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799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一历史B卷人教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使陪葬品丰富B.统治者追求物质享受

C.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诸侯王代行周天子权力

【答案】C

2.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

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周王“命克做燕地的君侯”中可以反映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克分封于燕地,因此,这件青铜器可以作为研究分封制的文物史料,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国家政局稳定太平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君主专制集权需要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答案】C

4.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5.宋真宗时期的王旦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这反映出科举选官

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

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王旦和欧阳修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可以公正无私、可以避免讲究人情,D正确。

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重学风气、选官权力的问题,排除ABC。

6.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节制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的教训

C.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答案】A

【解析】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是人为的防止地方的割据,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即主要原因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节制而非吸取宋代地方分权的教训、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以及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等选项,所以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下列是史籍上对一些官职的描述

序号

描述

出处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劾:

揭发)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

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

《宋史·职官七》

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

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明神宗实录·卷五》

结合所学判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

A.①丞相②三司使③军机大臣B.①丞相②转运使③枢密使

C.①御史大夫②转运使③内阁大学士D.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内阁大学士

【答案】C

8.伯里克利说: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

A.建立四百人会议B.颁布解负令C.设立陪审法庭D.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这和材料中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

9.罗马法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

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

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能作为担保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调整,妇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说明罗马法不是死的,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故D项正确;罗马法是为了保护奴隶主利益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充分保护平民利益,这也不是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和男子平等,故B项错误;罗马法在实际判决中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是任意裁判的,故C项错误。

10.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B.渐进性C.普选制D.法制化

【答案】D

11.下图是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的示意图。

空白处应为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天赋人权D.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把国家权力分成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立法权掌握在国会手中,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制衡,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施,故选A;美国是总统共和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排除CD.

12.近代某国宪法规定:

“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

”该宪法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总统任期及总统的权力,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C正确。

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不是总统,A错误。

美国总统任期4年,B错误。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D错误。

13.作为晚清名臣、湘军将领的胡林翼,在攻打太平军重镇安庆前夕,到长江边巡视,他看到一艘英国军舰鸣着长笛在长江水面横行霸道,周围小木渔船都被它掀起的巨浪冲翻,气得口吐鲜血,深感担忧。

外国军舰能在长江流域横行霸道,源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外国军舰能在长江流域横行霸道”符合《天津条约》中“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内容,故B正确;其他条约不涉及该项内容,排除。

14.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

“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奖励技术发明D.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1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故答案为D。

A、B、C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

16.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

“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籍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基督教”说明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义和团运动,故C正确;A主要信仰是拜上帝教;B和D均属于列强。

与题意不符。

17.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

“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B.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C.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D.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答案】B

18.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

“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

”这反映出当时

A.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B.“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D.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答案】C

【解析】由“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的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长征时期与共产国际失联了;B项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D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长征问题。

19.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表明

A.国民党才是抗战的真正领导者B.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摩擦不断

C.唯有国共团结,抗战才能胜利D.共产党牵制了国民党抗战的脚步

【答案】C

20.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军,并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中国远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于这段历史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而进行的行动B.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合作抗日典范

C.阻滞了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企图D.历史上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服,切断美、英等国援华国际通道,南下夺取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中国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一援华国际通道的安全,派军队入缅作战,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的抗日典范是太原会战,故B项错误;中国军队开始入缅作战是在1942年,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在1941年,故C项错误;历史上中国军队多次出国作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故D项错误。

21.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

”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将国民党势力完全赶出了大陆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中“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体现的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故C项正确。

将国民党势力完全赶出了大陆的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

1947年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故B项错误。

1949年的渡江战役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故D项错误。

22.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

空白处应为

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成立C.法国大革命的爆发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故B项正确;A项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C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

2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

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24.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

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民主增量”的最重要表现是

A.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D.健全法制,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增量”的含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之路,拨乱反正,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D项正确;A、B两项是“民主存量”,C项“一国两制”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与“民主增量”无关。

25.在境外敌对势力支持下,香港反对派策划已久、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意欲搞乱香港的“占中”(占领中环,中环——香港的政治经济中心,香港最核心的地区)事件,在香港各界民众的反对下终于自行沉寂了。

这表明

A.回归给香港社会带来了持久动乱B.香港警方对“占中”进行了严格镇压

C.中国遭到西方所有国家敌视干涉D.“一国两制”适合香港显示强大活力

【答案】D

【解析】香港反对派策划已久的,并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占中”事件在各界民众的反对下自行沉寂,说明“一国两制”得到了香港大多数同胞的支持,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活力,故D项正确;香港1997年回归以后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和繁荣,故A项错误;占中事件是在香港各界民众的反对下沉寂的与警方镇压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所有国家”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给予以承认,或废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求同存异

【答案】B

27.我国的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政策,我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其他国家的政策B.美国对华态度C.国家利益D.国家实力变化

【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中国自始至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且外交政策变化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外交任务而变化,故C正确;A和B不是决定性因素;D是外交的基石。

28.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枝序。

该国际组就是

A.上海合作组织B.不结盟运动C.阿拉伯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可以得知这个组织的参与国家曾经遭受殖民侵略,现在又受到霸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得出这个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B正确。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有俄罗斯,不符合题意,排除A。

阿拉伯联盟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密切成员国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推动各成员国密切合作,与题干无关,排除C。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不符合题意,排除D。

29.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

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答案】C

30.有学者曾经指出:

“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是

A.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B.单极世界形成

C.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格局D.中美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单极世界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化成为趋势而非两极格局形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人教版《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17世纪初,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标榜“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他们还曾多次解散议会,甚至十多年不召集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国王的专制十分不满,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詹姆士二世。

这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史称“光荣革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四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

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

……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

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

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来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4)概括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观点。

你赞同吗,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8分)

【答案】

(1)机构:

军机处。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4分)

(2)特点:

①主权在民;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法律至上)。

(2分)

原因:

①濒临海洋、支离破碎的自然环境;②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③雅典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④先进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推动。

(任意三点6分)

(3)从“君权神授”到议会授权(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2分)

(4)观点:

材料认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的政治不是君主专制。

(2分)

示例一:

我赞同材料的观点(只写观点不写理由不给分):

理由:

①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立,相权的出现,科举选官,传统客观的规定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皇权;②如秦朝确立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制约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中国古代非君主专制。

(6分)

示例二:

我不赞同材料的观点(只写观点不写理由不给分):

理由:

①内廷的设置、相权的分散、废除等都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②如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明太祖废丞相,权归皇帝、清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这些使皇帝成为专制的君王,臣僚成为君主的奴才,因此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

(6分)

【解析】第

(1)问,由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

“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问,“特点”,由材料二概括得出。

材料信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得出主权在民;“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城邦制度、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人文精神等角度回答。

第(3)问,“变化”,依据材料信息革命前“‘’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革命后“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从“君权神授”到议会授权。

32.(18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二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展开。

材料三100多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的小论文当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

(6分)

(3)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

(6分)

【答案】

(1)错误及纠正:

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6分)

(2)原因:

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6分)

(3)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分)

辛亥革命精神:

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任意两点2分))

(2)问,“历史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汉是辛亥革命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第(3)问,“社会变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从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