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784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docx

语文备考莫言篇学案

2013语文备考之莫言篇

【语言运用】

1.(2013届山东青岛二中11月考)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

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届浙江省某重点中学期中联谊)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自从斩获诺奖以来,莫言的旧居因为当地官方的热捧,而备受舆论的关注。

近日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也来到高密,考察将莫言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并提出要修缮旧居。

前不久,高密市一位官员就如何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修缮其旧居,准备了这样的说辞: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儿子已成为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又闻网球运动员李娜成名后,湖北武汉市为其立了雕像;女航天员刘洋返回地球后,河南林州市在其祖籍地特制了“中国第一女航天员故乡”的招牌,其母还在河南电视台获得了“当代孟母”称号。

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上述现象的明确观点。

并就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要求言之成理,字数80左右。

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3.(2013届浙江瑞安中学上学期期中)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自己此次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未来影响这一问题,你怎么看?

(不少于80字)(5分)

 

 

 

 

 

 

 

 

 

 

 

 

 

 

 

 

 

 

 

 

 

 

 

 

 

 

 

 

 

 

 

 

 

 

 

 

 

 

 

 

 

 

 

 

 

 

 

 

 

 

 

 

 

 

 

 

 

 

 

 

 

 

 

 

 

 

 

 

 

 

 

 

 

 

 

 

 

 

 

80

 

 

 

 

 

 

 

 

 

 

 

 

 

 

 

 

 

 

 

 

4.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

”为标题进行了报导,盛赞莫言的成就。

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导中脱颖而出。

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

5.阅读下面材料,用简明语言表达你对商家斥巨资购买商标的看法。

要求: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4分)

北京一侯姓工程师6年前一次饮酒之后偶然注册了“莫言醉”白酒商标,注册费用为1000元人民币。

此后,该商标沉睡6年而无人问津。

哪曾想,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立即引起多名经营白酒的商家争相抢购,以致“莫言醉”商标转让价格以火箭速度暴涨。

该商标价格一路飙升至600万元。

有媒体记者证实:

侯姓工程师已经和某商家达成了税后1000万元价格出让的意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

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

人应该有骨气!

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

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

(不超过40字)(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

(18分)

我的梦想

莫言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

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

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

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

他很生气,骂道:

“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

”我哭着说: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

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

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

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

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

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

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

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

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

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

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

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

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

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我问他:

“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他说:

“岂止是不用放牛!

”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

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

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1973年,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

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

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

书名就叫《胶莱河畔》。

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

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

故事是这样的:

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

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

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

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

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

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

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

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

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

信的大意是:

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

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

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

“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

”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

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

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

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

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

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14.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

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

(4分)

(1)18岁时:

(2)23岁时:

15.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

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章第④段“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

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言素材积累

人物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书架上只剩经典。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

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

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

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2、孤独是一种财富。

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

“海明威曾经说过:

'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

”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

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

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3、面向苍生背对文坛。

莫言曾说:

“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

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

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

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

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

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4、媒体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

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5、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

莫言:

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

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莫言认为,在今天这个对立矛盾现象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还要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

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本质?

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

但记录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记录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种怪现状也不是作家的职责。

莫言说,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

但是总而言之确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作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强烈、最集中的表现。

就是说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6、谦虚。

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

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

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

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

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

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7、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

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我会继续努力。

“莫言热”——不同的声音

【现象】

(1)据报道,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在实体卖场和网店都断货;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莫言作品《红萝卜》将选入高中教材;在莫言的家乡高密,当地的旅游单位正在整理莫言旧居,将挖掘成一个景点;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而莫言就读的小学也更名为‘莫言小学’……搞笑的是,有网友发帖称,莫言获奖后,淘宝网上出现了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

其实,早在10月11日晚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伊始,就有网友在微博上预言: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开发商奖励一套海景别墅……”没想到短短几天里,这一调侃式的“预言”在不同方面逐一兑现。

(2)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夜之间“莫言”成为了商界炙手可热的经济热词,“莫言概念股”上周五大幅走强,“莫言图书”网上及实体店都脱销,“莫言的亲笔签名书籍”网上甚至要价10万。

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的“战斗机”。

 

  于是乎,一时间洛阳纸贵,各地的莫言全集脱销了、莫言的手稿升值了百万、莫言的作品被各公司抢着改编成电影了、莫言的作品要被编入教科书了、各家媒体都在介绍莫言了…….

  他结束了国人无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现在举国皆谈莫言,好像不认识莫言都不好意思出门跟邻居打招呼了,这种心态到底能不能要?

【声音】

(1)国人在这件事上,少些激情,多些理性,把对奖项的关注转换成对文学的关注,把对大师的仰视转化成努力的方向,如此这般,才不会莫言成为中国文坛上的独苗苗,也不至于孤芳自赏。

(2)“莫言热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关注文学,关注作家的创作,这是件好事。

“中国人有尚读的传统,有着阅读经典的精神需求。

借助于莫言的影响力,进书店的人多了,对于人们精神气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莫言的书大都是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希望莫言图书的热卖能够让现代人拿起书本,重新开始对‘经典’的阅读。

”对于经典的精深阅读,能够实现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读书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而是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希望莫言热能带来阅读“经典”的回归。

(3)全民莫言热,浮躁跟风的从众心理

中国人似乎天生就爱跟风,做什么事都喜欢一窝风,无论对错,别人做我也做。

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风头常换,真假难辩,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莫言热和莫言及其作品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却让全民陶醉了。

“跟”——加入社会的不二法门,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从小就要学会“跟”,否则人格无法正常成长。

跟着社会学习,就像照镜子可以正衣冠,在跟和比中,我们学会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朝历代都要树立各种各样的典范供社会成员

(4)中国诺贝尔奖从“神话”变成现实,这确实是值得高兴,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是笔者从这几天在网上留意到的相关新闻与报道中发现,这疯狂的背后除了群众自发的追捧,大部分原因是受了商业的裹挟,是商家在操作、在谋利。

  纵观国内历年的热炒事件,从高考状元到奥运冠军,无不是掺杂了商业利益的因素。

事实上,今日莫言获奖后的连锁效应与当日高考状元和奥运冠军的炒作一样,都是已经被依附在其中的种种利益所深深裹挟,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绑上追逐商业利益的战车。

  有专家指出,对于商家而言,借东风而谋利无可厚非,担忧的是莫言会因为疯狂的营销而疲惫,甚至影响创作。

因为在中国很多疯狂的东西或者人物,最后都会被巨大的名气而连累。

创作需要纯净的环境与心态,文学是不容玷污的净土,给创作以空间,还作家以宁静,这是使更多好作品得以诞生的前提。

而对于读者而言,如果只是以将赶浪潮、追时髦的方式来追捧文学,不仅领悟不到文学的真谛,反而是对文学的亵渎与扭曲。

莫言作品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

回首彼岸。

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5.提笔伏案之年。

窗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