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785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四川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5)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1

(一)发展基础1

(二)面临形势1

(三)发展趋势2

(四)机遇挑战2

二、总体要求3

(一)指导思想3

(二)基本原则3

(三)发展目标4

二、产业布局5

(一)整体空间布局5

(二)重点园区布局6

三、主要任务6

(一)优化健身休闲场地6

(三)丰富赛事活动供给7

(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9

(五)拓展大众消费市场11

(六)健全安全救援体系12

四、重点项目13

(一)冰雪运动13

(二)山地户外运动14

(三)汽车、摩托车运动14

(四)水上运动15

(五)航空运动16

(六)武术运动17

五、保障措施18

(一)健全工作机制18

(二)完善政策体系19

(三)强化人才保障20

(四)加强督查落实21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

为促进我省幸福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健身休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提升我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7〕72号)有关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入推进体育赛事、场馆经营等多方面改革,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体彩销售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良好态势。

2015年全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收入达689.1亿元,增加值246.2亿元,从业人数19万余人。

其中,与健身休闲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产值、增加值、从业人数等指标均超过全省体育产业80%的份额,产业总体规模、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均得到较大提升,为我省健身休闲产业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形势

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

总体来看,目前我省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服务创新不够与产业集中度低并存,中低端消费动力不足与高端消费外流并存,产业协作日趋紧密与多部门协同缺位并存。

主要体现在理念不新、意识不强,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足、大众消费激发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器材装备制造落后,体制机制不活等方面。

(三)发展趋势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四川”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必要求健身休闲产品供给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参与群体从年轻化向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消费人群拓展;产业范围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融合化扩展。

(四)机遇挑战

我省户籍人口9132.6万,地区生产总值3万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5000美元,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快速提高,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生活理念使得健身休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省健身休闲市场潜力亟待释放。

随着公众的个性化、层次化、体验化需求趋于旺盛,我省健身休闲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省依托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形成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的水平纵深,以及海拔300米至7000米的垂直跨越;境内近1400条大小河流和1000多个自然湖泊,产生2547.5亿立方米的天然河川径流量和15亿立方米的总蓄水量;凭借秦巴山系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暖雪”优势;藏羌、康巴、彝族等民族风俗,峨眉武术、青城道家、彭祖养生等民间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依托我省辽阔的地域、多变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文化遗产、休闲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消费潜力等自然人文条件,发展多类型、多业态的健身休闲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当前产业发展工作中的新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思路、挖掘产业潜力为抓手,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体育健身休闲需求、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市场主导。

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行业规范化标准政策引导,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整合空间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倡导健身休闲产业走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持续发展之路。

引导各类健身休闲场所按照运动项目发展规律实施建设,增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优化产业布局、细化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作,着力推动健身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互动,形成协同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突出特色、激发活力。

发挥健身休闲项目营地、体育健身特色小镇、健身休闲集聚区以及品牌赛事活动体系等特色优势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快健身休闲产品制造和服务现代化进程。

不断激发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立足民生,扶贫惠民。

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融合发展,把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同美丽新村建设、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把握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保证人民享有安全便捷的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中西部最佳体育产业高地、健身休闲目的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它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涌现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品质优良的健身产品,培育一批效应明显的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

产业基础明显改善。

健身休闲产品及服务供给明显增加。

参与健身休闲的人口不断增长,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明显提高。

三、产业布局

(一)整体空间布局

深入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在全省体育产业“一极两带三区多园”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围绕6个重点运动项目,深入挖掘健身休闲产业内涵,以317、318户外风景道(四川境内起止点),横断山山脊(四川境内起止点),丝绸之路线(四川境内起止点),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环线,长江水上漂流线等协同发展为脉络,贯通健身休闲串联线。

逐步形成“一山一水两路”健身休闲产业带,即:

一山:

沿横断山脉东缘山地运动产业带;

一水:

沿长江水系水上运动产业带;

两路:

沿317、318户外风景道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运动产业带。

产业带建设以各类健身休闲项目营地、体育健身特色小镇、健身休闲古村落、健身休闲集聚区等建设为抓手,夯实健身休闲功能点位。

(二)重点园区布局

促进全省各地健身休闲产业协同、错位、联动发展,创建2个国家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基地),打造10个省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基地),培育若干个产业聚集区。

1.创建2个国家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

成都龙泉山(龙泉山、三岔湖、龙泉湖、翠屏湖)城市森林公园、贡嘎山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

2.重点打造10个省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

有条件的市(州)至少打造1个国民休闲运动中心,重点打造简阳足球小镇、北川航空飞行营地、峨眉-青城武术产业基地、巴中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城市、甘孜阿坝登山基地、成都汽车运动产业区、绵阳三江水上运动中心、茂县冰雪运动基地、邛海湿地运动基地、阆中水城。

3.以规划发展攀西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秦岭南麓冰雪运动集聚区、川南水上运动集聚区、川东大众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增长区、川西自驾车和通用航空体验示范区、红色根据地户外运动体验区等为特色,实现健身休闲区域协同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健身休闲场地

加强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建立“点、线、面”立体、多元的健身休闲场地设施体系。

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00公里绿道,100个体育公园,200个健身休闲营地,100个运动船艇码头,50个低空通用机场,50个户外培训基地,100个骑行徒步驿站,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1.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

重点建设城市健身休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步道系统、自行车路网、环城市游憩带、特色健身休闲村镇建设、运动乐园、冰雪乐园、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车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航空休闲小镇、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设施。

2.促进健身休闲场地融合。

探索健身休闲设施与学校体育场、重要体育产业基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融合发展。

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娱乐、旅游景区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

鼓励和引导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

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资源,推广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运营管理模式。

鼓励对现有体育场馆、运动公园、健身设施等各类场所进行分类指导,制定相应办法促进对公众开放。

(三)丰富赛事活动供给

1.完善赛事体系。

持续完善、不断创新,打造“顶级赛事引领、专业赛事推动、业余赛事普及”的赛事层级体系。

有机结合健身休闲精品赛事活动和大众赛事活动,积极推动全国赛事活动和地方赛事活动的有效衔接。

2.培育特色活动。

着力创意策划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健身休闲主题赛会活动,打造以区域特色、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运动赛会和运动节庆,培育以健身知识与技能、人格塑造为主题的参与性活动,创办以健身休闲、体育文化和健康交流为主题的论坛和展示会。

专栏重点品牌赛事活动

1.十大赛事:

中国最美风景道(317,318)汽车拉力赛;

环中国(四川)自行车赛;

环贡嘎山300公里国际高海拔穿越赛;

环四姑娘山100公里国际越野赛;

横断山脊国际徒步越野赛;

长征路上国际马拉松赛;

成都国际电子竞技对抗赛;

四川五湖钓鱼大奖赛;

茶马古道定向越野赛;

西昌邛海国际帆船赛。

2.品牌赛事节:

南国冰雪节;

长江漂流节;

峨眉国际武术节;

温江国际马术节;

中国(广元)凤舟节;

达州元九登高节;

凉山火把节;

草原帐篷露营节;

红原国际热气球节;

贡嘎山地电影节。

3.品牌赛会:

四川全民健身体育大会;

北川世界飞行者大会;

贡嘎圣山国际登山大会;

亚丁稻城天空跑极限赛会;

康巴赛马会;

兴文洞穴探险大会;

邛海国际轮滑大会;

三岔湖水上运动大会;

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

汉源国际滑翔大会。

(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1.加速健身休闲企业成长。

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良好的准入环境。

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健身休闲产业领域。

鼓励各市(州)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孵化和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健身休闲企业。

成立国有资产投资的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引导有条件的市(州)组建体育产业集团,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健身休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

2.壮大健身休闲社会组织。

推动全省健身休闲类行业协会与行政部门脱钩。

推动省、市(州)、县(市、区)建立和完善各类健身休闲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健身休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加大对职业俱乐部扶持力度,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或创办职业俱乐部。

落实(川办发﹝2013﹞59号)关于“取消体育部门对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成立、变更、注销、年检前的初审”的改革举措,改为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办理。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竞赛组织、健身指导、产业规划研究、标准制定等一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五)全面推动产业升级

1.推动转型升级。

依托四川制造业产业优势,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企业进军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领域。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在健身休闲业的双向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航空运动器材、山地户外用品、健身休闲智能装备制造。

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积极开发新形态、新形式的健身休闲装备、运动健身指导等智能体育产品及服务,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对接《四川制造2025》,依托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建设国内一流制造业策源地,鼓励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投资体育用品研发设计;支持绵阳、德阳发挥科技、装备制造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体育器材、山地户外用品制造;做大做强自贡通用飞机制造产业园。

2.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教育、旅游、健康、养老、农业、水利、林业、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进健身休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相关行业需要,建立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及服务机构分类分级标准体系及“红黑榜”制度。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依托打造“十大体育旅游目的地”“十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

大力培育体育旅游示范区(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以体育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精品旅游景区。

推进体医融合,推广“运动处方”,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统筹彭祖养生、青城山道家养生文化资源,建立武术养生学院。

建立完善康养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医养融合,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康养、阳光康养、森林康养等康养产业。

3.推动建设健身休闲服务体系。

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

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运动分析、体质监测、交流互动、赛事参与等综合服务水平;在全省推广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定制赛事”新模式;建立市民体质测定与健康运动促进档案大数据互联平台。

(五)拓展大众消费市场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深入实施《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球类、游泳、健身跑(走)、舞蹈、智力运动等项目;传承赛马斗牛、射箭摔跤、锅庄龙舟、舞龙舞狮、秧歌腰鼓等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规范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马术、高尔夫、轮滑等时尚运动项目。

加强对相关体育文化创意活动的扶持,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2.加强引导健身休闲消费理念。

各级各类媒体开辟频道、栏目或专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递健身休闲消费资讯,培育健身休闲消费热点,加大对健身休闲产业的宣传推介,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激发健身休闲消费潜能。

3.打造健身休闲主题公园,推出系列精品赛事,培育相关专业培训市场。

发挥竞赛杠杆、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打造省级全民健身综合赛事。

依托重要节庆和假日等活动,定期开展涵盖各类人群、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竞赛水平、各具项目特色的健身休闲项目赛事。

4.强化媒体宣传。

引导组建省级体育卫视频道、体育广播电台频率和体育网络媒体,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应用程序(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

(六)健全安全救援体系

针对在户外开展的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等运动项目,加强信息系统、标识系统、安全系统、救援系统建设,重点发展应急救援、气象预警、交通预警等机制,完善健身休闲公共服务。

1.加强安全信息警示。

建立户外运动目的地风险等级信息库,积极更新发布目的地周边地区的天气状况、交通管制等信息。

完善风险多发区域的安全警示、紧急救援、消防、安全防护等标识信息。

2.打造安全急救网络。

加大对户外健身休闲运动安全教育、救援的工作力度,规划建设预警、报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打造运动参与者信息管理和行迹追踪系统,建立便利、全覆盖的救援服务体系。

3.建立应急救援机制。

稳步推进户外救援队伍建设,强化预警、控制、救援、装备、保险应答演练,逐步建立健全综合救援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救援、医疗、运输一体化的全方位水陆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五、重点项目

(一)冰雪运动

深入挖掘横断山脉东南缘、秦岭南麓冰雪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扩大冰雪场地供给,开发大众冰雪旅游项目,以滑雪、滑冰、攀冰等运动项目为重点,普及冰雪运动,提升冰雪运动产业发展水平。

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1500所大、中、小学校园开展冰雪项目,300万青少年参与冰雪活动。

1.完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在城市建设1片以上滑冰馆,推广拆装式冰场。

做大做强九鼎山国家冰雪产业示范项目,积极推动西岭雪山、峨眉山、鹧鸪山、毕棚沟、龙门雪山、曾家山、九皇山、三奥雪山等滑雪场建设。

2.实施冰雪产业促进活动。

搭建冰雪产业服务网络和平台,构建四川冰雪旅游推广联盟。

推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运动教学活动。

2019年编制完成四川省冰雪运动校园教学指南。

(二)山地户外运动

大力推广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定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活动组织体系和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1.加快山地户外运动设施布局。

打造(318国道)综合性户外运动基地。

加强二郎山、新都桥、雅江、理塘5个户外营地建设。

加强落凤坡、剑门关等三国文化营地建设。

夯实四姑娘山大众登山、攀岩攀冰、穿越探险基地及(峨眉山-黑竹沟)徒步探险及大众登山基地建设。

发挥“国家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山地户外运动营地星级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山地户外运动胜地。

2.创办大众山地户外运动赛事。

打造318线山地自行车骑行赛事、打造成都至西安蜀道山地越野接力赛,持续办好黑竹沟户外挑战赛、犍为户外越野赛,开展金口河大瓦山探险、沙湾龙岩攀岩等活动。

(三)汽车、摩托车运动

1.推动汽车自驾营地、骑行服务站建设。

依托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道路网络体系,打造环线赛事活动。

倡导“汽车+自行车”(4+2)休闲出游方式,推广汽车文化及娱乐表演。

研究制定汽车改装政策法规,规范改装车标准,提高车友成为汽车运动爱好者转化率。

以简单易行的卡丁车项目等为抓手,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汽车运动教学活动。

2.建立完善汽车摩托车自驾营地。

建设大九寨环线(成都、汶川、理县、红原、若尔盖、九寨、松潘、茂县、成都);丹巴美人谷环线(成都、雅安、康定、新都桥、丹巴、四姑娘山、卧龙、成都);大香格里拉汽车环线(成都、雅安、康定、雅江、理塘、稻城、泸沽湖、盐源、西昌、石棉、汉源、雅安、成都)。

有序推进成都(龙泉驿、都江堰)大本营及二郎山、新都桥、理塘、稻城亚丁、红原、若尔盖汽车露营地建设。

3.以专业赛车场所、地区汽车氛围为依托发展汽车赛事活动。

以成都锦江区金港赛车场、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基地、绵阳三江汽车博物馆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汽车赛事、汽车营地、汽车品牌展示、车友嘉年华、赛车文化交流、名车品鉴为一体的赛车运动集聚区。

利用成都、都江堰、德阳、绵阳、西昌、阆中汽车氛围,持续举办罗江白马关全国ATV锦标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赛事),打造三大环线汽车拉力赛及汽车集结赛、夹金山长征之路森林越野挑战赛、环四川拉力赛等赛事活动。

(四)水上运动

积极发展赛艇、皮划艇、帆船、滑水、潜水、龙舟、漂流、垂钓等水上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构建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水上运动服务供给体系。

到2025年,创建30个水上运动俱乐部、30个水上运动社团,创建10个省级水上休闲运动中心。

1.全力打造水上运动产业聚集区。

依托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等长江水系打造长江水上运动产业集聚区;依托邛海、升钟湖、三岔湖、黑龙潭等大型湖泊,打造湖泊型水上运动产业集聚区。

2.做大做强水上运动功能区。

加大天府新区三岔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温江金马河水上运动功能区、新津水上运动休闲集聚区、金堂“中国龙舟之乡”、南部升钟湖“中国钓都”、广汉垂钓基地、内江国家垂钓基地、广元利州区水上运动中心、苍溪亭子湖水上运动中心、平昌水上运动基地、绵阳三江水上运动中心、南充嘉陵江水上运动中心、阆中金沙湖水上运动区、乐山沙湾-五通桥水上运动集聚区、眉山水上运动基地、武胜龙女湖水上运动度假中心等一批水上休闲运动功能区建设。

3.广泛开展水上运动赛事活动。

办好南江玉湖龙舟赛、仙海湖龙舟赛、大千龙舟赛、内江钓鱼国际赛、诺水河漂流、四川龙舟俱乐部联赛等一批水上品牌赛事活动。

(五)航空运动

推广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运动项目。

到2025年,建立航空飞行营地130个(五星级营地2个,四星级营地15个,三星级营地113个)、各类航空运动俱乐部和经济实体80家,参与航空运动消费人群达150万人。

1.推进重点航空飞行营地设施建设。

开发和建设与无人驾驶航空器和航模相关的航空飞行营地;建立健全航空营地等级评价体系。

依托北川国家级示范航空飞行营地、温江西部航空运动基地、崇州航空体育运动基地、都江堰通用航空机场、甘孜民用机场、巴中通用机场、自贡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形成“200公里航空运动飞行圈”布局;有序推进红原-若尔盖滑翔机(热气球基地),绵竹-九龙、仁寿-景闲、洪雅-玉屏山、宜宾-翠屏区、广元曾家山等地的滑翔伞(动力伞)基地,汉源湖特技飞行基地建设。

2.优化航空运动赛事活动格局。

开展省内各类航空运动俱乐部联赛。

积极开展青少年航空运动,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航模进课堂、推广校本课程。

结合素质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中小学航空科技体育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对航模制作飞行等基本航空运动兴趣。

3.完善航空运动服务体系。

支持建设西部低空旅游服务总部,试点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低空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航空运动器材装备制造业、培训业、竞赛表演业。

(六)武术运动

1.实施武术文化传承工程。

深入挖掘峨眉武术、青城剑术等巴蜀传统武术内涵,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武术项目。

培养一批武术名家、项目传承人,建设一批武术传习基地,打造一批四川武术精品赛事,创办武术文化大讲堂,进一步完善传统武术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武术文化品牌。

2.加快武术产业实体建设。

培育1至2个在国际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武术文化企业:

重点建设峨眉武术主题景区、青城康养旅游区;建立四川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峨眉武术养生学院、巴蜀武术养生学院、四川武术文化产业园,创办《峨眉武术文化研究》学术期刊。

3.组织举办各类武术赛事活动。

加强对C3搏击俱乐部联赛(中国格斗冠军赛)和峨眉传奇等等系列赛事名片的打造,推进四川武术散打联赛,四川传统武术名人争霸赛、四川太极拳锦标赛等赛事的举办。

开展四川武术文化现状普查工作,推进武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推出一批四川武术类文学、电影、电视剧等武术文艺精品,组建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武术文化对外交流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体育、旅游、发改、财税等多部门合作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研究部署工作措施和重大活动。

各地要把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制专项规划。

各级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职能建设,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二)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