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练习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练习含答案
巧用反衬态度鲜明——《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新闻能够成为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理清新闻的三个特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点分析新闻具有三个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
如何理清新闻的这三个特点呢?
其实在新闻中这三个特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下面就以《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为例和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电头和导语最集中例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点拨:
新闻必须迅速及时地把最新的事实告诉读者,延误了的信息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
从消息的电头我们可以知道新闻发生的时间是12月10日,新闻导语中的“今天”表明新闻是当天发出的。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的电头和导语部分分别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等要素,表明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同时也是及时准确的。
主体细节最典型例2: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点拨:
例2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列举了一系列的新闻事实,表明诺贝尔奖颁发是真实的事实,而且列举的事实相当准确可靠,体现了新闻的特点。
总之,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体现在新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细心品味。
定格精彩瞬间品味“飞天”凌空——《“飞天”凌空》语言赏析这是一篇只有500多字的人物特写,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巧妙地捕捉到了最精彩的瞬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曼妙的表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文字清新优美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
从这些清新优美的文字里,我们不仅可以看见运动员曼妙的身姿,而且可以感受到她动作的优美,流畅,迅速。
2修辞俯拾即是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而且充分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
3动静穿插自如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漂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如”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入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
以静衬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飞天”凌空》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美文。
真实客观的报道,形象理性的情感《一着惊海天》是由蔡年迟、浦海洋共同完成的一篇通讯,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稿件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是一篇难得的精品佳作。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一、事件的真实性例:
2012年12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点拨:
准确的时间,真实的人物,体现了通讯的“真实性”。
二、报道的客观性例: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点拨:
具体的数字,冷静的记录,体现了报道的“客观性”。
三、描写的形象性例: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点拨:
通讯要求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通讯中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表达了观众的激动之情,表现了舰载机的轻巧灵活。
四、议论的准确性例: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点拨:
议论性的语言不仅写出了为了这一天人们付出的艰辛,更体现了收获的骄傲!
五、通讯的时效性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较消息而言不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
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
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
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
“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
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
“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夹叙夹议,情感真挚——简析《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议论和抒情《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与抒情,朴实无华又情感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直抒胸臆,奠定全篇基调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里用“很悲痛”直抒胸臆,表现了母亲去世对“我”心情的影响。
“我爱我母亲”一句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爱”字是全文的文眼。
“永远回忆”中的“永远”一词,强调了母亲“勤劳”的优秀品质给予“我”的长远影响。
★夹叙夹议,赞母亲之坚强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一句议论兼抒情,表现了“我”对母亲所遭遇不幸的同情。
母亲承受了这样的丧子之痛,却能够坚强地撑起这个家,值得赞许。
★精当议论,赞母亲之勤劳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一个“好”字是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最好评价。
凡是需要做的事,似乎没有母亲不能做的。
一个“好”字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赞美与崇敬之情。
★篇末抒情议论,点明全文主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里,“永不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也与开头段的“永远”一词相照应。
“哀痛”“无法补救”又强调了母亲对于“我”的特殊意义。
后一句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了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美,既点明了文章主旨,又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烘云托月,美不胜收——探究《列夫·托尔斯泰》衬托艺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够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就大量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衬①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谓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第①句描写托尔斯泰天父般的大胡子,作者用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画像来加以衬托。
摩西是《圣经》中古代犹太人的领袖,自然受人景仰;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这样的衬托,无形中凸显了托尔斯泰令人难忘的形象,虽然这形象极其普通,但普通中却透露出难以掩盖的气质。
第②句作者将托尔斯泰放置在俄罗斯普通民众之中,用俄罗斯人来衬托托尔斯泰。
他是“一般人的总体现”,“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①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②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③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④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文章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近乎调侃的夸张式的口吻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如①②句)。
同时,也以此反衬他的眼睛(如③④句),这锐利的眼睛,正是托尔斯泰灵魂的折射。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更好的效果,相互衬托,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叙事简洁语言生动——《美丽的颜色》的写作艺术《美丽的颜色》是人物传记的典范,其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事简洁,语言生动。
【课文在线】①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
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
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含英咀华】例①概括叙述了骤雨猝至之时,居里夫妇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避雨的情景,“每逢”表明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态,这就避免了再接着写同样的事。
例②则概括叙述了居里夫妇所从事的工作,“第一年里”表明他们共同所从事工作的时间,“不久”表明随后各自所从事的工作的起始时间。
两例叙事极为简洁。
【课文在线】①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②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
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
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含英咀华】写传记,需要再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生动可感。
例①“吹嘘”一词就用得非常俏皮。
尽管是“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见居里夫人可能有过“吹..嘘”的经历,其天性活泼的性格和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样,例②中的“溜走”一词,也极为生动,表明居里夫妇放弃休息而出去散步是多么的奢侈,同时也表明他们夫妇二人配合默契,感情笃深。
美在《三峡》《三峡》写景生动,用词精准,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令人赞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三峡》的写法之美。
一动一静例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点拨:
例1动静结合,一弛一张。
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
这里作者运用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
一正一侧例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
例2中,写春冬之时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的视角也发生了由俯视至仰视的变化,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目不暇接,笔法清丽细致。
而写秋景时运用侧面描写,先渲染秋日的萧瑟,再以猿啼表现山谷之空旷,让读者看到秋水枯涸,感受到四周广阔寂寥的特点。
一景一情例3: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点拨:
例3中以情托景,融情于景。
如用“良多趣味”一句烘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用“猿啸”“凄异”烘托出秋季景色之凄凉。
多角度呈现景之“美”《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廖廖68个字,却囊古今,括四时,兼晨昏,包山川草木,括飞禽走兽,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清幽隽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剪辑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俯仰相衬,远近纵览,山水交映,韵味无穷。
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剪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两句晨昏更迭,动静交替,视听交融,立体感十足。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如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画面清新、跳跃,恍若世外桃源。
【剪辑三】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两句直抒山水之“美”,铿锵有力。
开篇点染,结尾收笔,一开一合,尽得妙趣。
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表露无遗,表达出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文末强调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美景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其无尽的乐趣,以无写有,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因“月”而游,因“闲”而作《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写的一篇赏月记游之作。
全文仅80余字,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冷的月光图,展示了“闲人”的心绪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剪辑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明确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是初冬的一个夜晚(十月十二日夜)。
按理说,进入初冬,天气已冷,应尽早入睡才是,本来作者也是这么打算的,哪知一轮明月却“推”门而入,惹得作者睡意全无,心情也跟着亢奋起来,于是萌生了要到屋外赏月的念头。
★夜游之人——因月未寝【剪辑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自己因月未寝,而与作者有着相同命运的友人张怀民,也是夜不能寐。
可见,两人皆因“月色入户”而勾起了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相同的人生际遇,共有的月夜美景,让两个情趣相同的人一起漫步在庭院中。
★夜游之景——积水空明【剪辑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三句还是写月,只不过是从侧面来写,且写得生动活泼,不落窠臼:
月光是如此的澄澈,以至于承天寺的庭院中,就像是一汪积水那样空明,连“水中藻、荇”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投影!
★夜游之情——何夜无月【剪辑四】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句借月抒情。
一轮明月,不仅使作者的心情变得明朗愉悦,而且也让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变得更加旷达乐观。
是啊,个人的命运与广袤的时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月色夜夜都有,竹柏处处皆是,但唯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够欣赏它。
《与朱元思书》的四美《与朱元思书》仅寥寥百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一、结构美例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例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二、意境美例1: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例2: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例1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
然后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一个“异”字。
例2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
此句紧扣一个“奇”字,写山之形。
三、志趣美例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例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例1写出作者的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写出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而例2不仅从侧面展示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而且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语言美例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本文是骈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总之,该文文辞兼美,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崔颢无双诗黄鹤千古楼《黄鹤楼》是诗人登临黄鹤楼时,即景生情,一气呵成写就的吊古怀乡之佳作,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是历代推崇的珍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余一江楼。
巨大的落差,让诗人怅然若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在眼前回放,但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笔锋一转,写登黄鹤楼之所见:
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故乡又在何处呢?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望山野秋景品朴素真情《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此句叙事兼抒情,总摄下面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薄暮时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
然而并非如此,所以作者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野望》就像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不施脂粉,却有特别的魅力。
线串白堤景春连乐天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一首赞歌。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生动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是边走边看:
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景中有人,人在景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至白堤,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上,堤上游人来往如织,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心旷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
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一幅雄浑瑰丽的大江图《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初出四川,渡过荆门时所作。
全诗描绘了荆门一带雄浑壮阔的景色,想象瑰丽,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滚滚的长江水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
这一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和“入”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从四川进入辽阔的湖北平原的地理变化,有广阔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的时间行进感。
语言高度凝练。
★月下飞天镜,云生