉砂岩、细砂岩,局部见5cm厚的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伪顶。

粉砂岩、细砂岩裂隙不发育,稳定性较好,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稳固性较差。

底板为粘土质硫铁矿或含黄铁矿粘土岩,吸水后易膨胀。

(2)矿井瓦斯

矿井为新设置矿权的新建矿井,各煤层中的瓦斯含量不明,我矿附近无生产矿井,根据AQ1018-2006进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预测结果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1.795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2.43m3/min。

本矿井未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矿井投产前,按规定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届时,再根据矿井鉴定结果及时修定矿井通风参数,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3)开采煤层的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于2009年7月2日和2009年8月5日提交的《习水县长青一矿5#、8#、12#煤层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鉴定结论为:

本矿井所开采的5#、8#、12#煤层均无煤尘爆炸性。

(4)开采煤层的自然倾向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于2009年7月2日和2009年8月5日提交的《习水县长青一矿5#、8#、12#煤层的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鉴定结论为:

本矿井所开采的5#、8#、12#煤层均属不易自燃煤层。

(5)瓦斯和煤(岩)突出情况

矿区内无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现象记录,矿区内煤层是否有煤(岩)与瓦斯突出不清,我矿已与贵州兴源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矿区内5#、8#、12#煤层的煤(岩)与瓦斯突出鉴定合同书,在矿井开工建设后立即进行该项工作,届时,再根据矿区内的煤(岩)与瓦斯突出鉴定报告结果调整矿井建设中的“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

(6)地温及冲击地压

本矿区地温、地压正常,预计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地温异常现象及冲击地压现象。

三、矿井设计概况

矿区面积:

2.5492km2(走向长2.63km,倾向宽0.51~1.45km)。

开采深度:

900~300m。

全井田保有储量为1812万t,可采储量为940.16万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矿井服务年限为44.76a。

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单水平上、下山开拓,布置三条井筒:

主平硐、副斜井、回风斜井,主平硐用于矿井运输、进风和行人,井口坐标及标高:

X=3120942m,Y=35631861m,Z=+492m;副斜井用于矿井辅助提升、行人、敷设管道及电缆,井口坐标及标高:

X=3121064m,Y=35630520m,Z=+794m;回风斜井用于矿井总回风和敷设瓦斯抽放管路,井口坐标及标高:

X=3121057m,Y=35630481m,Z=+797m。

四、防治水的安全技术措施:

井下防治水可归纳为“查、探、放、排、堵、截”六个字。

在井筒施工期间将不断积累和掌握相关水文地质情况,为防治水提供依据。

因此,在井筒施工期间防治水的措施主要为:

井下探水、注浆堵水和加强排水。

1、井下探水

探水起点:

茅口组灰岩富含水,但有含水不均匀的特点,其积水范围难以准确掌握,本着“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井筒施工将把茅口组灰岩作为可疑水源,探水起点与可疑水源留的安全距离为:

(1)煤层中不小于30m,岩层中不小于25m;

(2)小窑积水区,其积水界线不能确定时,探水线至推断的积水界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60m;(3)掘进巷道附近有断层或陷落柱时,探水线到其预计煤柱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60m。

钻孔深度及超前距离:

为使钻孔保持超前采掘工作面不小于25m,钻孔深一般在50m左右。

钻孔直径:

探水钻孔一般兼作排水钻孔。

因此,决定孔径时,既要使积水能顺利排出,又要防止冲垮孔壁,所以孔径不小于75mm为宜。

钻孔布置与孔数:

钻孔可按扇形布置,不仅要考虑水平方向的布置和密度,还要考虑垂直方向的布置和密度,要使钻孔进入顶底板围岩。

探水钻孔间距不得大于3m,一般不得少于3个。

探水时的安全措施:

(1)探水前应加固探水工作面的支护,背好帮顶,以免压力水冲垮持护;

(2)清理好巷道,保证安全撤退路线畅通无阻;(3)保证排水沟畅通,保证水仓和排水设备有足够的容量;(4)探水地点要安设电话,一旦发现透水又无法控制时,可立即通知的关的险区人员撤离;(5)打钻过程中,如发现煤岩变松或沿钻杆向外流水超过正常打钻供水量时,必须立即停钻(但不能移动或拔出钻杆),派人监视水情,并报告矿调度室,如果情况危急,必须立即通知受水威胁地点撤人,并采取应急措施;(6)钻孔接近老空区,估计有可能涌出沼气或其它有害气体时,必须有检查瓦斯人员在现场检查空气成分。

发现有害气体超过规定,立即停钻停电、撤人,并报告调度室处理;(7)预计水压较大时,孔口要用套管加固,使钻杆通过套管打钻,套管上装有水压表及闸阀;探到水源后,即利用套管放水;(8)工作人员要熟悉透水预兆,当发现透水预兆或发生大量涌水,应立即报告现场指挥部,采取措施或安全撤退。

2、注浆堵水

注浆堵水是将专门制备的将液通过管道压入地层或裂隙或孔洞,经凝结、固化后达到堵隔水的目的。

矿井2个井筒都是250以上的角度下山掘进,当涌水量大于10m3/h时,将严重影响掘进的速度,因此当井筒掘进工作面涌水量大于10m3/h时,即停止掘进,进行预注浆堵水。

一般情况,注浆段距为50m,掘进40m,留10m。

采用潜孔钻机打眼,先埋设并加固孔口管,然后通过孔口管再打注浆孔,最后用注浆泵通过孔口管向岩层注浆孔输送浆液。

为了保证注浆效果,分为3个段进行钻注,工作面布置2圈16个眼,布孔方式为径向斜孔,即在井筒周边距井壁0.5m,布置8个角度为8.40,垂深为40m的注浆孔,里圈眼布置4个角度为30.50、垂深为10m的注浆孔和4个角度为110、垂深为30m的注浆孔,2圈眼要错开,目的是使裂隙得到反复充填,以便在注浆段内井筒外围5m形成封水帷幕。

另外,注浆结束后,为检验及巩固注浆效果,在工作面4个象限分别布置1个检查孔兼补充注浆钻孔,查看注浆效果和补充注浆。

注浆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浆液,添加剂为水泥用量0.05%R三乙醇胺和0.5%的食盐,水玻璃浓度为350~400Be,封孔选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单液浆水灰比采用4:

1,3:

1,2:

1,1:

1,0.6:

1五种,双液浆配制水泥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

1,1:

0.5。

3、加强排水

加强排水工作分两种情况进行,第一种是能保持正常掘进期间(涌水量处于预计的正常涌水量时)的排水;第二种是不能保持正常掘进期间(涌水量大于预计的最大涌水量或出现透水事故时)的排水。

斜井井筒分两级排水,在斜井井筒中部水平设一个临时排水硐室,安装两台200米扬程的防爆水泵,铺设直径¢108mm管路一趟,与地面排水系统联接。

掘进工作面安装排污泵两台(备用一台),两趟2寸的尼龙管与之联接排水,掘进超过100m设一临时水仓,安装两台150米扬程的防爆水泵,接直径¢108mm管路一趟,向临时排水硐室排水,每掘进100m挪一次泵接力排水。

正常情况下:

掘进工作面排水向临时水仓排,临时水仓向临时排水硐室排水,临时排水硐室向地面排水。

紧急状态下:

起用事先准备的应急排水设备排水(300米扬程的防爆水泵三台或流量300立方米/小时以上、扬程400米以上潜水泵两台,直径¢213mm无缝钢管管路1500m)。

五、透水事故处理

1、透水预兆

采掘工作面透水前一般都有预兆,井下工作人员熟悉这些预兆,对于及时采取对策,保证人员安全撤离有着重要作用。

透水预兆有以下几种:

巷道壁或煤壁“挂红”;煤层变冷;淋水加大,顶板来压,或底板鼓起并有渗水;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煤层有不挤出,并产生“嘶嘶”声;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煤壁或巷道壁“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有臭鸡蛋味;煤发潮发暗。

矿井水源类型不同,出现的预兆也不同:

老空水:

一般是死水,年代久远,含铁锈等杂质多。

所以“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暂不存在);

断层水:

断层附近岩层较破碎,故一般工作面出现来压,淋水增大、有时在岩缝中见到淤泥,底部出现射流,水呈黄色等;但很少“挂红”、水无涩味;

溶洞水:

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有时出现来压,柱窝和裂缝渗水、浸水等现象;溶洞水呈黄色或灰色,带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冲积层水:

如隔离煤柱过小、回采冒后,裂缝沟通过冲积层时可能遇到,冲积层水涌出的特点是,初时往往水较小,水色发黄,夹有砂子,以后水量变大。

在发现涌水预兆或大量涌水时,应停止作业,迅速报告调度室,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并通知有关地段撤退人员。

2、透水时的措施

突然透水时,除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外,应发扬临危不惧的精神,在班长、组长或老工人指挥下,迅速组织抢救。

首先要尽力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住出水点。

如果水势很猛,无法堵住,则应有组织地沿着避灾路线,迅速撤至地面。

矿领导接到透水报告后,应立即通知援救,同时根据水灾可能小组及范围,通知有关人员撤离危险区。

井下排水设备,在透水后应全部启动排水,水泵司机和维修人员必须发扬高度负责精神,坚守岗位,精心看管和维护排水设备,使用权其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应准确查核井下人员,,如发现人员被子堵塞于井下,应首先制订营救人员的措施。

3、恢复被淹井巷及安全措施

排除积的方法有:

1)直接排干法:

就是增加排水能力,直接将所透的全部积水(包括静储时和动储量)排干。

此法适用于水量不大、补给水源有限的情况下。

2)先堵塞后排:

当涌水的动储量特别大,补给丰富,用强力排水不能排干时,必须先堵住涌水通道,截住补给水源。

然后再排水。

在整个排水恢复期间,需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保持通风良好,经常检查气体含量;

2)严禁在井筒内或井口附近使用明火灯或其它火源,以防止井下瓦斯突然大量涌出时引起瓦斯爆炸;

3)在井筒内安装排水管或进行其它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带自救器;

4)在修复井巷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冒顶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