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671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docx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师用

高二语文导学案——“龙腾虎掷稼轩词”

【学习目标】

1、积累辛词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意象、典故和脍炙人口的名句,感受辛弃疾独创的审美意境。

2、以景析情,借助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揣摩,来体会诗人借此传达的文人情怀和人生感悟,并感受辛词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的瑰丽风格。

3、通过比较阅读南宋爱国诗人的诗词,来体会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独特的悲情英雄的文人气质。

【知识链接】

1、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起义南归时期、辗转任职时期、被贬赋闲反复起用时期。

一生留有诗词二百多首,其中诗作一百二十多首,其余为词。

这些词大多是他两度退休、二十年隐居闲散的生活中所写,这段时间是他政治生活最苦闷、最烦恼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他精神内核的时期。

其词多反映民族、国家的重大题材,作品中充满奋发激越的积极进取精神,反应人民意愿和苦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其诗词风格刚柔并济、不拘一格,时而妩媚婉约如花间体、易安体,时而豪放风流如东坡体、白乐天体。

他善于独创生动的形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丰富的想象;善用比兴的手法、运用大量的典故,托古喻今。

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艺术性、创造性。

2、辛弃疾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

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

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

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也体现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

其词读来令男子汉血气上涌、慷慨落泪,也会令人对人生深刻体悟,凄迷神伤。

请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其人其词。

【文本研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从词的内容看,宋代元宵夜有何特点?

答: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

2、梁启超以为最后四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词中的“那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人说是作者自己,有人说是作者的至爱亲朋,你觉得是谁?

梁启超评语中的“伤心人”又是谁?

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

“那人”是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人。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开头写元宵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人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是反衬,前九句都是在反衬;最后四句再现了人物形象的孤高性格。

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下,更显得“那人”的精神风貌。

联想到辛弃疾政治上的失意和郁愤的心情,词中的“那人”正是作者自己被排斥时的情境的真实写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词中的“行人”、“长安”、“青山”、“鹧鸪”、“东流去”都是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具有典型涵义,请结合词中涵义,分析它们的特定涵义。

行人:

古指羁旅、出征的人,此处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在词中有思乡、怀念故国故土和伤感哀愁之意。

有时也指使者、负责朝觐、聘问、外交的官员,偶尔指媒人。

长安:

此处借指北宋故都汴京。

中国古都,汉唐两朝皆定都于此,鉴于汉唐在历史上的强盛,“长安”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在历代文人心中成为政治理想和国家的象征。

可怜:

可惜、可爱、怜悯,此处指可惜。

青山:

此处指当时主和派的阻挠抗金。

本指青葱的山岭,常用来形容归隐之处,也含有忠诚、坚贞之意。

“青山有幸埋中古,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祠楹联)

东流去:

江水东流而去,常用来形容时光飞逝,岁月蹉跎,也有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之意。

鹧鸪:

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此处指鹧鸪飞必向南,而不北往,常被用来影射:

①恢复中原之事被阻,“行不得也”,产生志业未就的忠愤之情;②故乡“行不得也”,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怀抱;③山那边中原父老的哀告。

2、借助课后注释,试翻译这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不停奔流,流水中冲走了多少泪水,这都是逃亡百姓的痛苦。

抬起头来遥望西北方,可怜昔日的京都啊,全被无数的高山遮住。

   青山怎么能够挡住滚滚的江水啊,江水毕竟要向东方流去。

我独立在暮色苍茫的江畔,勾引起心中无限的苦愁,又听见深山传来鹧鸪哀啼:

“行不得也哥哥!

3、本词中有一句话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李清照读时谓之“字字血泪,往事不堪回首”,陆游读时“魂断神伤,北向良久”,闻一多读时引宗泽遗言“渡河!

渡河!

”,梁启超谈及此事击节叹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结合你的理解,你认为是哪一句?

为什么?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2)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李清照在南渡时失去了她的最爱——丈夫赵明诚,还有他们几乎所有的积蓄、金石收藏,更是失去了所有的快乐、幸福的生活,那种马蹄南去人北望的往事自是不堪回首、字字血泪;

无数险阻无数磨难无数妥协也是让那些北望中原一生矢志驱除鞑虏的爱国志士神伤魂断,陆游、闻一多的感受也是自然;

梁启超的这段话出自朝鲜古诗《箜篌引》,他传达出的是一种末路英雄气概:

他自己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颇有蹈死不顾的气概。

他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退、缩坚持斗争、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

梁实秋多年后忆及老师昔日情景,说道“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显然,梁启超对辛弃疾词中表现出的悲愤和坚持体悟十分深刻。

4、词中有一个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古人面对东流江水,常会感慨万千,有人说此句中蕴含的是浓浓的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意。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古人的诗词中,“山、水”通常都有象征义;同时,我们要弄清“遮不住”的是什么?

“东流去”的又是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前后的词句,并结合词人心境、背景综合理解。

此处属于“借水怨山”,“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要冲破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它是百折不挠的抗战派力量的化身。

“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和阻力。

词中共用了三个“山”字。

“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

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阻碍。

青山可以阻断人们的视线,却无法阻挡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和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却无法阻挡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可见,青山既是实指,也是虚指,遮不住的应该是南渡百姓对中原故乡的思念和恢复故土的决心;东流而去的既是江水,也可能是百折不挠的抗金复国的爱国力量。

因而,此句绝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无奈惋惜,应该是一种坚持、愤懑、自信和抨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乾道年间任建康府通判时写的。

当时,他南下已有七八年了。

由于南宋王朝主和派长期当政,压制抗战力量,因此,他的心情一直很压抑。

1、借助课后注释,试翻译这首词。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

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

上片中最能烘托词人心境的意象是落日和断鸿;最能体现词人心境的动作是看吴钩和

拍遍栏杆。

3、上片结尾“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的“登临”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研读下片,结合词句,说说词中表达了哪些“登临意”?

提示:

●无限风光一望中: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临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忘凡超俗,体现的是不同的胸怀境界。

●山临绝顶我为峰:

登临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抒发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临还可为无着无落的情感找到宣泄、寄托、归宿的景致。

可以叙别情、寄相思、解乡愁、发忧思。

●万方多难此登临:

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怀抱、怀古论今,或是登临的最高境界。

(1)“休说鲈鱼堪鲶,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逃避现实贪图安逸。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收复中原的宿愿无法实现。

年岁渐增,若再被闲置,我便再也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

到此,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高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本词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背诵这首词。

2、本词上、下片各有一个字极有概括力,说说是哪两个字?

为什么?

(1)上片是“强”,少年时代的辛弃疾虽深受亡国哀痛、亲历苦难,但却为北方人民抗金斗志所鼓舞,他不仅有胆略有才识,更是认为收复故土指日可待,一片热情下,却还是仿效古人登临意,强说“愁闷”。

一个“强”字,不仅道出其早年的志气、心境,更是和下片中表现出的苦闷形成对比,强化了他壮志难酬的愤懑。

(2)下片是“尽”,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苟且行径认识清醒,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一个“尽”字,既表现了此时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愤懑,更表达了报国无门的绝望无助。

为下文“欲说还休”作铺垫,对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和不满。

3、下片中连续两次“欲说还休”,中间却用“。

”隔开,为什么?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龙腾虎掷稼轩词:

宋代词人,既有文人气质,又有军人豪情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他的理想本来是“旌旗拥万夫”,“看试手,补天裂”,但南宋政治的黑暗让英雄报国无门,只得“笔作剑锋长”,转向词坛开拓。

所以辛词中才有虎啸生风、横刀跃马、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气象。

辛弃疾被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被称为“龙腾虎掷”。

贺新郎·答陈亮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

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借水怨山——周济《宋四家词选》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杜老《长江二首》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

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

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

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

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

末以愁闻鹧鸪作结,犹觉无限悲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劝学》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中庸》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金陵怀古》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两题。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宋“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这是稼轩晚年的词作。

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别有情味。

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

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姑且想借酒后的笑闹来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的地反映出来了,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又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